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朗诵者:枫波

回忆奶奶识字二三事
作者:枫波
朗诵:枫波
奶奶是揣着在私塾里认得的几个字,走进新中国的。
我奶奶,实际上是我姥姥。从小我们跟着舅舅的孩子叫“奶奶”,孙辈们似乎不用谁教,就统一了口径,就这样,“奶奶,奶奶”一直叫了下来。
1950年全国性扫盲运动开始时,奶奶41岁。奶奶虽然不算是全文盲,但只能算是初识字,读和写,她都还不会。听我妈妈讲,奶奶很好学,一听动员,她就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扫盲运动中。
那时我父母忙于“革命工作”,根本无暇顾及家庭。照顾我们四个孩子和所有的家务,都由奶奶一个人承担下来。
印象中,劳累一天的奶奶,坐在灯下拿起识字课本学习:齐耳的短发,藏蓝色的褂子,窸窸窣窣写字的声音,这一切都是那么清晰印在我的记忆里。
奶奶有一套自己的识字方法,她用符号标注,圈儿啊勾啊,横线和重点,一篇课文上被奶奶画满了符号。我亲眼看见奶奶在报纸的新闻上,注满了符号,她一字一句反复读,硬是啃下了一篇篇新闻。记得有一次,我跟着奶奶去街对面13号大院儿参加居委大会,开会前,就是由奶奶读报纸给大家听的。那时,我感觉自己小心脏自豪感爆棚,在众多的家庭妇女面前,我奶奶是何等的超群啊!奶奶很有耐心,又肯帮助人,对面大院里随军南下的赵阿姨、隔壁康庄街的郭婆婆,那时经常到我家来,跟着我奶奶一起识字学文化,打开了知识的大门。
奶奶的仁心善举受到大家的拥戴。后来,我奶奶担任了街道居委会的副主任,政府每月还发给奶奶30元的补贴呢。这倒不是钱的事儿,像我奶奶这样一位从旧社会走过来的妇女,能得到这份补贴,对她该是多么大的肯定。
从认字到写字,奶奶沿用了她自创的符号标注法。她记日常、记账目,理家理财,管理得仅仅有条。子女和孙子辈的生日,奶奶写下来记着;我父母不在家时亲友送的礼物,奶奶也记下了清单,她会提醒父母记得还情。奶奶用这种符号识字法,教会了家里小阿姨记账目。
岁月流逝,可有几件事情我一辈子也忘不掉。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虽然我父亲有一些特供,但我们几个正在长身体的孩子,怎么都是吃不饱的。奶奶每顿抓几捧米,分在每个瓦盅里蒸饭给我们吃,以免我们抢食。家里有一杆平秤,奶奶每次记下米的用量,精打细算熬过了那段岁月。
有一年秋天下起了暴雨,那天奶奶把我们兄弟姐妹四个围在被窝里,她坐在床沿给我们讲故事。完了又从包里摸出一张纸,原来上面写着那首童谣!奶奶带着我们一边拍掌,一边唱起来:王婆婆在卖茶,三个观音来喝茶,后花园三匹马,两个童儿打一打,王婆婆骂一骂,隔壁幺妹说闲话!奶奶慈祥的目光温暖着四个孩子,就算是下冰刀,我们也不会害怕。
听我妈妈回忆,在我小时候,我妈因病,局里送她去重庆北碚疗养。其间,奶奶给我妈妈寄去了她平生唯一一封亲笔信,随信还附上了奶奶和我、我哥哥的合影。奶奶安慰我妈,让她不要牵挂家里,鼓励我妈妈战胜疾病早日康复回家。奶奶一辈子都和我妈妈生活在一起,母女情深似海!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的姨妈(我妈妈的妹妹)被戴着高帽子揪到我奶奶(姥姥)面前,那些造反派踢她,让她跪在我奶奶跟前,口里骂着恶毒的话语,还把一盆煮好的糨糊从头上给我姨妈浇下来。那高帽子上写着“打到走资派XXX!”,这字,奶奶认得;这些恶毒的话,奶奶听得见;这些像恶棍一样粗鲁残暴的动作,就发生在奶奶眼前。我在现场吓得发抖,我看见奶奶浑身在颤抖,我仿佛看见她的心在流血。我从奶奶的眼神里看到了悲悯悲怆,看到了心痛和无助,我更是看到了隐忍和坚强!奶奶在我心里就是一座丰碑,带着我们全家踏过苦难,走向光明。
写到这里,我早已泪流满面。往事还在一幕幕闪过......
29岁那年我到北京出差,这一次,是我带着奶奶乘飞机去北京舅舅舅妈家小住。途中,我就想起7岁时,是奶奶带我乘火车去的北京。上车后,奶奶捏着两张车票,迅速找到了座位。奶奶不需要列车员帮忙,因为奶奶识字。
后来,我们兄弟姊妹都已长大结婚,有了自己的小家,有了孩子。我们忙碌着,但奶奶爱学习的习惯没有改变,她依旧坚持读报,坚持记笔记,坚持看《红旗》杂志,坚持读《半月谈》。国际局势、国家政务、社会新闻、娱乐花边,奶奶门儿清,她真是一位与时俱进的老人家!
奶奶是一位裹过小脚,又放开了小脚的旧式女子;她更是一位受到新社会恩泽,又用她贤良厚德、智慧大爱滋养了后代的一位新时代的女人。
奶奶名叫黄银舫,生于1909年5月21日,1994年2月18日因病去世。奶奶如果活着,今年该114岁了。
写于 2023-9-28 2:10pm ,中秋前日,温哥华
【后记】近日诵读空谷幽兰老师整理编辑的系列篇章《伟大的历程~扫盲运动》,连续五篇,讲述了从1950年起,到2000年50年期间完成的全国性扫盲运动。每一篇,都勾起我对奶奶的怀念,奶奶识字的往事一幕幕浮现在眼前。在空谷幽兰、阔航、丽华几位师友的鼓励下,我提笔一气呵成写下了《回忆奶奶识字二三事》,献给我的奶奶,也以此纪念中国教育史上的丰功伟绩。
感谢我高龄的母亲为我提供了珍藏的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