

丑蛋说媳妇(小小说)
文/山里人
故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北方山区的一个偏僻山庄。
庄里有一位勤劳善良老实憨厚的年轻小伙子,乳名叫“丑蛋”。虽然名字听起来不尽雅观,实则人才并非丑陋,而是一个身材高挑五观端正的“帅气小伙"。时下丑蛋的父母亲均已年过花甲,眼睁睁地看着与儿子同岁的几个年轻人都已先后结婚生子,而自己的大小子还是一条“光棍汉",心中非常着急,成了老俩口的一块最大“心病”。为了能叫自已的宝贝儿子早日娶到媳妇,老母亲更是喋喋不休,一见面就在丑蛋耳旁念叨,撵着他快去找媒人快去说媳妇儿。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老俩口始终观察不到儿子有一丁点儿说媳妇的“动静”。当娘的更是心急火燎。一天傍晚,丑蛋刚刚放下饭碗准备离去,便被老母亲一声吼住,语重心长地劝说道:“丑蛋呀,你瞧俺俩都已经是六十多快七十岁的人了,你爹有病身体不太好。你也二十六七啦,老大不小了,和你同岁的都有了老婆孩子啦,而你还无动于衷,真是急死俺了!明天不要下地了,快去找个媒人帮忙说个媳妇吧!再说,你准不能叫俺管上你一辈子吧?……”
丑蛋稳稳地坐在了矮矮的小板凳上,低头不语,只是面色红润略带微笑,直耳静听老娘苦口婆心的唠叨数落。实话说,他心里非常清楚二老的良苦用心——一怕儿子错过黄金年龄,找不下合适对象打了光棍,二怕给自家丢了颜面断了香火。他知道自己平时既不善言语、脸皮又热,加之家庭条件又比较差,所以颇感羞涩困惑的他一直不敢启齿。
背地里二老爹娘也忙着张罗。丑蛋的叔伯姐夫首当其冲,为内弟物色了本村一位眉清目秀的大姑娘名叫爱花,说是愿意在本村找一个合适的对象,也相中了丑蛋的人品,好象有音。于是,他领着丑蛋前去说合了好几次。但是,女方大人嫌贫爱富,嫌丑蛋家境太穷,死活不同意。这门亲事也就告吹。
这时侯,隔家另过的好心嫂子站岀来相助了。她说三里村有一位姑娘名叫香露,她娘说愿意叫女儿来咱村找个婆家。于是,便领着丑蛋利用黄昏空余时间前去说媒。头两次谈得很顺利,女方既相中了村庄的位置——坐北向南、街道平坦村风好,也验中了丑蛋标致、端庄的英俊人才。她还说:和同母异父的哥哥住在一个村子,也方便哥妹之间互相有个照应,并达成了订婚意向。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思想变故。几天后,当嫂子陪着丑蛋高高兴兴地前去谈论“完篇”〔1〕时,女方却一反常态变了挂,找了多个借口,推诿说自己年令还比较小,还没考虑好,父母也嫌远哩,不愿意叫自已岀村找对象等等。同时还假惺惺地告诫丑蛋说:“你该去那说去那说哇,不要耽搁了你的事儿”。一听此话,嫂弟二人心目中犯了叽咕,猜测几天没去,难道是又有人插腿了?后来经多方一打听,果然不岀所料,原来是邻村一位回家探亲的现役军人插足上了场。那年代社会上有句非常盛行的顺口溜,说的就是大姑娘们择偶的标准:“一军 二干 三工人,死也不嫁受苦人”。由此可以推断,女方是高攀军人之门了!二次求婚失败。
过了不久,丑蛋的高小同学王晓明找上门来。他说,十里外的李村有位姑娘母亲死得早,家境比较贫寒,从小料理家务是把好手,咱去看看行不行吧。于是,二人趁着一个阴雨天去了一趟。由于丑蛋家里穷,身穿打补丁的粗布衣和一双订掌的旧布鞋,头戴一顶旧草帽,加之身上沾着一些泥点点。进屋后姑娘打量了一番,不但一句话没说,而且撇了撇嘴,有些嫌弃的意思。丑蛋心知肚明,予测到肯定“没戏”〔2〕。他给晓明递了个眼色后,二人怀着失望的心情踏上了返程之路。
三次挫折,丑蛋已心恢意冷,着实为说媳妇犯了愁。 正当他一愁莫展之时,天赐良机来了。在一天上午丑蛋下田劳动时,半路上可巧遇见家住崖沟村的远方表哥,便聊起说媳妇之事。这位年逾花甲的表哥直言道:他们小山村有一位姑娘家里比较穷,想下来村里找个善良的婆家。并主动提出愿意帮忙说媒。午饭时丑蛋向爹娘说了此事。二老闻听后高兴极了,连忙叫儿子去供销店买了几盒劲松牌香烟,让表哥当天晚上就去做大媒。
在那个集体化时代,人们白天都忙着参加集体生产劳动,靠出勤挣工分过活。所以,只能利用晚上的一些空闲时间去说媒。表哥领着丑蛋一连去了十几个黄昏进行说合。经过双方坦诚的勾通,女方终于吐口了,达成了成亲意向。丑蛋的父母唯恐“锣鼓长了没好戏,”生怕中途再岀变故,所以,一个劲催媒人与女方商议订婚之事。经过媒人表哥的积极努力,双方一致同意于农历六月初九送“成衣”〔3〕、“完篇”。
那时候,当地农村订亲比较简单。男方需备礼品有:上衣一件,袜子一双,毛巾和手帕各一条,香皂带盒一套即可,根本没有订金一说。女方准备一顿午饭,主餐饺子,俗话叫“揑口”饭〔4〕。饭后由女方列岀索要的嫁装“礼单”,交由男方媒人过目决定。如有异议,再通过双方商议决定,媒人是男方的全权代表。
很快,定亲的日子到了。丑蛋和表哥带着所备礼品一同前往女方家。一切进展顺利,女方索要嫁装也不多——棉被2条,单衣、夾衣、棉衣各2身、线毯1块、布鞋2双等。另外,还有包袱单、枕头、洗脸盆、镜子、梳头匣等日常生活小用品。此后,丑蛋家便按照“定亲礼单”上所列名目开始了辛苦、紧张的筹集工作,争取尽量达到女方满意。
当时国家还处在困难时期,一切物品实行定量供给制。棉花、布匹、猪肉等都是凭票购买。每人每年发给棉花供应证1斤,布票2尺、3尺、5尺不等,最多时7尺。为了购买衣料,只得找本家、亲戚、朋友和人口较多的街前邻居求借布票或花证,一尺二尺地往起凑。最后又写信给邻居家一名在部队服役的老兵赵哥设法搞了2块凡尔丁裤料、2双线袜、大包袱单和小包袱单各2个。至于猪肉问题不发愁,因为自己家还养着一头菜猪哩,到时宰了即可。
那时侯,主家借取的布票花证是需要归还的。但是大部分人家出于人情礼谊而婉言谢绝。订亲以后,丑蛋多次利用黄昏时间前去女友家聊天联络感情。由于两村途中有一段崎岖山路,自己又胆小,所以每次去时总要叫上一两个好友做伴。那时侯手头紧市场又匮乏,去时侯只能拿些生产队分的瓜果蔬菜作为殷情礼物。此间一般不再打扰表哥,因为表哥岁数大了,干一天农活太累了,不忍心劳累人家。
秋去冬来,嫁装也准备差不多了。丑蛋父母又请来了媒人表哥,前去女家商量确定送嫁衣(也称送礼)和办理结婚登记的具体日期〔5〕。
九月初九阳光明媚。媒人表哥一大早就来到了丑蛋家,与舅母细心盘点过所备礼物后匆匆吃了早饭,便和丑蛋肩扛手提向崖沟村兴致勃勃地走去。
几天后的九月十六曰上午,丑蛋和他的女友爱红快步流星地行走在通往公社驻地的大路上。他俩一路窃窃私语,畅谈着幸福美好的明天!
注释:
〔1〕本地俗语,系指初步达成了男女,成 婚之意向。
〔2〕本地俗语“没希望”的意思。
〔3〕本地俗语,系指订亲信物,表 。示双方已正式确认姻缘关系。
〔4〕本地俗语,寓意双方一致认定了 。本桩亲事,永不改口。
〔5〕当时负责结婚登记机关是驻地人民公社,具体由会统计承办。手续比较简便,只要大队开据证明即可。经办人会认真询问双方意见和恋爱经过。男方会买些水果糖块给主办人员,以表谢意。
(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系巧合)
2023年8月下旬.写於河北涉县


作者简介:路福红,网名:山里人,山西左权西安村,农民,初中文化,终身务农。晚年爱上码字写文,借以抒情交友,传承中华文化正能量。
责任编辑:雪莲
排版制作: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