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仓慈,字孝仁,三国时期淮南(今安徽寿县)人。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在淮南屯田,仓慈任绥集都尉,黄初末年又任长安令,仓慈为官清廉严正,官吏民众皆畏而爱之。
东汉末年,诸侯争雄,连年混战,谁都无暇顾及对西北边郡敦煌的管理。没有政令的约束,那里便成了豪强恶霸横行的地方,他们随意兼并农民的土地,对途经敦煌的往来客商百般刁难,任意欺凌和掠夺。来往的客商,无不受到他们疯狂的敲榨和勒索,有时甚至还有生命危险,商人们不得不躲避退让,一度繁荣的丝绸之路顿时鸦鹊无声,冷清下来。
曹魏统一北方后在敦煌重新设立太守,但是受命任职的这位郡太守惧怕豪强势力,无力改变当地的混乱局面,使曹魏定敦煌以通西域的构想无法实现。
公元231年,仓慈临危受命,被提升为敦煌太守。他上任后一改前任姑息退让的作风,以刚柔并济的手法,雷厉风行解决多年积弊难题。

一、打击豪强恶霸,规范行政管理。仓慈通过各种方式,全面掌握豪强恶霸情况,表面上不动声色,维持现状。背底里却暗度陈仓。仓慈对外界宣称,死囚犯已全部处决,实际上对监狱里受冤的犯人,并未处死,而是悄悄问明原委,暗地里培养成留待后用的壮士;对那些没有犯重罪的犯人适度惩戒后予以释放,据其自愿,同意的则悉心培养成忠于自己的“死士”。从此,仓慈有了一支可靠的武装力量,为伸张正义、打击豪强奠定了坚实基础。时机成熟后雷霆出击,向大大小小的地方势力开战,罪大恶极的被铲除,犯罪较轻的被招降。对民愤极大的强豪恶棍之首,杀一儆百,处理了几个,一时社会风气肃然,赢得了民心,当地百姓和丝路客商听到后无不拍手称快。
二、推行“随口割赋”办法,改良土地分配制度。东汉末年,战乱频繁,土地高度集中,形成了大量赤贫农户。仓慈面对“旧大族田地有余,小民无立锥之地”、强权豪贵为了逃避赋税将他们的负担转嫁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身上的情况,下决心改良土地分配制度,采取“随口割赋”的办法,将大户多余的田地按人口分给无地的农民,贫民略出一些田价,赋税按田亩和人口分摊。
三、采取和睦政策,保护丝绸之路畅通。当时西域和内地的商贸往来频繁,而敦煌又是西域交通的必经关隘,西域各族人民欲往中原,途经敦煌,常被官府和地痞敲诈、勒索,因此引起西域一些民族商人的怨恨,关系搞得很紧张。仓慈以民族平等的态度,保护和鼓励西域人来此通商,凡是要去洛阳的,就为他们出具过关的凭证并封盖官印;想从敦煌郡返回西域的,官府给他们公平换取钱物,常常用官府现成财物和他们进行交易。还派官吏和百姓在路上护送他们。因此老百姓和胡人一起称赞仓慈的品德和恩惠。
在仓慈的精心治理下,丝绸之路迅速恢复了正常秩序,重现往日“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
后仓慈卒于任上,人们便把仓慈的相貌画成画像,以作追思之用。西域人听到仓慈逝世的消息,也很悲痛,大家集中到戊己校尉的住地吊唁,有人以刀画面,洒血致哀,同时还为他修祠立庙,远道祭祀。
(敦煌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管理委员会:杨建强
二0二三年十月五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