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故乡
文/陈亦新(南京)
我日思夜想的故乡,
今天终于回到了你的身旁,
洞庭西山啊,一处美丽富饶的地方,
你一边依偎着波涛滚滚的太湖水,
你一边背靠着郁郁葱葱的群峰屏障;
你一边聆听那昼亱拍岸的涛声,
你一边对话那松涛阵阵的山冈,
为了满足我难忍难耐的思乡情呵,
我约了我的姐妹,回啊一一
一起重回那阔别了60多年魂牵梦绕的故乡!

回故乡,走上后山那儿时上学的小路,
记忆的潮水像迎面扑來的太湖浪,
忘不了拿到“学业优良”奖状时的快乐,
忘不了第一批带上红领巾时的欢畅,
忘不了语文课汪老先生的宽厚慈祥,
忘不了体育课趙老师球场上运球时的穿梭模样,
忘不了乘小火轮到苏州考学时的期望,
忘不了公审水匪湖霸高呼口号的激昂,
忘不了不上晨读上后山摘楊梅的徬徨,
那是淘气的孩提时光中模模糊糊的记忆碎片,
一下子像黑白胶卷清清晰晰在我眼前曝光!

回故乡,啊,一切的一切都变了样,
过去的西山是一个湖中岛,不乘轮船进不了,
如今太湖大桥把西山和苏州相连,
汽车代替轮船路过木渎一直通到家乡;
光滑平整的柏油路代替了颠簸的石板路,
错落有致的小楼代替了星星点点的茅草房;
过去儿时的同学,如今都已白髪苍苍,儿孙满堂。
这里的风景更美了,美得令人陶醉,
景区变得更迷人了,迷得人流连8忘返,
近处,浪涛拍岸;远处,白帆点点,
近处,花红柳绿;远处,青山如黛,
啊,神秘的缥缈峰也张开了迎客的臂膀!

回故乡,回到一个如梦如幻的地方,
这里是长三角地区的人间天堂,
太湖的魚虾水产品,
丰富着长三角地区老百姓的餐桌;
太湖的青山碧水,
调节着长三角地区的气温湿度;
太湖的湖光山色,
点缀着长三角地区的绚丽风光;
太湖蓄水的超大容量,
消化着长三角地区沿湖百姓干旱洪涝的忧伤!

回故乡,回到一个如诗如画的地方,
这里是江南著名的魚米之乡。
这里是杨梅、枇杷、"洞庭红”的故乡,
这里是“碧螺春"名茶的家园;
这里的太湖大米浓香四溢;
这里的太湖银魚鲜嫩味美;
这里的太湖莼菜闻名遐迩;
这里的苏州丝绸源自太湖蚕桑。
故乡的发展蓝图令人响往,
这边的白墙红瓦,是疗养院的避暑胜地,
那边緑荫遮掩下的幢幢别墅是国家会议中心;
这边精巧设计的建筑是太湖度假休闲中心;
那边的黑瓦白墙,古色古香,是保健养老的天堂!
这里是大美水乡,已经强富美高,提前进入“小康”
这里是江南明珠,丰衣足食,莺歌燕舞,
这里是人间天堂,安居乐业,鸟语花香;
这里正敞开胸怀,准备招待來自五大洲的贵客宾朋;
这里正张开双臂,准备迎接來自大中华的归侨老乡。
啊,多亲、多美、多清新、多可爱的我的故乡!

陈亦新2016年1月2日写于历史文化名城南京
🌟 诗🌟 经🌟 唯🌟 美🌟
🌟 国🌟 风🌟 传🌟 奇🌟
🌟 欢🌟 迎🌟 走🌟 进🌟
🌟 国🌟 风🌟 诗🌟 社🌟
陈亦新个人履历
生于l939年7月8日江苏兴化的一条船上,当时日寇入侵,举家逃难,从常州辗转來到苏北。此后,就跟随父亲流动,父亲在哪儿工作,家就安在哪儿,先后生活在镇江,太湖西山,吳江芦墟和常州浦前,1951年在西山东河镇中心小学毕业,1955年在芦墟分湖中学初中毕业,当年考取南京动力学校(中专),1959年7月毕业留校,开始了人民教师的生涯。2000年2月退休。2001年返聘到中北学院任专职班主任,干了三年,2005年返聘到三江学院干了近四年,先后担任班导师(班主任)、学工办主任,教务办主任等职,2009年退休回家。教龄48年。人民教师是个培养人的职业,需要你的奉献和才华,需要你足够的素质和能力,是个良心活,可能你努力了一辈子,也不一定能跟上时代和形势的要求。优秀的人才,需要优秀的教师來培养,而建设一支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德才兼备、恪尽职守、结构合理的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正是各级各类学校的紧迫需要。
1957年写入党报告,到1982年批准入党,从打报告到被批准入党,经历了25年。人生有几个25年啊!我信念毫不动摇,追求党的足迹从來没有停下!党的事业伴随着我的呼吸和生命!党龄40余年。党好像汪洋大海,我不过是大海中的一滴水,一滴水离开大海就会干涸,而大海离开了这一滴水,照样汹涌澎湃,生机盎然啊!
l984年调到教务处,仼教学科副科长,1985年调到党委宣传部,历任科员、副部长、部长等职,1995年调到高教研究室、学报编辑部任主任,直至2000年退休。
编辑简介:王思雨,女,笔名:诗雨年华,80后,山东临沂人,临沂市作协会员,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作品见于《齐鲁晚报·青未了》《新疆文学》《临沂日报》《七月颂歌》《东方散文》《真言贞语》《今日头条》《双月湖》《鲁南商报》《钻石文艺》等各大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