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平凡的世界》三卷本我一直收藏着,而且就放在我的床头柜上。入睡之前,我几乎都要随手翻看几眼,这已经成了我的习惯,尽管书中的故事、人物已经熟悉的不能再熟悉。
文学从来不会远离生活。我对《平凡的世界》如此痴迷,就是因为它所写的生活离我的生活太近了,尤其是我与孙少平有太多的相同相似之处。年龄相仿,1975年时他读高中,我也读高中;家境相似,都是生活困顿,学校食堂的“非洲、亚洲、欧洲”三种饭食,少平只能吃“非洲”,我虽比他强些,但干山药面、玉米面、炒面也吃得我烧心反胃。遭遇、境遇和际遇几近相同。他因贫困、衣着破烂而自卑,我除了这,还因为身体有恙而自卑。他毕业后在村当民办教师,我也是。只是他因学校解散外出揽工最后成了煤矿正式工人,而我一直教书,最后转为国家正式教师。重要的是我们共同经历、见证了中国从1975年到1984年十年间的大变革以及变革前后的大变化,比如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时的具体情形,如何分土地,如何分牲畜、农具等等。路遥所写的双水村分集体财产时,因争执不下将一根绳子剁成几个截分的情形,我就亲眼见过。
我觉得路遥写孙少平,就是像在写我,读起来自然有一种亲切感,而且路遥能艺术地将我们的亲历讲述出来,更引起我的兴趣、关注和思考,从而产生共鸣。由此,我痴迷这部作品就是必然的了。
文学也从来不会远离人生。《平凡的世界》,尽管我读它的时候,已是人到中年,但对我来说,仍然是一部人生的教科书。孙少平的硬汉形象时时激励着我,他的吃苦,他的隐忍,绝不是因为自己懦弱,而是为了自己的目标与梦想。所以他在艰难的情况下,从未放弃读书,坚持、坚强、坚韧地用知识武装自己。比如他在黄源揽工期间,白天干着牛马般的苦力,晚上仍不放弃读书。为了有个清静的读书环境,独自一人住到刚刚封顶还未装门窗、更未通水电的楼房内。伴着微弱的烛光,蜷缩在破烂的被褥中读书,这需要多大的毅力!所以他能赢得与田晓霞的爱情,所以他能在煤矿当上代班大班长,能让矿工服他,能想出巧妙的管理办法,能让生产搞上去。他看到喝了酒的矿工有危险,竟不顾一切冲上去保护,虽大难未死,却毁了容。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现实中的我们学习的楷模。他对师傅的感激、感恩从一瓶不值钱的醋开始,他在师傅矿难后,自觉承担起了照顾惠英、明明的责任,日久生情是在晓霞牺牲之后,自然而然,顺理成章,他的善,他的慈,他的真,他的情,都是这么的纯,这么的实,因而又是这么的感染人,教育人,陶冶人,不可能不对人产生影响。
我就是在不知不觉中,把孙少平当作了自己的人生教师。在读他中认识自己,在陶冶中提升自己。尽管我的教书之路并不平坦,但我始终坚信苦难是人生最大的财富,经过磨难的洗礼,才能由平凡走向不平凡。
文学就是人学。文学既要表现基本的、永恒的人性,也要传达个人具体的情感与认知。小说中不管是人物口中说出的话,还是作者插入的评价性的语言,有许多都非常经典,十分励志,让人永难忘怀。如:
人活着,就得随时准备经受磨难。
普通并不等于庸俗;我们可以平凡,但绝对不可以平庸。
即使没有月亮,心中也是一片皎洁。
因为你能痛苦,就说明你对生活还抱有希望。
只有永不遏制的奋斗,才能使青春之花即便是凋谢,也是壮丽的凋谢。
生活中真正的勇士向来默默无闻,喧哗不止的永远是自视高贵的一群。
无论幸福还是苦难,无论光荣还是屈辱,你都要自己遭遇与承担。
……
这些句子朴实而无华,内涵和意蕴却耐人寻味,道出了人生真谛,说出了人世的至理,是对百味人生的深刻体验和总结。
《平凡的世界》给我的影响是多面、多元的,它是我永久性的精神食粮。每当我遇到困难、挫折,甚至挑战,无论是生活中的、工作中的,我自然会想到《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可以这样说,我是一直按照路遥塑造的孙少平的人生之路来走好自己平凡世界中的平凡之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