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余载圆一梦
不惑之年上大学(一)
文/皋润
上大学,上名牌大学,是我青少年时的理想和追求。可我的求学之路并不平坦,充满着坎坷曲折和艰辛。直到不惑之年才圆了大学梦。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就是“搬家”。我父亲在教育界工作,工作调动频繁,他每次调动我们全家都跟着搬迁。我读书的小学也不断地变换。因父亲忙于工作,无暇顾及我的学习,母亲又无法辅导我的学习,所以我的学习成绩极其一般。考初中时,刚刚达到录取分数线。
进入初中时,我碰到一位好老师——苏达成。他学历不高,是数学老师,按现在的要求只能教小学。可他一边教一边学,教学方法很有一套,能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苏老师是班主任,对调皮学生的管理方法比较独特,就是让他们担任小组长,什么卫生小组长、劳动小组长等等,调动他们积极性的同时,还能来约束其他学生的行为。在苏老师的谆谆教导下,我的学习成绩进步很快,特别是数学,经常考高分。考高中时,我数学得了满分。
那时,户口有定量、定销和农村三种形式。定量户口居民由国家供应粮油和副食品;定销户口的居民供应标准比定量的低;农村户口的人国家不供应粮油。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家压缩城市户口,我们家也成了“下放户”,这样吃饭就成了大问题了。好在那时滨师一位姓马的司务长,每个月给30斤粮票,才缓解了一点困难。每天晚上,母亲在半瓶开水瓶里装上一点米,第二天早上就变成稀饭了。我们用筷子在开水瓶时搅一搅,把粥倒在碗里,兄妹三人每人一碗,吃了上学校。中午和晚上基本上都是菜粥和瓜粥,几天才能吃上一顿菜饭。有时来亲戚了,母亲会用煮菜饭、蒸鸡蛋招待。可是以后几天中午,我们要连续喝菜粥。有一次,我搞了一个恶作剧,找一块小黑板,在上面写了“来人吃饭请自带粮票”。为这事,我被母亲教训了一顿,说我不懂礼貌。那时的生活对我们学习的影响是很大的。我有个同学描述当年的感受时说:“一节课,还能过;二节课,开始饿;三节课,不能过;四节课,盼下课。”到填高中志愿时,父亲想到“江苏省盐城中学”是盐城地区唯一的一所省属中学,凡考上盐中的农村户口的学生都可以转为城镇定量户口。我如果能考上,户口就能转了,这样就减轻全家的负担。当然,也有想接受更好的教育的想法。于是,我决定报考盐中。
盐中当时在全地区招生,每个年级六个班,每年高一招生不到300人,能考上是不容易的。凭着实力,我终于被盐中录取了。
我的班主任彭铁芳老师,个子不高,教的是物理,他讲课抑扬顿挫。他第一堂课拉长音调讲“一个小球”的声音,至今仍在我耳边回响。他待我很好,让我担任班级团支部书记。代数老师和我在滨中的数学教师很熟悉,对我关怀备至。经常为我“开小灶”,有时还把备课笔记给我看。我也没有辜负老师的希望,高一年级组织数学竞赛,我荣获第一名。除了认真学习课本知识以外,我还阅读课外书籍,经常听老师开设的各种讲座,语文成绩也有提高。我们学校门口有一排画廊,开设了“盐中青年”专栏。在高二时,我被学校指定为该专栏的主编。我一个战友朱雷暴当时在盐中读高一,也是编辑之一。在高三的学兄学姐的帮助下,我学到了不少知识,得到了锻炼。上高三时,主编就交给高二的同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