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印记(3)
文: 豫南杨
20190818
【作家/诗人简介】


【作家/诗人作品】

三、华夏杨氏
杨,通假字:扬、阳、昜、羊。
杨人始为阳人,也为扬人,《说文解字》:扬,飞举也。扬:即双手高举,向上,振作,昂扬,古同阳。
《小尔雅》:扬,举也。古扬人崇拜太阳,信服上天,祈祷时跪地双手向上,将意志要求传达给天上的太阳神。
古体“楊” 音“yang”,形声字,左形右声。“木”指扶桑,也称杨树,生长在东方大海上的汤谷(今连云港云合山);“昜”,音“yang”,代表“日出海面”。“木”“昜”组合,意表“日升汤谷(海水)”。
“日升汤谷”绘表成“木”“昜”组成的图徽。这个图徽,就是古代杨氏的图腾,用此图腾的第一人或第一族就是杨氏族的始祖。
杨姓是一个古老而复杂的大姓,其主体源于国名,即古杨国(邑、县)。杨国之地,古称扬城或杨城,地处山西省南部汾河东岸,临汾盆地北端,东隔霍山与古县交界,西靠吕梁山与蒲县相连,北与霍州、汾西县为邻,南与临汾市尧都区接壤,是时是军事要地及交通要道,古称杨县,属平阳郡,隋属临汾郡,隋末改为洪洞县,在今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曲亭镇范村古城址一带。
古杨国,在我国历史上至少有姜姓扬国、姞姓杨国、姬姓杨国,分别来源于炎帝后裔的姜姓和黄帝后裔的姬姓。
姜姓扬国出于扬人。扬人始称阳人、杨人,是炎帝部落姜姓戎族的一支,始居“阳纡之山”的扬水得名。古扬水,也称石堡川、聿津河、沙家河、史家河,源于黄龙山冢字梁西南侧,流经黄龙县、洛川县、白水县,入北洛河,今陕西黄龙县内石堡镇的石堡河。冢字梁在无量山中。无量山古称仙鹤山,其山脉向东直至龙门,越黄河抵达乡宁县,古为“阳纡之山”,今石堡川北有杨窑科地名,是古扬人所居得名的。扬人最早称阳人,是崇拜太阳的部族。

夏代初期,姜姓吕部族在吕梁山(山西吕梁市离石区)建立姜姓吕国。夏代中期,申部族在申山(陕西甘泉县)一带,建立姜姓古申国,后姜姓申国又东迁至霍太山(山西霍州)夺霍人之地,改霍太山为太岳山,姜姓扬人也随之同族向东迁徙至扬城(山西洪洞县东南),后建立了姜姓扬国。因始汾河两岸多杨树,姜姓扬国视杨树为国树,称杨国。《左传.僖公十一年》载:“扬、拒、泉、皋之戎,皆为姜姓。”《山海经•中山经》曰:“阳华之山,杨水出焉,而西南注于洛。”就是说:此间,扬人与同族吕人、申人一同东迁至山西汾水中游的吕、霍山一带的扬城(山西洪洞县东南),建立姜姓扬国。
与此同期,还有一个姞姓杨国建立。姞姓杨国是黄帝族的一支姞姓后裔建立的。当是时,这支姞姓人从黄帝出生地上邽轩辕谷(甘肃清水县上邽城东)迁至黄河中游东岸吕梁山南鄂河流域(今山西乡宁、吉县一带)。是时,鄂河流域盛产鳄鱼。这里的鳄鱼,古称鼍或汾河鳄,今叫扬子鳄。这部分姞姓后人掌握了捕、养鳄鱼技能,形成了以鳄鱼为图腾的姞姓鳄部族。夏朝中期,夏王孔甲得二“龙”( 汾河鳄),任尧之裔孙刘累为御龙氏,代夏王室养的“龙”。后来,刘累因养死了“龙”,怕夏王孔甲降罪,就逃到鲁山(河南鲁山县)避难。商代初期,鳄部族发展成姞姓鄂(鳄)国,也称噩国,今山西省乡宁县、吉县的黄河支流鄂河、有鄂山、崿谷,都是古鄂人所留之名,吉县地名之“吉”字,就来源于姞。商武丁后期,鄂国发展壮大,占据了姜姓扬国,建立了姞姓杨国。姞姓鄂人与姜姓扬人融为一体,统称杨国。姞姓杨国史书未载,1993年山西省天马曲村晋国公室63号墓里出土一对青铜圆壶上的铭文得以证实。该壶铸有九字铭文:“楊姞作羞醴壶永宝用”。这件铜器被称为“杨姞壶”,是晋穆侯次夫人的信物。铭文表明两点:第一点,说明历史上曾经存在一个文献没有记载的“姞”姓杨国,“杨姞壶”正是这位“姞”姓杨国的贵族女子,嫁给了晋国国君穆侯邦父;第二,周幽王时的晋穆侯(?—前785年)在年,姬姓杨国还不存在,当时杨国是姞姓,与晋通婚。姞姓杨国,以杨树、日、水、鄂鱼组合图腾。
西周后期,猃狁侵占了姞姓杨国,周宣王为抗击猃狁,又在姞姓杨国地盘上易名姬姓杨国,姬康为杨侯。姬康没有后人被战死,周宣王就派少子尚父(长父)前往杨地,重新建立姬姓杨国。《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叔侯》说:“虞、虢(guo)、焦、滑、霍、杨、韩、魏皆姬姓也。晋以大,若非侵小,捋(lu)何所取?武献以下,兼国多矣!谁得治之?”这表明:此时的晋国已经夺取姞(ji)姓杨国变成姬姓杨国了,也就是前661年春秋时代的晋献公十六年,姞姓杨国灭亡时,姬姓杨国才诞生。
2003年1月19日,在陕西省宝鸡市眉县一个叫做杨家村出土的西周铜器中,有一件被称作“四十二年逑鼎”。该鼎有一篇280多字的铭文,记载周宣王四十二年:“逑”(qiú)这个大臣征伐“猃狁”有功,得到周王赏赐土地的事情。该文说:“余肇建长父侯于杨,余令汝奠长父,休。汝克奠于厥师。汝唯克型乃先祖考,□猃狁出捷于井阿、于历岩,汝不艮戎,汝□长父,以追搏戎,乃即宕伐于弓谷,汝执讯获聝,俘器、车马。汝敏于戎工,弗逆”。大意是:周宣王我把我儿子长父封到杨地为侯,下命令给逑你予以辅佐,让长父在杨这个地方安定下来,你发扬了你的老祖先与猃狁一贯的战斗的精神,与他们交战,追击他们于井阿、历岩、弓谷等地,斩获颇多,你对军事很有的一套啊。长父与部将逑经过不懈努力,击败了杨地的猃狁,夺回杨地,建立了名副其实的姬姓杨国。周幽王初期,幽王正式加封周宣王之子姬尚父为杨侯,原姞姓杨国的臣民归顺姬尚父。《通志•氏族略》曰:“杨氏出自姬姓,周宣王子尚父,幽王时封为杨侯,为晋所灭,后为氏焉。”《路史》说:“周宣王子尚父,为杨侯。杨侯曾孙失国。”尚父杨国灭亡后,其子孙逃到秦国。

姬姓杨国说法较多,史载不全,多无古典记录,唯明嘉靖《太原县志》载:“叔虞为周武王次子,周成王之弟,晋国始祖。”就是说:前1033年 (周成王十年),周成王将唐地分封给弟弟叔虞,其弟易名唐叔虞。是时的史料,唐叔虞所在的封地没有“杨”字出现,《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范)宣子曰:昔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世本》说:“周武王第三子唐叔虞之后,至晋武公逊于齐,生伯侨,归周天子,封于杨。”这表明杨姓是由唐叔虞之脉,至晋武公之子伯侨,是由曲折的“烽火戏诸侯”“周平王东迁”,到春秋时期的羊舌氏易杨,其后以邑为氏传承。
周釐(xi)王时期的前679年,晋穆侯曾孙曲沃武公夺得晋君之位,称晋武公。晋武公先后剿灭了晋国周边包括同宗姬姓尚父在内的各国。晋武公将杨国之地赐封给长子伯侨。前651年,周襄王继位。周襄王念晋武公功勋,又加封伯侨于杨,称伯侨为杨侯,承继祖爵,谥贤敬。伯侨长子文,袭侯爵。文生子突,官拜羊舌大夫,食邑于羊舌,故又称羊舌突,辖铜鞮、杨氏、平阳三邑。突生职,职生四子:赤、肸、鲋、虎。肸(字叔向),鲋(字叔鱼)、虎(字叔罴),号称‘羊舌四族’。叔向(肸,亦称杨肸),晋悼公时期,食采杨氏,其地为平阳杨县,即杨国之地。叔向长子伯石,字食我,又称杨食我,号曰杨石,任晋国上卿。

约前557年,叔向教唆学生晋平公吞并杨国。杨国合并晋地后,杨国杨氏就融入晋世家世系中。
前514年,周敬王时期的晋顷公12年,晋国的赵氏、韩氏、魏氏、范氏、中行氏联合消灭了公族祁氏,杨食我被认定为祁氏的同党遭捕杀。至此,羊舌一族灭亡。
叔向次子羊舌季夙幸免于难,携家眷南逃,改羊舌为杨姓,背井离乡,南渡黄河,躲进陕西华阴县华山仙谷避难,后居弘农华阴达200多年,直到东周末期周赧(nan)王时期,前312年才有族人杨章出任秦惠文王的左庶长。杨章,因战功显赫被封为华阴侯。华阴,隶属弘农杨氏。弘农杨氏,是今天杨姓群体中的主流。
古杨国说法还有商代昜。商代昜,没有左形“木”,只有右声“昜”,是最早的“杨”字。“昜”在商代是一个诸侯国,甲骨文中称“昜伯”。昜国的地望,在今山西省的洪洞县,周武王灭商时就与商朝一起被灭掉。
杨姓,除源于国名外,还有赐姓、改性。
赐姓,多是对有功之臣的封赐,比如:三国时期,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哀牢夷部分僚人就成了杨姓。隋初,鲜卑将领尉迟崇随军与突厥交战,力战而死,隋文帝因追忆尉迟崇之功,下诏赐尉迟崇之子义臣为国姓杨氏。
改性,主要是随主易姓,例如:西晋初期,白马氐人令狐茂搜,被舅舅氐族首领“百顷氐王”杨飞龙收养,改其姓为杨氏。后来杨氏成为氐族最大姓氏。令狐茂搜改名杨茂搜,建立了仇池国。北魏时期,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政策,将洛阳地区的莫、胡、卢姓改为杨姓。唐代末期,乔复光,少时养于内侍杨玄价家,遂转姓杨,称杨复光,其后称为杨氏;杨(乔)复光平定江西黄巢起义军时,得訾亮,并养为义子,转姓杨,改名杨守亮,其后称杨氏。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28年),大长和国剑川节度使杨干贞,弑杀大长和国恭惠帝郑隆亶,改国号为大义宁国,自立为国君。杨氏成为白族最大姓氏。北宋时期,倪炤,仕宋为龙图阁学士,因反对王安石变法,遭流新州。当时,倪炤的幼子倪顺尚在襁褓之中,藏匿于外祖父杨家,得以保全。及倪顺长大,念外家杨姓之恩,遂改为杨姓,是为今浙江省诸暨市“概浦杨姓”。清末时期,满族爱新觉罗氏、尼玛察氏、尼玛奇氏、扬佳氏、扬那氏、扬额理氏、钮祜禄氏、舒穆禄氏、尼满吉氏、颜济氏、颜济哩氏等大部分后裔改为汉姓杨氏。
北宋时期,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把零散杨氏古典世系臆断一体,对今天杨家谱牒影响很大。1994年,《弘农杨氏族史》发行,杨氏开始形成始祖派系之争。2010年,《中华杨氏通谱》出版,使杨氏远祖世系倒退到春秋时期,再次臆断在分封制之下的古杨国第一人为杨氏始祖,更加激发杨氏始祖派系纷争。这种派系纷争愈演愈烈。
杨氏的曲折历程,应该都总结在汉太尉秉、赐的碑文中。杨秉的碑文说:“公讳秉,字叔节,弘农华阴人。其先盖周武王之穆,晋唐叔之后也。末叶以支子食邑于杨。”杨赐的碑文说:“公讳赐,字伯献,弘农华阴人。姬姓之国有杨侯者,公其后也。其在汉室,赤泉侯佐高,丞相冀宜。咸以盛德,光于前朝。”
唐初四杰之一的杨炯说:“杨氏之先,其来尚矣,在皇为皇轩,在帝为帝喾,在王为周武,在霸为晋文。”
秉、赐碑文和杨炯所说内容的共同点都是世系承传,并没有指出谁是杨氏始祖。仅就杨氏起始不间断用“杨”字图徽而言,史料没有具体记载,界定不出谁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受封于“杨”且其后又是不间断延用“杨”图腾至今血缘不变唯一直系的第一人。
我们杨姓的世系传承,只能通过图腾传说、源流文化、正本世系来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