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微信读书与杭州沙发娱乐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内蒙古谍战笔记(卷一:1934-1935)》正式与读者见面。这是一部北疆谍战秘史系列小说,是一部纪念在抗日战争中为改变国运而前仆后继的北疆谍战传奇。

本书描绘了一个这样的故事:1934年夏,一支庞大的商帮驼队从中俄边境恰克图出发,以蒙古大地的独特地形、地貌为掩护,经茫茫草原、戈壁、峡谷、沼泽,历时5个多月,艰难跋涉近万里,以惨烈代价突破敌人的重重围追堵截,将用来武装地下抗日力量的重要物资安全运抵归绥(今呼和浩特),并成功交接。斯时,日军铁蹄踏碎华夏山河,国民党调集百万重兵对红军根据地进行赶尽杀绝式“围剿”,中华大地风雨飘摇,尸横遍野。民族危亡之际,每一个渺小个体的选择,都在无形中深度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命运……
在语言层面,作者赵先锋用寥寥数语所营造出来的内蒙古肃杀氛围,是传统的内蒙古文学题材中罕有的,这种独特气质的由来,一方面和赵先锋多年从事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赵先锋对于自己所写题材的认识:即内蒙古,谍战,笔记。
内蒙古地域辽阔,多种地貌气候所营造的景观与人发生的互动也有着很大的不同,但以往的作家,大都更关注内蒙古充满温情柔和的一面,赵先锋凭借着他对于内蒙古的了解,精妙地找到了内蒙古的另一面,并且也准确地寻找到了与之相契合的故事。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故事与精致的表述相结合,翻开书,感觉到一股肃杀之气扑面而来,让人浮想联翩。
当然,作为历史上具有重要地理位置的内蒙古,赵先锋的笔触并不仅局限在内蒙古的书写上,小说一开始,就从莫斯科郊外的夜晚说起,在阅读的感官层面,作者在开始就营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叙述空间,在这之后,草原、戈壁、大漠、河流、丘陵等景观描写层出不穷,在时间层面,作者又突出笔记性质,贴合实际的氛围书写,创造出“公路谍战小说”新纪元。
沙漠里没有适合造井的石头,就用白骨砌井壁,低头望去,里面都是血水;石头山在一个小的连锁反应下轰然倒塌;人渴了没有水,就把血水烧沸喝下去;人被落石砸成肉泥,就地埋葬。很明显,在赵先锋的《内蒙古谍战笔记》之中,人们面临的威胁,不光是内忧外患的处境,更直观的就是人该如何面对无情的自然,这是一个关于文明与野蛮的思考,也是一个生与死的挑战。这也探讨了这样几个问题,即人在如此的恶劣环境下,肉体和精神该坚守什么,如何坚守,为什么坚守。
另一方面,作者在进行写作的时候,很精巧地把内蒙古独有的动物加了进去,如骆驼,马,老鹰和乌鸦。可以说,动物一方面在他的小说中充当了地域标识的作用,另一方面,动物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在营造氛围,刻画人物,推进故事和行动层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个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动物可以让人从险象环生的困境中脱困,也可以让人没有征兆地死亡,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却又紧密地联系着。
作者以史诗般的语言对每个人物进行刻画,让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形象特色,都有着自己的强烈目标动机,在涉及到具体的势力划分时,再以人物心理来进行复杂的刻画,没有一个多余的废笔。赵先锋的小说从一开始就改变了传统的内蒙古小说抒情的书写方式,转之以大量的对话间杂其中,颇有一种电影小说的感觉,人物是在声音和环境中行动,显现出作者对于小说技艺的娴熟掌握。
作者主要以西部地区的方言为语言创作背景,其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方言词语,诙谐幽默,充满想象,让人忍俊不禁时,也不由对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产生各种各样的幻想。情节设计极具想象力的,但不难看出作者做了很大的考究,把自己的想象力依附在历史的根本上,让语言贴着历史的脉络起舞。结尾更是小说的神来之笔,杀掉羽田四流是一件困难的事,主人公通过一件件扣人心弦的密谋来实现自己的想法,尽显出内蒙古人独特的精神气质:隐忍与决断。
地方性的特色上,赵先锋的这本小说有着明显的百科全书特色,民俗,宗教,历史,地貌,甚至地方的植被,在书写时一一体现,足见赵先锋的写作功力之强,研究之深。在漫长的写作岁月中,坚持是一件困难的事,再把庞杂的知识融进小说中进行创作更是难上加难,作为中国公路谍战小说写作的实践者,赵先锋的这部《内蒙古谍战笔记》具有着里程碑意义的,它有着鲜明的开创性。(苏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