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清头条】总第225期。运河名城,山东临清。江山如此多娇,运河浪花真好。每篇文章阐述一个道理,每首诗歌突出一个主题。怡情益智,启迪人生。请大家分享。

毛主席诗词《呈父亲》《咏蛙》《沁园春·长沙》赏析
文/韩积蕊(山东)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伟大领袖毛主席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湖南湘潭人6。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时值2023国庆节之际,请读者欣赏毛主席在少年、青年时期撰写的壮丽诗篇。

1、七绝·改诗呈父亲
毛泽东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译文】
孩儿立下志向走出家乡,学习不取得成就、志向实现不了永不回家。死后埋葬尸体何必在故乡的土地,人生到处都是可以埋葬尸体的青山,天下处处都是我的家。
【注释】
1、乡关:即故乡,家乡。如崔颢《黄鹤楼》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2、桑梓地: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种桑树和梓树。后人用桑梓比喻故乡。《诗经·小雅·小弁》记载:“淮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意思是见了桑梓容易引起对父母的怀念,所以起恭敬之心,后世即以桑梓作为家乡的代称。3、青山:象征祖国的山河秀丽。人生无处不青山,意思是说祖国到处都是秀丽的山河,可以作为安息的地方。
【写作背景】
1910年,少年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要毛泽东去做生意,毛泽东却立志走出韶山冲到新式学校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继续求学,毛泽东经过自己的力争和亲友老师们的一致劝说,父亲答应他的要求。在离家赴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求学前夕,毛泽东提笔写了这首《七绝·改诗赠父亲》,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毛顺生去世后,此诗一直由表兄文运昌珍藏着。建国初期搜集革命文物时,他母亲文氏家里的人把这首诗交了出来。这首诗是少年毛泽东走出乡关、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从中表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

2、《咏蛙》
毛泽东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译文】青蛙独自坐在池塘边上,形态好像一只蹲着的老虎,在池塘边的树荫下修养精神,养精蓄锐;春天到来的时候,如果青蛙不先叫唤,没有哪个虫儿敢发出声音来!
【创作背景】
1910年秋,少年毛泽东离开韶山,考入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读书期间,撰写《咏蛙》一诗。诗云: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当时写这首诗的时候,毛泽东年仅十六七岁。据史料记载,在入学考试时,学校规定的作文题目为《言志》,这正合毛泽东的心意。当时应试者,大多写尊孔读经,追求成名成家的内容。毛泽东于是就拿这首诗当做了答卷,让校长李文甫和监考老师惊为天人。也有人说,毛泽东博览群书,或许是他在看过《天水县志》后,从中得到了启发,写下了这首诗。
【赏析】
这一首咏蛙的七言古诗,借物言志,联想非凡,霸气外露,令人惊叹。这正是少年毛主席的内心独白。从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威武势态和舍我其谁的气魄来看,可以窥见作者小小年纪便立下了远大抱负和不畏艰难的决心和胆魄。

3、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原文】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译文】
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广阔的天空里鹰在矫健有力地飞翔。鱼儿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着,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来决定主宰呢?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可曾记得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船?
【注释】
(1)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为东汉明帝为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据《后汉书》记载,沁水公主的舅舅窦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强夺公主园林,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咏之,渐成“沁园春”这一词牌。(2)湘(xiāng)江: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广西,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所以说是湘江北去。(3)寒秋:即深秋。秋深已有寒意,故曰寒秋。(4)橘子洲:又名水陆洲,自唐代以来,就是游览胜地。(5)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打变红,像染过一样。(8)漫江:满江。(9)舸(gě):大船。这里泛指船只。(10)争流:争着行驶。
(1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12)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物都在秋光中竞相自由地生活。万类:指一切生物。霜天:指深秋。(13)怅寥廓(chàng liáo kuò):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苍茫:旷远迷茫。(16)主:主宰。(17)沉浮:比喻事物盛衰、消长,这里指兴衰。这句问话可理解为:在这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到底应该由谁来主宰国家兴衰和人民祸福的命运呢?(18)百侣:很多的伴侣。(19)峥嵘(zhēng róng)岁月稠:不平常的日子是很多的。峥嵘:山势高峻,这里是不平凡,不寻常的意思。稠:多。(20)恰:适逢,正赶上。
(21)同学少年:毛泽东于1913年至1918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1918年毛泽东和萧瑜、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开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动。(22)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23)意气:意志和气概。(24)挥斥方遒(qiú):挥斥,奔放。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25)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评论国家大事,用文字来抨击丑恶的现象,赞扬美好的事物。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气勃勃的“少年学子图”。(26)粪土当年万户侯: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万户侯,汉代设置的最高一级侯爵,享有万户农民的赋税。此借指大军阀,大官僚。(27)中流: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28)击水:作者自注:“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里引用祖逖(tì)的“中流击楫”典故。(29)遏(è):阻止。
【写作背景】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1925年(时年33岁)晚秋所作。当时毛泽东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途经长沙,重游了橘子洲而作。作者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这首词。

【赏析】
开篇“独立寒秋”,独立“还含有”孤傲执着的意思。如同柳宗元《江雪》中的“独钓寒江雪”中的独就有一种执着在里面,作者在这以独立反映出一种执着的精神。开篇12个字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诗人独立顾盼,意气昂扬,形象如画,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并为全词奠定豪迈风格的基调。
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词人“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这一问道出了词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下半阕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自然地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将无形的不平凡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这首词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
结语:全词主题是: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全词的韵脚为:秋、头、透、流、由、游、稠、遒、侯、否、舟。


【作者简介】
韩积蕊,笔名寒冰,山东临清人。民盟盟员、中学退休教师。山东省作协会员、山东省五老”志愿者,聊城市老教师宣讲团成员、京杭书院宣讲团成员、临清市关工委传统文化宣讲团成员、市宣传部理论讲堂宣讲人,市老年大学古典文学讲师,《都市头条》文学平台主编。编撰六部书稿,出版三部。著书立说搞讲座,发挥余热做公益。

【运河浪花】
~~~~~~~~
纵情笔墨 愉悦自我
~~~~~~~~
特邀顾问:冯喆
文史顾问:文博 鸿涛
总编:运河浪花
主编:寒冰
美编:玉玲
校对:凌云
编审:冰凌斋主人
编委:立诚 圣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