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忆娘亲
罗雁萍/文
一辈子过了七十多个中秋节,大多数的内容都是大同小异:家人团聚,美味佳肴。吃月饼,吃花生……,在有月亮的晚上,赏月。太平常了,也就没有特别的记忆。倒是中学时代最清贫的中秋节,让我刻骨铭心,没齿不忘。
1964年,家里的运程不太好。8月18日,是古历的7月11,父亲病故。一个多月后的中秋节,月圆人不圆,肯定是没过好。年底,姐姐姐夫调动工作,母亲随他们去了外地。留下我一个人在市区中学读书,寄宿。
从来没有离开过妈妈的我,好像一下子就成了弃儿。最害怕的时间,就是过周末。寄宿生都回家了,偌大的寝室里,就剩下我和远在宜章的小杭,两个孤零零的小女孩。
周末的日子,时钟好像停摆了,度日如年。凤秀家在郊区的下湄桥,经常带我们去她家,享受着周伯伯周妈妈给我们父母般的温暖,打发那寂寞难耐的时光。
我家离学校有95公里。那时候,火车没有提速,在车上就要好几个小时。虽然只要八毛钱的学生票,但是,时间太紧张。除了寒暑假,我只能在五一劳动节和十一国庆节回去,与妈妈和姐姐小聚两天。总觉得那几天过得特别快,时间像飞一样,转瞬即逝。

每年中秋节前夕,就会收到妈妈托人给我带来御冬的寒衣。那时候,青春年少,不怕冷,顺手将衣服放在箱子里。直到萧瑟秋风起,潇潇秋雨落之时,才找出妈妈捎来的衣服。必然会发现,衣服口袋里有妈妈的手书和几个早已变得硬邦邦,失去原味的月饼。
尽管如此,宿舍的同学们还是吃的津津有味。妈妈的叮嘱,无非是在家里那老一套的唠叨:要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好好学习。晚上不要随便出门,出门一定要有女同学的陪伴,要照顾好自己……。但此时此刻,我一点都不觉得妈妈啰嗦,反而感到格外的亲切。我多想依偎在母亲身边,亲耳聆听老人家的教诲。那一晚,必然是翻来覆去,碾转难眠。思念妈妈的泪水,不知不觉的打湿了枕头。
第二年,就变得聪明一点了。收到衣服,就立马先吃月饼,再看书信。虽然只有4个月饼,两个苏式的,两个广式的。月饼、书信,都是妈妈的牵挂。妈妈的爱,沁人心脾。
现在的月饼,五彩缤纷的精美包装,让你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甜的齁人,油的腻人,却再也吃不出妈妈的味道。更让人害怕的,是名目繁多的添加剂和让人担忧的食用油。
同学们都很佩服我有一个会写信的妈妈。因为班上绝大同学的家长,都是学校附近的居民或是本地的职工,他们都从来没有收到过任何书信,更没有收到过妈妈的信。在同学们眼里,我妈妈是个有爱心的文化人。
我每个月都能收到信。小学二年级,爸爸妈妈受北方堂兄的邀请,前去居住了一年。我和与我年龄不相上下的侄子侄女们,有了少年姑侄如兄妹的感情,一直有着书信的往来。
父亲过世以后,北京和涿州的堂兄经常给我来信,更是让同学们羡慕不已。北京!那可是咱们的首都,祖国的心脏,毛主席居住的地方啊!从同学们的言谈和眼神里,我的虚荣心得到了很大的满足。如今回想起中学时代的我,真的很幼稚。
今年八月初,涿州发生特大洪灾,远在澳大利亚的同学第一时间联系我:“雁萍,你涿州的侄子们,家里没有受到影响吧?”那一刻,我既惊讶又感动,眼泪都要掉下来了。从1963年跨进初中的校门,至今整整六十年了。她还记得我有北京和涿州的亲戚。“这么多年了,你还记得他们?”“那肯定是忘不了的。”“他们都挺好的,谢谢你的关心。”我像侄子们对我一样,报喜不报忧,不想让关心我的朋友担心。
其实,我母亲并没有什么文化。用她自己的话说,充其量只是小学三年级的文化水平。外公外婆有五个孩子,最小的舅舅是唯一的男孩。外公认为女儿终归是别人家的人,只把唯一的儿子送去上学。当时,家境不怎么样,也供不起这么多孩子读书。弟弟读书的时候,姐姐们都沾光。一本书,常常是被姐姐们翻得稀巴烂。里面的内容,也就根深蒂固的镌刻在姐弟的脑海里,个个都有了识字写字的才能。
在我印象中,妈妈几姊妹的字都写得好,这源于外公的严格要求。每天让儿女们都要习帖一张毛笔字。外公爱子不溺子,儿子也不例外。毕竟是孩子,字写多了就有点烦,想方设法偷点懒。在一摞摞的习帖里,抽出一张来,谎称是当天写的。外公是何其精明的人,孩子们的小伎俩,哪能逃得过他的火眼金睛,没几次就发现了猫腻。自此,每张作业都要写上各自的名字和日期,杜绝作弊。写的不好,还得罚写。

母亲姐妹的名字是家英家芬家荣家美。她识字以后,就自作主张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琼。琼是指美玉,泛指美好,可见母亲心目中的追求。
母亲记忆力特好,几乎是过目不忘。她看过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及《红楼梦》)和《儒林外史》《三言二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二十四孝》……等书籍。她记得作者的名字,是哪个朝代发生的事情。小时候,我常常在母亲的故事中入眠。
老人家特别钟情于《红楼梦》,十分惊叹曹雪芹笔下黛玉宝钗姐妹们小小年纪,能写出那么优秀的诗作,并将这些诗句熟记于心。你随便说出一首诗,她就能准确地说出作者的名字。她自己还制作了一张宁国府荣国府人物表。从主人公到各房的丫鬟,全不落下。可惜,我没有留存下来。
母亲最喜欢看的电视剧是《红楼梦》,她能准确猜测出每一集的故事内容。她说杨洁老师是个很有才华的导演,她想象中的《红楼梦》就是这个样子。1987年春,电视剧《红楼梦》的开播,算是了了母亲的红楼情结。母亲一辈子最喜欢看的电影是《洪湖赤卫队》,喜欢听韩英饰演者王玉珍浓郁乡音的歌声,不时还哼上几句,因为母亲是湖北人。也是这一年秋天,母亲走了,痛哉!
我们之所以能在河北堂兄家居住一年,除了哥哥嫂嫂对叔叔婶婶的孝顺,还因为哥哥嫂嫂不仅与母亲是同龄人,还都是《红楼梦》的痴迷者。妈妈和嫂嫂特有共同语言。娘俩在一块,就有聊不完的话题。我们离开涿州的时候,妈妈和嫂嫂难舍难分,都哭成了泪人。
我也看过《红楼梦》,但是一目十行,走马观花,只看故事情节,不求甚解。对那些精华的诗句,不太感兴趣,一带而过。如今,我想再好好地看看《红楼梦》中的诗句,但年过古稀,没有记忆力,精力也不济了。我不仅愧对我的老母亲,也愧对我的先生。因为,我们谈恋爱的时候,他托人买了一套《红楼梦》送给我。书到用时方恨少,唉,后悔晚矣!
中秋节,我沉浸在对母亲的思念中。15岁以前,我一直是父母身边的娇娇女。15岁以后,聚少离多。读书寄宿、上山下乡当知青、招生后又读书、参加工作、成家,一直与母亲分离着。大儿子出生后,老人家帮我把儿子带到三岁多,才被接到婆婆家。后来,又帮我把小儿子带到一岁。再后来,我调到萍乡,远离家乡,与母亲见面的次数,更是屈指可数。我先生是独子,我们一直与公公婆婆住在一起。母亲叮嘱我,一定要好好孝敬公婆,尊敬丈夫,爱护孩子。我在娘家,从来没有做过家务活,她要我好好向婆婆学习。给老人做菜要掌握六个字:熟 淡 烂 色 味 香。
我婆婆是萍矿的第一代女职工,她聪明能干善良好客,不管工作、生活都是一把角色。真正的出得厅堂,下得厨房。五十年代初期,曾经担任安源矿充电房大组长,管理60多个人呢。我在老人家的身上,学到了许许多多在娘家没学到的知识,我很钦佩她!婆婆也喜欢我的勤劳节俭和热爱工作。
几十年来,我做婆婆的儿媳,也做了儿媳的婆婆。我的两个儿媳,都是萍矿职工子弟。她们秉承父母的美德,不仅在工作中能吃苦耐劳,也是顾家的好女人。
每年过年,我的第一杯酒,一定是敬给我的公公婆婆,感谢老人的宽容,给了我那么多的关爱。老人走了以后,我的第一杯酒,敬我的儿媳们。她们勤奋工作,奉献家庭。经济上虽然不富有,但是,小家庭经营的不错,从来不啃老。孙女孙子懂事可爱,不让我们老人操心闹心。多年以来,就是儿子儿媳做年夜饭,从采买到收拾,我和老伴不用管事,尽享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感谢儿媳们带给了我们太多的开心快乐。
但对儿子和孙辈小时候,我却曾经大声地呵斥甚至于动粗,让他们不知所措。我也是从孩童过来的,我也做过错事,妈妈从来没有对我大声说过话,更没有动过我一根手指头。总是和颜悦色地批评教育,以理服人。不管是做大人还是做老人,比起母亲来,我是逊色多了。
我没有兄弟,姐姐和我的孩子,就是老人家的孙子。我远在异乡,老人能不思念吗?她想我们,但又不愿意长期住在我这里,总是来去匆匆。觉得会增加女儿的负担,给我们添麻烦。每当听她说这些话,我就又生气又心疼。不管在不在一起,母亲永远是我的保护神。一心付出,不图回报。她不指望子子孙孙大富大贵,只希望我们都能健康平安快乐的生活。
母亲离开我36年了,我一直保留着母亲送给我的两样物件。她70高龄亲笔书写的《增广贤文》全书和一个有着60年历史的小布袋。那是妈妈给我和姐姐做裙子剩下的边角废料,亲手缝制而成。“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我珍藏着这两件念想。

又是一年中秋,同在一轮明月下,我们母女却不能相见。回忆时过境迁的陈年往事,既温馨甜蜜又五味杂陈。妈妈,我真的想您了。您在天堂还好吗?下辈子,咱们再续母女缘。只是期盼来生,您做女儿我做妈。因为只有妈妈的爱,倾其所有的付出,还觉得不够。是最纯真、最无私的爱。
中秋佳节,月洒清辉。天上人间,共享婵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