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的 印 记(1)
文: 豫南杨
20190818
【作家/诗人简介】


【作家/诗人作品】

一、谱牒历史
远古的原始社会,是以母系部落为自然纯血统的个体族群或种群,用口语、手指、刻痕、绳结等方法表示各自种群的人丁数目,这些会意言行、标示,称作原始会意种谱。
炎黄时期,谱牒是雏形,陶文谱牒、刻符谱牒、丝绸谱牒是其代表形式。
夏禹时期,王族成员血缘关系的亲疏,是辨别贵贱的依据,慢慢形成的王族成员姓氏、名字、数量符号及种群关系被刻在骨头上,这种刻在骨头上的图形谱牒称骨刻象形谱牒。
殷商时期,表示王族成员姓氏、名字、数量的谱牒又发展刻在甲骨上,刻在甲骨上的谱牒叫甲骨文谱牒。
周朝,谱牒趋向成型,开始铸在青铜器(如鼎)上。铸在青铜器上的谱牒叫金文谱牒,或叫铭文谱牒;东周秦国始用石刻装饰陵墓,这种石刻陵墓的谱牒叫石刻谱牒。此时的谱牒是国家制度的载体,特别是春秋时期,百家争鸣,谱牒从贵族推行到士族,《周礼•春官》载:小史是掌管谱牒的中央官员,专门负责定立王室的世系,区分王室成员的长幼次序与嫡庶亲疏,遇到有祭祀还要告诉周王其祖先的忌日和名字,并撰有《世本•帝系篇》,苟子的《春秋公子血脉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谱”为名的宗族史籍,其标题“血脉”一词,揭示谱牒血缘的特征。这个时期谱牒的形式是:国家设立专人负责周天子王室谱牒的记录与管理,周代的谱牒世袭选官制、诸侯国宗庙谱牒祭祀法规都是三闾大夫专职主管。

秦汉时期,人们开始通过祖宗世系来攀亲带故,谱牒便是最好的炫耀资本。纸的发明应用,推动谱牒快速发展。司马迁在《史记》中,除详细记录五帝和夏、商、周三代王室世系外,还赞述了自家的世系。汉代的《周官》《世本》《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姓氏篇》都是谱牒著作。《帝王诸侯世谱》《扬雄家牒》《邓氏官谱》《万姓谱》是汉代谱牒的代表作品,还是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最主要的谱牒样本,其代表特征是“奠系世,辨昭穆。”有生卒、官爵、字号、葬所等纸质的大篆、小篆、隶书记录。
魏晋南北朝的入仕之法从侧重品德察举制演变成侧重家世的九品中正制,从选官到婚姻,都要以谱牒为依据。谱牒与政治联结在一起,楷体谱牒发展达到时史的巅峰,其代表形式是:官府组织编修成册谱牒,士族对试图伪造谱牒混入士族的行为进行打击。行书石刻谱牒诞生。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是朝廷选官用人的基本依据,谱牒具有确认士族门第出身、选官、品人的政治功能。李唐初期,为了巩固李家的统治,用官修谱牒打击隋朝旧族,其代表形式是:政府设立专门机构,组织编修谱牒著作,代表作品有:贞观十二年(公元 638 年) 的《氏族志》一百三十卷;显庆四年(659年)的《姓氏录》和玄宗即位时的《姓族系录》二百卷。
五代时期,战乱频繁,门阀制度受阻,有“唐末五代之乱,亡失旧谱,上世次序不可复知”的记载,“天街踏遍公卿骨”是大批旧士族成员被杀的记录,在战乱中崛起的新贵往往因为自己原来的门第不高,不愿意提及自己的先祖,出现谱牒被焚毁的局面。由于淡化谱牒意识,也就没有人去记录家族情况。家族世系传承仅靠记忆口传,模糊不清的现象普遍,多数家族因此开始断线或失传。

宋代,朝廷选拔官员与门第没有关系,官府不再过问谱牒之事,谱牒逐渐从官府、世家大族走向普通百姓,其代表形式是:修谱重点放在“尊祖敬宗收族”的伦理道德教化功能上,倡导或力行谱牒的有: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黄庭坚、文天祥等士大夫,欧阳修还创立了新的谱例,并提出谱牒编修的原则和具体方法,采用“小宗谱法”,开创以图、表的形式表示世系的先河,成为后世家谱典范,对民间私修谱牒起了指导作用。
元代谱牒,除纸质形式外,还盛行刻石谱,元代大儒柳贯说:“大抵家之有乘,犹国之有史,郡邑之有志也。史不修,则国之治乱兴亡,不可得而见,志不纂,则郡、邑之政治得失,人才出处不可得而见。然郡、邑之与国、家一理也。”
明清时期,随着人口的增加,谱牒编修规模越修越大,鼎盛空前,出现“会千万人于一家,统千百世于一人”的统(总)谱。一部采用“大宗之法”的统谱,往往汇集海内外上百个支脉的世系。流传至今的古代谱牒,多是明清两代纂修的,其代表特征:在官方鼓励下,修谱成为全民的文化运动,是家族头等大事,没有无谱之族,规定修续谱牒时间:十年一小修,三十年一大修。
20 世纪 30 年代,日军发动侵华战争,谱牒是日本搜集中国情报的重要渠道,大量中国谱牒流失到日本,这是造成断代无源(头)谱的又一个根源。
新中国成立初期,旧的宗法制度被打破,谱牒是 “封建族权”的残余产物被“除四旧”淘汰。1984年,《中国家谱综合目录》发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掀起认祖归宗热潮,重修谱牒的愿望萌生。21世纪初期,民间修谱之风兴起,多姓氏成立了“姓氏文化研究会”“宗亲会”,新修的电子版谱牒陆续问世。编续谱牒又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代,其代表特征是:久违的亲情在互联网上重新连结,出现网络联络范围广、电子传递素材快、电脑打印效率高、政府行政支持的局面。
今天,人们续立谱牒,续立了世系,续立了典籍,续立了自强不息的民族气息,续立了国家富强繁荣的凝聚力。
谱牒,是家族历史,是中华民族不可缺失的法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