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僧宝豆腐法味香
——记东林净土苑大寮师父磨豆腐
作者:梅泊鑫
豆腐是人们喜爱的素膳,在中国春节传统习俗里豆腐是一道不可缺少的菜肴,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豆腐在民间有着特别的寓意,只要吃了豆腐,在新的一年里,就能把福“兜”住,叫‘’兜福‘’,一家人企盼着能安稳地过上一整年的好日子。
而在东林净土苑大寮师父做的豆腐又赋予了更深的含义,师父把清净心、慈悲心、恭敬心、专注心、供斋心倾注在豆腐的制作过程中,使豆腐有着特别的口感和法香斋供十方。
一、清净戒心涤尘埃
净土苑大寮煮豆浆一直沿续东林寺大寮用大铁锅和柴火的传统烹饪方法。其间蕴含着《五行学说》认为:木、火、土、金、水五行,分别对应肝、心、脾、肺、肾五脏。柴火属木生火;火是用佛心加持的三昧火生土;灶台用砖土砌成属土生金;铁锅属金生水;水是专门净化的清净水生木。五行对应五脏和师父清净慈悲心的加持使豆腐更具营养滋补作用。
做豆腐用的黄豆必须在头一天浸泡好,德辰师父把残豆和杂质分捡出来,34斤黄豆边清洗边用滤勺捞出浮在水面的杂质,而残坏的豆子却要有耐心慢慢分捡出来,师父不急不躁认真仔细地分捡,多次换水清洗,这样浸泡清洗能提高豆制品的光泽、筋度与出浆率,順眼一看黄豆粒粒饱满。‘’良以心清净故,致使此诸境界悉清净。……由有净心,方有净境。若无净境,何显净心?‘’——印光大师《复马宗道居士书一》,可见师父的清净心映射着每一粒黄豆都是一个清净的世界。诗曰:
天色沉沉鸟犹酣,
大寮灯火也相参。
豆蔬本是菩提种,
磨碎成浆自性涵。
二、慈悲大爱捐身躯
清晨,天色黑沉人们还在睡梦中,寮房3点40打板后就要起床,师父们严守戒律早早来到大寮带着慈悲心把浸泡一夜的黄豆滤水,分批小心翼翼地倒入豆浆机中磨碎。边磨边加清水,没有一粒豆子掉落,机器自动将豆渣分离,一端出孔流出洁白的豆浆,另一端出孔排出白白的豆渣。师父用大铁桶接豆浆,在换桶的时候,二人配合抬走豆浆桶并迅速将空桶换上,不使点滴豆浆洒落在地上。真惜福矣!
元·郑允端《豆腐》诗曰:种豆南山下,霜风老荚鲜。磨砻流玉乳,蒸煮结清泉……。诗中写出古人用石磨磨出的豆浆为玉乳,煮豆浆是用清净的泉水,道出了古代文人对豆腐的特殊情怀。而师父慈善怜恤黄豆磨碎成渣,却为人们留下玉乳,与己同体,以大悲心捐躯佛教度化众生。
为了使豆腐渣充分释放蛋白质,之后又把豆渣进行第二次磨碎,‘’转身一旋磨,流膏入盆徊‘’。三大桶豆浆己经磨好了,下一步就是煮豆浆。这时有的师父己将大铁锅清洗干净,火头师兄用木柴己将灶火点燃。
柴火每根都是45公分等长,粗细匀称码成一方一方的备用。烧火的是位70多岁的义工师兄称火头,一边念着心经一边拨火添柴,她说:‘’如果带着感恩心和虔诚心点火添柴,那柴火就特别耐烧,火势比平时烧的旺。如果有烦恼心这火就烧不旺,还不耐烧。‘’诗曰:
指头按键豆成滔,
造化乾坤锅里熬。
豆腐西施真忏悔,
何如僧宝道行高。
三、顶礼恭敬听心声
煮豆浆是个细活,师父一直守在锅边不停的搅动防止糊锅。首先锅中加入少许清水润锅,目的是不让豆浆糊底,再将第二次磨好的豆浆一瓢一瓢倒入锅中,并将勺子沿着锅边朝一个方向搅动,这时豆浆和水融合在一起了,德岹师父清亮的嗓音对着灶台的观察口减一声:‘’老菩萨把火加大!‘’‘’好呢!‘’烧火的义工师兄回答着。炎热的夏季高温伴着炉火的高温,锅中蒸腾的水汽彰显着汗蒸的本领,师父和义工的衣背己经湿透。
等豆浆像涌出的玉乳一样漾开,德岹师父又加几瓢豆浆,就这样边煮边加边搅动。第二次磨的豆浆完全倒入煮开后,再将第一次打磨的浓豆浆逐步倒入锅中。这时锅中泛着白泡沫,德岹师父进行消泡处理,他说:‘’要观想着消除我们自心的贪嗔痴慢疑五毒才好。‘’
‘’大釜气浮浮,小眼汤洄洄。倾待睛浪翻,坐见雪华皑。‘’这时豆浆己经煮开了几分钟,师父端身弓腰恭敬地舀起一瓢豆浆扬起,一边慢慢地倒入锅中,一边静心侧耳倾听豆浆入锅的声音,豆浆闷闷的声音表示还没有完全煮熟,如果沙沙的声音才算煮熟了,听到沙沙声后还得煮三分钟,煮豆浆这道工序才算完成。印祖常说:“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即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而师父对万事万物亦复如是。诗曰:
斋堂真火煮琼浆,
法水清流点玉汤。
手握一瓢摇四海,
阴阳窨制豆花香。
四、缄默专注乳花开
豆腐煮熟后师父将豆浆装入八个铁桶分到五观堂和莲香斋堂。剩下二桶就做豆腐脑或豆腐。为了确保5点半之前把豆腐做好,下一步得把豆浆进行人工降温,师父拿大勺子舀起豆浆扬起然后慢慢倒入桶中,一勺一勺舀着降温,等温度降到80度左右静置一会儿豆浆面上起一层乳黄色油皮。元·张劭《豆腐诗》曰:漉珠磨雪湿霏霏,炼作琼浆起素衣……。这层黄色油皮叫豆皮,诗中称为素衣。师父做的豆浆浓度高素衣厚,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铁、钙、磷、镁等多种营养元素,浓缩了黄豆中的精华,是豆制品中的营养冠军,具有降胆固醇、强健骨骼等功效。
师父取葡萄糖酸内酯适量加入干燥的桶内,然后把煮熟的豆浆倒入桶内,同时用勺子搅拌均匀,再静置5分钟。随着温度的降低,豆浆即形成细嫩、洁白的豆腐脑。
做豆腐则用卤水,叫卤水点豆腐。师父缄口默言没有散心杂话左手拿一勺子,右手拿一勺卤水,用心专注当下慢慢地把卤水注入豆浆桶里,卤水像筷子一样细而均匀;左手用勺子不停的上下滔动,勺子不能碰桶底也不能露出浆面,还不能超过桶半径,双手配合协调,慢慢的豆浆越来越稠最后形成乳花。这时就不用再加卤水了,点完后盖住桶静置5分钟,完成卤水点豆腐。诗曰:
锅里琼浆腾雾岚,
桶中卤水点香潭。
乳花漫漫修正果,
豆块菩提也蕴涵。
五、虔诚祈愿供十方
静置后的乳花倒入垫好沙布的方盒中,过滤沙布的孔隙不能过大或过细,用沙布把乳花包住,上面将木板盖着,压好砖头,黄色的水从乳花中滤出。一个小时后不再滴水豆腐就做成了。
德岹师父说:‘’做豆腐这一招还是能凡典座师父为了增加豆制品的营养和口感,多次实践得出的经验传授给我们的。‘’师父们在制作豆腐的过程中心里默念着一句佛号贯穿终始,豆腐在三宝慈悲喜舍清净心的加持下法味更比口味香。
相传,豆腐是西汉时期的淮南王刘安发明的。淮南王刘安的母亲喜欢吃黄豆,有一次母亲因生病而不能食用整粒黄豆。于是,刘安就命人把黄豆磨成粉,冲入水熬成了豆乳,并且放了些盐卤,结果凝成了块状的豆腐花。淮南王的母亲吃了之后很高兴,病势好转,于是豆腐就流传了下来。
豆腐中所含高蛋白和丰富的氨基酸,营养价值极高有植物蛋白的美称,为东林寺师父及四众茹素提供了良好的营养美食,而师父每日做的豆腐成了上等的佳肴,入口鲜香、醇厚,口味法味俱足。东林寺的师父们严守清静戒律率领大众持戒念佛修行,如此便与纯洁素淡的豆腐‘’同气相求‘’,通过做豆腐食豆腐来修行,以磨砺意志、立戒修身、弘扬净土法门。
能凡典座师父说:‘’大寮干活很辛苦、很累,在佛法的加持下,福慧双收,藉事炼心开般若智慧,安住当下的禅境持戒念佛。‘’比丘师父和义工师兄们在大寮服务众生,发心付出,吃苦耐劳,每天操办饮食,料理出菩提法味,以一颗欢喜心供养无上美味,天厨妙供,上供诸佛,中奉贤圣僧,下施六道众生,众罪必消,万福必集,佛道必成。诗曰:
不经砖压受诸苦,
岂得成材叫豆腐。
白嫩正方本自香,
虔供三宝做斋主。
梅泊鑫个人简历:江西省南昌市人,中华诗词协会会员;江西省诗词协会会员;全球汉诗总会江西分会会员;江西省诗词协会女子词社;江西省诗词协会吟诵专业委员会会员;南昌市作家协会会员;金秋文学社会员。被当代文化艺术人才库作为‘’文学人才‘’入库。作品散见于各网站、微刊、纸媒等。
“白鹭杯”首届文学作品大赛暨纸刊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151977.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