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对联释读》业经出版,每本人民币80元,含特快费。欢迎订阅。
“朝闻道”为何“夕死可矣”? 文/ 陈 锡 波
网上聆听《叶嘉莹先生谈学诗》,其中叶先生谈到孔子《论语·里仁》中“朝闻道,夕死可矣”一语,她的解释是,照字幕实录,“如果你早晨懂得了一个为人之道的‘道’,你就是晚上死了,都没有白活这一辈子。”颇感奇怪,好像理不通。
“你早晨懂得了一个为人之道的“道”,说明你早晨之前还不“懂得为人的道,晚上就死了,这一辈子从未依照为人之的道活过,怎么就“没有白活这一辈子”? 再者,刚刚“懂得了一个为人之道的“道”就死了,这对社会,对他人,甚至对自己,又有什麽意义呢? 最多只是能够见到阎王爷时,告诉他我来之前已经“懂得了一个为人之道的‘道’”罢了。
那么,近现代的权威经学家是如何译释的呢? 查一查,看看他们怎么说?
钱穆先生《论语新解》解为“先生说,‘ 人若在朝上得闻道,即便夕间死,也得了。’”
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译注,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要我当晚死去,都可以。
傅佩荣先生 《先秦儒家哲学第五讲》讲道, 孔子说,早晨听懂了人生理想,就算当晚要死也不妨。
三位大师的解释,大同小异,基本意思和叶先生一样,那为什麽“朝闻道”就“夕死可矣”呢? 恐怕得看一看“闻道”是什麽意思了。
“闻”字意思,正如钱先生所说的“得闻”,杨先生所说的“得知”,《说文解字》曰,“闻,知闻也,从耳门声。”耳闻者,听闻、听到、听见、听说的意思,此乃闻字本义,古籍中例子是:《诗经 ·何人斯》有句,“我闻其声,不见其身。”
《论语·阳货》有句,“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墨子·亲士》有句,“吾闻之曰:‘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也。’”
《礼记·檀弓上 》有句,“ 孔子泫然流涕曰:‘吾闻之:古不修墓’”。
所以,“闻道”是听闻、听到“道”(的消息),“朝闻道”是早晨听闻(天下已经)有道 (的消息),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今朝实现了,即便晚上就死,也是值得的,此生无憾矣。 其实,这个意思何晏和邢昺的《论语注疏》已经说得很清楚,“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设若早朝闻世有道,暮夕而死,可无恨矣。”
孔子这句话,朱熹《论语集注》是这样注的,“道者,事物当然之理。苟得闻之,则生顺死安,无复遗恨矣。朝夕,所以甚言其时之近。程子曰‘言人不可以不知道,苟得闻道,虽死可也。’又曰:‘皆实理也,人知而信者为难。死生亦大矣!非诚有所得,岂以夕死为可乎?’”
孔子说了七个字,朱熹说了这麽多,完全离开原来文本,任凭己意说自己的话。说自己见解的所谓“义理”当然可以,但那是解经者的己意;先贤的真意在原文,解经必忠于典籍文本,先正句子中文字词性、词义,词义正,文可通,理可顺,义理自明,那才是先贤要说的话。后来经学家解经,会不会或多或少都受到朱老夫子的影响?
陈锡波,又名陈诗亮,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外语系,曾任香港中文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对联课程主讲,曾任中国楹联学会常务理事,香港楹联学会顾问,澳门楹联学会顾问,现居香港。著作:《骊鳞一对联诗文集》《束修是十艇脯吗》《君子究竟疾什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