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首页 \
文学 \ 藁城宫文化诗专辑 作者:朱文庆
藁城宫文化诗专辑 作者:朱文庆
精华热点
藁城宫文化诗专辑
朱文庆
一
咏宫面
藁城宫面史悠长,兴盛明清始宋唐。
优麦细筛材确好,能工巧做艺真良。
洁白似玉根根秀,柔韧如竹缕缕香。
昔日皇家独享用,今朝百姓任凭尝。
二
咏宫灯
自古宫灯出藁城,样多式美品驰名。
匠心巧做传承久,妙手勤扎技艺精。
烫字贴花销四海,雕龙刻凤进双京。
千村万户门楣挂,溢彩流光耀锦程。
三
咏宫米
城南优谷色金黄,沃土含硒培育良。
昔贡皇家扬四海,今呈百姓誉八方。
妇童久用精神振,翁妪常食气血强。
产品地标谁与比?美称无愧米中王。
四
咏宫酒
宫酒飘香史久悠,根源追遡自廉州。
商朝酵曲今仍在,周代工坊依旧留。
承古琼浆虽醴冽,研新玉夜更绵柔。
兴来把盏能邀月,窘至擎樽可解愁。
五
藁城宫灯博览会
旺洋广场展宫灯,一片辉煌耀眼明。
万盏流光如皓月,千只溢彩胜霓虹。
样新牵动八方客,式美惊呆四海朋。
昔挂皇门虽盛誉,今参博会更驰名。
六
参观屯头宫灯博物馆
采风欣到馆藏间,多样宫灯靓眼前。
数盏雕龙形状美,几只镌凤色泽妍。
玲珑玉兔望明月,璀璨鸳鸯戏彩莲。
点缀诗词吉利兆,饰妆书画瑞祥添。
六方嵌玉招童爱,八角贴金引叟欢。
举目霓中姝婧舞,回眸光下鸟虫翩。
匠心细做传承久,妙手巧扎工艺先。
愧我挥毫难赋颂,皆因此品太高端。
注:第三联写的是艺术造型灯。
七
参观青竹宫面文化长廊
环顾青竹文化长廊,
各种荣誉、书画、对联、题词,
挂了整整一墙;
还有藁优麦样本,
装了满满三缸。
看着这些荣誉牌匾,
感觉到了企业的辉煌;
但似乎也看到了他们背后
创业的艰辛和历尽沧桑。
他们把古老的传统工艺
与现代化技术相结合,
经过过苦心研究,
才总结出精准严格的配方。
采用优麦精粉,
生产的每一根宫面,
都是那么优良!
没有昔日辛勤汗水的浇灌,
那有今天名冠四方?
过硬的质量,
良好的囗碑,
赢来了文人骚客赞美诗章。
这一副副对联,
这一张张书画,
都是对青竹人的颂扬。
领导的题词,
即是鼓励也是更大的褒奖;
还有更多的励志名言,
都在激励着青竹人奋向上。
企业文化,
就是企业腾飞的翅膀!
踟蹰在青石小路,
感受着浓浓企业文化,
仿佛嗅到了宫面郁郁馨香!
青竹人
如梅的风骨,
似竹的气节,
若兰的幽雅,
在我心里久久荡漾。
八
参观惜康宫米博物馆
走进惜康宫米博物馆,
陈列的老旧农具,
如扇车、耧、犁、耙等
一并映入眼帘。
它们展示着农耕文化,
诉说着岁月变迁。
墙上一副副图片,
一张张文字介绍,
把我带回上万年前,
使我深入了解到“粟”的起源。
它是中国古代种植最早的农作物,
是北方原始农业的开端。
粟能在极度干旱和贫瘠的土地上生长,
成了栽培作物的首选;
为华夏文明的孕育和发展,
做出了基础性的贡献!
粟有不同颜色不同品种,
更有丰富多彩的历史和
人文精神蕴含。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虽有数斗玉,不如一盘粟”,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这些都是文人墨客
对粟的赞美诗篇!
藁城一带生产的小米,
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硒,
曾经进贡给皇帝作御膳。
而今惜康人,
把现代技术和传统工艺相结合,
采用电动石碾,
只去浮糠,不伤骨肉,
保留了丰富的营养,
把更加优质的宫米奉献在世人面前!
惜康人有像“粟”一样的精神和毅力,
把“粟文化”烙印在每个员工心里面。
看着他们的产品销路图已覆盖北方,
所获荣誉也接二连三,
我心里不禁默默称赞!
九
中国宫灯第一村
走进美丽富饶的屯头村,
放眼望去,
这里是宫灯的海洋、
宫灯的森林。
制作厂家
房连房、门挨门。
他们用勤劳的双手,
传承着古老工艺,
在光明的领域耕耘。
每一条竹篾,
每一根钢丝,
每一块红纱......
都有他们的汗水滴渗。
在改革浪潮中,
勇于开拓,领先奋进!
虽着科技进步,
工艺在不断地创新。
先进的机械生产,
减少了人工辛勤。
品种也不断扩展,
走马转灯,
羊皮灯,
纸雕工艺灯......
每个系列都精美绝伦。
他们把产品质量,
看作生命的一部分。
每一件都精雕细琢,
独具匠心!
不但把产品推上了
亚运会,
奥运会,
世界博览会......
还挂到了中南海、天安门!
小小宫灯,
照亮了前程,
致富了乡民。
更把生活
妆扮得五彩缤纷!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