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赵润利
我的家乡在陕北清涧的黄河边上,那地方山高月小,风沙大,水土流失严重,自古地脊民贫。似乎没有什么可炫耀的,但是几十年来每当皓月当空的时候我醒里梦里总是牵挂着那个贫穷落后却亲切温暖的小山村。童年时,每年的中秋月圆人团圆时,我和我们的小山村完全沉浸在月饼带来的温暖与幸福之中,令我终生难忘,当然最难忘的是家乡明亮的月光!那个时候乡亲们都很穷,买不起煤油,大部分家庭“坐夜(晚上,在家做家务活)”照明的油灯就是老祖宗传下来的麻油灯,一灯如豆,光线昏暗,更有一些家庭就是用一挂艾腰(用艾草扭成粗粗的艾草绳)照明,艾腰照明等于聋子的耳朵,就是个摆设,但是孤荒的小山村村头寨角破窑洞,点着艾腰,有点烟火辟邪防虫蚊,很有用,特别是家中有小孩的就更有意义了!为了省钱,天气好的时候,我们家都是在院子里忙着做家务活,农家小院,左青龙(碾子)右白虎(石磨),院子中间有两个大石床(有铺开被子那么大的石床)一般是外婆和来我家串门的老奶奶、大娘大婶们都是围坐在石床上说说笑笑的干着自己手中的活。我母亲则是忙进忙出、喂猪喂狗,还有许多停𣎴下手脚的家务活。外婆始终和串门来的左邻右舍们坐在一起说着话,外婆总是盘腿坐在纺车前纺线线,其她串门的人大都拿着比较方便的活计。例如捻毛线的、织毛袜等等,有年轻一点、眼神好点的还借着明亮的月光做一些粗糙的针线活……老人们都盘腿坐在石床上说说笑笑干着手中的活,她们的膝盖就是随她们来的小小孩们的枕头!我们大点儿的小伙伴更多的是坐在爬在碾盘上或者磨盘上。老人们是久坐不动的,忙着手里的活,而我们则是像孙猴似的不停点的折腾:躲猫猫、扳手腕、捉迷藏、猜谜语、过家家。伴随着日月的流逝,我们一天天长大,大一点的时候,我们在明亮的月光下主要是看书读报,那时候小山村没有电,我们看不到各种电器屏幕,所以视力很好,我们能清楚看到《红旗》杂志文章里的毛主席语录,《红旗》中许多文章有语录,每一段语录都是黑体字,我们挤在一起一段一段阅读。后来我为了自己学习,也为了吸引小伙伴们来我家和我一起学习,我找来了废报纸订在一起,我用毛笔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等等的唐诗宋词工整的抄在上面。我在月光底下的学习方法得到了家长们的认可和支持,从此以后我和小伙伴们经常在明亮的月光下围着碾盘或磨盘学习!
母亲为人朴实厚道,热情大方。她经常把我们家的水果零食端上来给大家吃,夏天我们家有吃不完的杏子、李子、桃子、桑葚,秋天就是苹果、梨和枣子,那时候不搞市场经济,一般农民家庭的瓜果蔬菜就是自给自足,自己家吃。中秋前后,红枣还生硬,外婆和老奶奶们牙口不好,咬不动,我母亲就用铁锅把红枣烤的软软的让老人们吃。老人们吃的香,都夸我母亲有孝心。母亲的孝顺和乡亲们的夸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便是我长大成人后被称为“孝子”的早期家庭教育!
为什么说我的家乡山高月小月光明亮呢?我们家住在黄土高原古老的原顶上。推开我家的窗户能望见黄河两岸云雾缭绕中的崇山峻岭!能望见犬牙交错的黄河大峡谷以及广袤无垠的黄土高原!因此,每当皓月当空的时候,我们举头望月,天宇广阔无限,湛蓝深邃,天空中明亮的月亮显得小而且圆,非常漂亮,真像一面镜子,当你想在月亮镜子里照一照自己的容貌时,却发现圆满的月亮是一幅美丽的山水风景画!当我们几个小孩争着表达自己在月亮里看到的的景致时,老人们就会再一次给我们讲述“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的故事!
那一天,月亮刚刚岀坡,我们家东北边的山梁上传来了“受苦人(家乡方言对农民的通称)”浑厚有力的歌声:“太阳一岀(噢)来(哎咳哎咳哎咳哎咳哎咳哎咳哎咳咳咳咳)满山红哎哎咳哎咳呀,共产党救咱翻了(哟嗬)身哎咳呀。”)唱歌的人叫田老二,他唱的是陕北民歌《翻身道情》。田老二是个老光棍,村里人习惯的把他叫“老二哥”,他也乐意让人这么叫他。他小时候生病造成了残疾,因此一辈子打光棍,他的特点是喜欢白天睡觉晚上干活,当然不是通宵达旦,也就是晩饭后下地劳动一直干到二十三点左右。他是全村劳动技术最合纹的受苦人。中秋节前他的劳动任务是赶着牛驾着犁翻(耕)麦地。家乡的气候和土壤适合种五谷杂粮,也适合种冬小麦,小麦是当地的精贵农作物,所以小麦地要精耕细作,这项劳动就成了田老二的专业了,他给生产队干活从来不偷懒,做的非常认真细致。田老二还有个特点就是喜欢小孩,因此我们经常到他那里蹭饭吃。田老二的歌声把我们的注意力吸引向东边的小山梁,这条小山梁不大,像是我们小山村的围墙或天然屏障,太阳和月亮每天从此升起,所以人们叫它“日月坡”,山梁上有一条架子车可以行走的南北山路。老人们说这条路给我们村带来了好风水,山梁偏南有两棵大柏树,人们叫它“风水树”。田老二的歌声飘来时,正是月亮爬坡露头时,小山梁是背着月光的,山梁和两棵大柏树是黑色的画面,如同水墨画一般,扬鞭扶犁赶牛犁地的田老二也是如此,当月亮完全露头时,似乎是一双弯弯的牛角在挑着圆而明亮的月亮冉冉升起。
田老二的歌声,还有那美丽的风景画吸引了我们,于是乎我们几个小男孩踏着夜色秋露奔向小山梁风景画!田老二看到我们后也是像个孩子似的停下手头的活儿,手舞足蹈的迎了过来,他亲热的叫着我们每个人的名字,让我们过来,他转身弯下腰把地上一个麻袋拉了一下,我们惊喜的发现麻袋里滚出一个大西瓜。我们有点欢呼雀跃,田老二也像个孩童似的,他的动作熟练的用指甲在西瓜上用力划了几下,然后把西瓜在自己的膝盖上猛的一磕,大西瓜就裂开了,还没等他把西瓜放到麻袋上呢,我们就一拥而上,抓起不成牙的西瓜就要吃,田老二却不紧不慢的说:“都把手里的西瓜举起来,我们先敬月亮和毛主席,然后再吃!”我们就这样做了。用西瓜敬献月亮,我们都明白,再过几天就是中秋节了,但是敬毛主席?有什么故事呢?这时候田老二讲:这个西瓜就是从我们脚下这块土地里种出来的,从古至今土地是谁的,土地里的收获就是谁的,这块土地是毛主席共产党领导人民从地主手里夺回来的,现在是人民群众的。是的…… 田老二讲了很多,他抹一把眼泪继续说:“那一年,也就是毛主席刚到陕北的那年冬天,毛主席带着中央红军从延川到我们村南边的双庙河村,毛主席在双庙河村住了一夜,第二天路过我们脚下这条山路到川口,再到袁家沟。毛主席带领红军在那里安营扎寨,指挥红军东征抗日。毛主席还在那里写下了《沁园春·雪》的诗词!”。他讲的这个革命故事后来的《清涧县志》大事记里有这样的记载:民国25年(1936年)2月4日毛泽东主席率红军东征总部机关由延川来到本县双庙河村, 5日由双庙河村到达袁家沟。7日,毛泽东在袁家沟创作咏雪词《沁园春·雪》。8日侦察黄河渡口情况督促渡河准备。这个革命故事小学老师在课堂上也给我们讲过,课后还组织学生扛着红旗到双庙河村参观学习!今夜田老二又用一个普通农民的文化水平对我们进行这样特殊的红色传统教育,令我无比兴奋终生难忘!
我们举目遥望,明月如洗,秦晋黄河大峡谷和古老的黄土高原,在银色的月光下,莽莽苍苍,天宇如银,大地似霜,山河壮丽,真有点《沁园春·雪》所描写的诗情画意!我们吃完西瓜就离开了。田老二还要继续完成劳动任务!我们刚走下山坡,田老二那边就传来鞭响,与此同时他又唱开了:“羊肚子手巾包冰糖,当红军的哥哥好心肠……”这一回他唱的是陕北信天游!
转眼间就到了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这一天,我的一项任务是从家里拿点月饼和苹果到田老二家看看他,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每年的八月十五都是这样,我们的行动当然是包含家长的意思,其实人与人之间就是应该这样。田老二是个善良的人,老实人,他在逢年过节,家庭团聚方面是个可怜人,所以小山村的老党支部书记也经常建议我们小学生逢年过节去看看田老二,这自然是一个老共产党员对人民众群的情感,我们也很赞成。今年我来迟了一点,田老二他家的炕头上已经摆满了乡亲们送来的月饼、苹果一类的东西,几个小伙伴已经在那吃开了。田老二却乐哈哈的在院墻角的葡萄架下摘葡萄,他在为小朋友们来他家过家家做准备! 家乡的月充满人情和乡情的月,是令我终生难忘的月!


作者简介
赵润利,男,55年生,中共党员。西安市作协会员。曾任西安市委党校科研处调研员,编辑部副主任,西安党校教育研究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