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颗葫芦的前世今生
作者:夜莺

新开辟的那个小花园,尽管经营了一个春天,可并没开出几朵花。
初春,梅花开出了两三朵,只是点了个卯,转身就走了。花园里的竹子,花椒树,无花果,藿香等植物虽开花却看不到花。从西院移到东院的凌霄花一直萎靡不振;新栽种的“红木香”倒是有几朵花苞,是“带肚”来的,因水土不服,停孕不前。春寒料峭的风中只有几朵五叶梅傲然绽放,却很不起眼。一花显然难支我理想中的美丽花园。
那日在篱笆墙外除草,发现墙外钻出了很多嫩绿的小芽,不像草。我忙唤丈夫过来辨认,夫种几年菜了,有些经验,一眼认出是葫芦苗。因为往年我们也种过葫芦。他不假思索果断地下令:拔了它,种它有什么用,又不顶菜吃。我用一百个理由说服了丈夫留下它们,让葫芦送福,葫芦蔓下好乘凉。
领了“圣旨”,我除草时自是手下留情,这些葫芦似乎有耳朵,它们顺着我的话只是几日功夫,一溜烟地串到园里,如大兵压境,势不可挡。细丝般的葫芦蔓,细腻如锦的白色花朵,铺天盖地而来,它们压塌了花架,爬满了凉棚。仿佛奉旨而来,器焰很是嚣张。那两棵凌霄花和红木香,仿佛受气的小媳妇,身子拘谨地贴着篱笆,那长长的枝条一个个垂在地上,却没有一根敢爬上花架。花架成了葫芦的天下,一根藤上不是一朵花,而是好几朵花。葫芦架下又“叮叮当当”结了很多葫芦娃。我由衷的赞叹葫芦真是本事大!
仲秋时节,天上月儿圆又大,地上的葫芦交头接耳,也似乎在传递着悄悄话。
中秋佳节,月满,人圆,葫芦圆。圆圆满满皆大欢。于是,我把这些葫芦娃都抱回了家。它们一个个嬉皮笑脸,东倒西歪。本想让它们站在窗台排排队,怎奈,按下葫芦站起瓢。横七竖八,把个阳台折腾的乱七八糟。夫暗笑,不忘给我补上一句:自找苦吃!
中秋月夜,月光如银。嫦娥舒广袖,吴刚捧出桂花酒,我抱起这些葫芦娃,热心地帮它们褪去了青涩的外衣,露出它们碧玉般翠绿的肌肤。对福禄的心意与寄托都装在了它们那大大的肚子里。

我特意准备了不易褪色的丙烯颜料,准备给它们身上纹上国色天香的牡丹,画上梅、兰、竹三友携手度岁寒。
月亮读懂了我的心,太阳却见证了它们的“蜕变”。几只绿天鹅,我本想让它们“浴”后重生,蝶变白天鹅。没想到,只是一天功夫它们集体退化成曲项向天歌的大鹅。细细的脖颈上如鬼斧神雕,竟自己安好了鼻子嘴和眼,这让我很是惊叹!天呐,这是什么情况!

我主观臆想,玉不琢不成器,葫芦不刮皮也难成器。我用钝刀细削,一丝不落地精细操作。一番千刀万剐后,这群绿天鹅,似在风刀霜剑里滚过的美人,一个个变得面目全非,它们皱面扶腰,满身沧桑。背靠窗户,肩并肩挨在一起,像极了一群靠墙跟晒太阳的老人。
此情景让我很是纳闷。我故意问夫,你说画蛇用添足吗?他说:废话,小孩都知道的道理!
你们说,我又该如何安置这帮“老人”呢?

〔作者简介〕董素英,笔名,夜莺。祖籍石家庄市振头村。中国散文协会会员,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京津冀作家村专栏作家。其作品散见《散文风》《范阳文丛》“原乡书院”读书平台。2009年散文《我的伯父张清化.》荣获第四届中国西柏坡红色散文作品二等奖。散文《吴桥漫步》被入选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精品库,六十年佳作典藏;散文《拜年的路》荣获河北省“大年的温馨”年俗散文征文大赛一等奖;散文《心碎的声音》获第三届“漂母杯”全球华人母爱主题散文大赛优秀奖。编辑出版《医者仁歌》诗集。著有长篇散文《老家岁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