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吐蕃是中国古代藏族政权名。公元629年,首领松赞干布降服苏毗、羊同等诸部,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今拉萨),建立起统一的吐蕃政权。首领称“赞普”,意思是雄壮的丈夫。
唐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后,唐廷调陇右河西的兵力,东去平叛。吐蕃乘河西防御空虚之际,突然发起进攻,攻陷河西重镇凉州、甘州、肃州等地。之后吐蕃赞布亲自徙帐南山,命尚绮心儿围攻沙州。沙州军民坚持了十一年的抵抗,终因内无粮草补济,外无援兵支持,于建中八年(781),被迫同吐蕃谈判,以沙州军民“勿徙他境”为条件,遵从吐蕃管理。
吐蕃信奉佛教,重视发展佛教。吐蕃时期,沙州的佛教空前发展,敦煌莫高窟现存洞窟中属于吐蕃时期开凿的55个,不少塑像造型准确、生动形象、精巧细腻、比例适度,如莫高窟第59窟南北两侧的菩萨塑像,神态慈祥、文静、身躯秀美典雅,再现了“菩萨如宫娃的美姿”。不少壁画结构严谨、笔墨精湛、线条流畅,栩栩如生,如象征“敦煌城徽”的“反弹琵琶”乐伎画像,就出现于此期开凿的112窟南壁之上,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堪称是莫高窟艺术的上品,可以说是在盛唐艺术基础上的提高与发展。据有关资料表明:当时沙州一地就有报恩、净土、莲台、三界、兴善、永寿、金光明等14所僧寺和安国、普光、灵修、大乘、圣光等5所尼寺。僧尼将近千人。每个寺院都有大量的土地。同时寺院还有大量为其从事手工业、畜牧业的工匠和放牧人,为寺院创造财富。由此可见,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的寺院经济是空前繁荣的。
唐大中二年(848),敦煌人张仪潮率领沙州汉人,联络居住在沙州的粟特人和退浑人,组成强大的反抗吐蕃奴隶主的同盟军,驱逐吐蕃守将一举成功,收复了沙州,从此结束了吐蕃在敦煌长达67年的统冶。
(敦煌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管理委员会:杨建强
二0二三年十月一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