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三十三秒
1952年,美国作曲家兼演奏家约翰•凯奇举行钢琴独奏音乐会。
这是艺术家也是艺术史上一次独特奇崛、耐人思索的演出。
作品:《4分33秒》。
这是一部为任何乐器、任何演奏员、任何乐团而写的作品。
三个乐章,没有一个音符。
唯一的标识只有两个字:“Tacet”(沉默)。
大幕拉开,约翰•凯奇出场。
那从容,那舒缓,那飘逸,仿佛来自时间深处。
鞠躬,落坐,庄重虔敬打开琴盖仿佛打开天堂之门。
之后,面对钢琴一动不动仿佛面对神殿。
……
……
……
4分33秒之中,行进着寂静。
结束,合上琴盖仿佛关闭天堂之门。
起立,转身,鞠躬,离去。
那从容,那舒缓,那飘逸,仿佛走回时间深处。
约翰•凯奇的灵感来自东方,来自东方的禅佛感悟。
背琴的上帝
献给
小提琴大师
海菲兹
是自由,
不是疆域。
他的祖国:
艺术的良知和勇气。
提琴,
美的特种兵:
精准密不间发,
迅捷风过无迹。
暴风骤雨中,
大师面对一名士兵如同面对一个军团。
潮汐为一双耳朵起落,
明月为一双耳朵圆缺。
种子为一双耳朵播撒,
鸟雀为一双耳朵鸣啼。,
上帝的手指变一把提琴为一个交响乐队:
《帕格尼尼第24支随想曲》铺天盖地。
()
冰岛是冰雕。
她有一支乐队 :“胜利的玫瑰”。
不诠释生命,他们本身就是生命。
石片的木琴,弓弦的吉他,成人的童声唱诗班:乐队凸现雕塑之美。
专辑《()》由八首歌曲组成。
其中一首:《一个小男孩找回隐匿的光明》。
(),
双臂?
怀抱?
雪花?
树叶?
石片?
波浪?
一双倾听自然的耳廓?
侗族大歌
侗族是歌唱的民族,他们的文化以音乐传承。“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得有几回闻”:“侗族大歌”中的“声音大歌” 为旷世绝品。
巴黎感叹: 上帝的音符。
维也纳骇异: 天籁之美。
《蝉歌》是“侗族大歌”的代表作。
种颗石子长座坡,
种滴雨珠长条河。
蓝天之上有歌树,
歌树枝头结歌果。
种下一粒歌之种,
长出一山侗之歌。
阳光炼,
溪水磨,
大山托。
无声变有声,
有声变歌声,
歌声变和声。
无伴奏的山川,
没歌词的日月,
多声部的花朵。
禾苗结侗歌,
鱼尾摆侗歌。
金梭织侗歌,
银针绣侗歌。
腌菜酸侗歌,
米酒醉侗歌。
牛角挂侗歌,
螃蟹夹侗歌。
鼓楼敲侗歌,
长桥走侗歌。
火把照侗歌,
竹楼卧侗歌。
蝉,
一只小小的乐器:
蜕壳的击打,
精致的吹奏,
飞翔的弹拨。
夏歌,
热歌。
叮叮咚咚,
太阳汗珠迸溅;
依依哟哟,
白云手掌抚摸。
一只蝉沉思,
百只蝉叹惋,
千只蝉诉说。
一双翅膀一册乐谱,
满山遍野的乐谱,
一部侗族大歌。
大歌之大:
大发髻,
大项圈,
大手镯。
大自然,
大生命,
大谐和。
抽一缕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