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议论入诗
(郭培友诗歌创作谈二十)
谈到议论入诗,就不得不提及宋诗。喜说理、尚议论是宋诗显著的特点,同时也是宋诗被诟病的地方。
其实,诗歌和同他艺术一样,其功能是多元化的,其表现手法也是多元化的,也应该是多元化的。议论即是诗歌的表现手法之一,因为诗歌要实现其功能,光靠形象来抒情达意还不够的,许多时候就必须借助议论来完成。
我们认为,诗歌确实应当以形象思维为主,议论应是必要的辅助方式之一。但把议论入诗视为“诗病”,一棍子打死,也是偏颇而不足取的。
一、宋诗与唐诗
宋诗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又自具特色。
关于宋诗的评价,自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起就存在着严重的分歧﹐直至在文学史上形成了“尊唐”与“崇宋”两大派系。
钱钟书先生的观点十分发人深省,他在《唐宋诗风格之别》一文中指出“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意思是说,唐诗和宋诗其实是两种不同的风格。唐诗的特征是情感丰沛、意境深远,宋诗的特征是喜说理,尚议论,以理趣见长。
宋诗的理趣性也展现了宋人所独具的“人间烟火”之美。王立群先生称宋诗是“人间烟火皆是诗”。
宋以后学习诗歌创作的人,不是入于唐,就是出于宋。
二、宋诗被忽视的原因
宋诗常常被人忽视,源于明朝文人的观点。他们认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更有甚者,明代陈子龙说“宋人不知诗而强作诗。其为诗也,言理而不言情,故终宋之世无诗焉”。当这种认识经名人说出传播后,让宋诗的光芒暗淡了很多。
事实情况并非如此。“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些优美的诗句,或言情、或谈理,不都是出自宋人之手吗?怎能说宋之世无诗呢?
宋代诗人并非不会作诗,只是作了不同于唐诗的诗。
王国维曾在《宋元戏曲考》中首次提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宋词是宋代文学最突出的文学样式,但并不是宋代文学的唯一。事实上,流传下来的宋词两万多首,而宋诗二十七万多首,更是唐诗的五倍多,宋诗也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只是被掩盖在唐诗、宋词的阴影里。对于宋代文学,人们重视了宋词,而忽视了宋诗。
三、喜说理、尚议论是宋诗开创的新境界
文艺理论家布鲁姆提出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影响的焦虑”,也就是说,后代的创作者一直处于前代作家的影响之中,受其影响同时也受其限制,于是后代作家一直想摆脱这种影响的焦虑,这也成为文学发展的重要动力。
文学如此,其他艺术门类也是如此。如书法方面王羲之是书圣,都说学王羲之,但是后世的名家中,都是另辟蹊径,以王羲之面目出现的可以说没有。
而唐诗宋诗之间很好地验证了这种观点。
诗歌在唐代诗人的手中焕发出耀眼的光芒。唐人懂得作诗用形象思维,难道宋那么多有才情的人就不懂得了吗?诗仙都李白曾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宋人也是如此。有唐诗这座高峰在,所以宋代诗人只能另辟蹊径,绕过高山,寻求另一条艺术道路。宋诗中出现了大量哲理诗,这是唐朝诗人较少涉及的领域。宋代文学代表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典型地体现宋诗的这种特点。
议论入诗虽然宋前已有,但不成规模,没形成风气,宋代诗人的努力,开拓了诗歌的表现力,宋诗对后代诗歌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世延续近千年之久的“唐宋诗之争”便说明这个问题。
四、从诗的功能来看,议论不可或缺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孔子的“兴观群怨”意思是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谕。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古到今,写诗的人千千万万。那么,人们为什么要写诗?现代人还归纳诗有这样一些功用:言志、抒情、讽谕、劝诫、歌颂、酬和、赠别、娱乐等。
不论兴观群怨,还是言志、抒情、讽谕、劝诫、歌颂等,往往离不开议论。
在历代诗歌中,许多怀古诗就不能不用议论。如杜甫的“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类诗从古迹、古事、古人、古文出发,再评论与感想,不能不用议论。
五、从诗表现手法来看,议论不可或缺
中国诗歌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朱熹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自《诗经》后,一直流传下来,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诗经》中也有许多议论之处。
如: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现代人归纳的诗歌表现手法也有很多,比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直抒胸臆等等。这些表现手法,也往往离不开议论。
六、议论入诗名篇名句数不胜数
千百年来受到人们广泛喜爱的议论篇句数不胜数,这里仅举例部分句子。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七、常见议论入诗的方式
(一)直接抒发议论
像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像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像杜甫的"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等等。
这些诗篇并没有借助任何"意象",而是直接抒发议论。这些名篇佳作,其议论以理胜情,以气胜辞。但是,直接抒发议论,如果把握不当,往往易流入空洞、抽象的弊端。
(二)结合意象抒发议论
(1)先景(事)后议法
前面写景或事实,后面议论风景或事实,是议论的根据,触景生情,就事生议。
王之涣的《登鹳鹊楼》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这是诗人登楼之所见之景。诗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转而议论,把诗篇推引至更高的境界,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与高瞻远瞩的胸襟,成为以理入诗的千古佳句。这后两句的议论好在何处?好在紧承前两句的情景,贴“楼”发表议论,运用了形象思维,不使人感觉是抽象的说教,议论富有哲理,能鼓舞人们进取向上。
朱熹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也是先景后议,前面写景作为铺垫,是为源头活水,后面为议论也就水到渠成。
(2)先议后景(事)法
先议论抒情,后写景,前后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如刘禹锡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的前两句表明了自己对秋天的观点与古人悲秋的论调不同,而后描绘碧空万里、白鹤凌云飞翔的图景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杨万里的“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也是先议论后写景。
总之,议论是诗歌功能、表现手法多样化的内在需求。我们反对的是整篇大发空洞的抽象的议论。在诗富于形象性的前提下,有必要的议论是可以的,甚至对增强诗歌的思想性是有好处的,切不可谈议论而色变,笼统地反对一切议论。
2023年10月
作者简介
郭培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澳大利亚书法家协会、澳大利亚书画家协会顾问,澳门硬笔书法家协会顾问,国际诗词协会会员,泰安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岱岳区诗词学会副会长、诗书画研究院院长。《中国文苑》创始人、总编、诗词学院院长。创办“五刊一院”,即《中国文苑》《中国文苑海内外书画专刊》《中国文苑小说散文专刊》《中国文苑散曲》《中国文苑楹联》、“中国文苑诗词学院”。有散文、新诗、旧体诗在巜中华诗词》等多家平台发表。出版《郭培友语句录》一书,另《郭培友诗歌创作谈》巜郭培友微诗一百首》流传较广,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