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节.风俗拾趣
作者:金沙河(长安)
一,节日起源
中秋节称仲秋,秋夕,八月节,八月半,八月十五。
别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巜周礼》。《礼祭,月令》上说,“中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一说他起源于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是祭月亮,说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开始祭月,拜月,后贵族官吏,文人学士开始仿效,逐步到民间。
二是中秋起源与农耕有关。秋天是秋收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仲秋,农果成熟,民间庆丰祝喜,就以“中秋”作为节日。中秋是秋天中间,八月又是秋季中间,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也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也有史学家说,中秋起源是隨末唐军裴寂以圆月作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广发军中作军饷,成功解决了反随义军衍生军粮缺乏的现状。
中秋节还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为中秋节的主要活动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而又叫“团圆”节。唐时,中秋节还称“端正月”。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中说,“八月十五湄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二,中秋习俗
中秋节赏月的风俗推断,最初是古代宫廷文人兴起后盛行民间的。
魏晋乐府巜子夜四十歌》中有首《秋有月》描写道“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在唐代,中秋玩月,赏月颇为盛行,许多名人诗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中秋节成为固定节日。
《唐书,太宗记》记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传说玄宗梦游月宫,得到霓裳雨衣曲,民间始盛过中秋节的习俗。
北宋,定为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的节令饼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识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且“弦重鼎沸,近为延居民,深夜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霄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吳自梦巜梁梦录》说“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飘香,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筳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竞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豋小小月台,按排家宴。团围之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篓之人,婆娑于市,至烧不绝”更有意思的是《新编醉翁谈录》记拜月之俗,“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饰之,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则原早步蟾宫,高攀仙挂,女则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明清赏月,盛行不衰。“其祭饼必圆”各家都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陆启弘“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像,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面饼绘月宫蟾免,男女须拜烧香,旦而焚之”。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云“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或携泊湖船,游船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民间以月饼相邀,取团圆之意”。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称“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呈供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腊免之形”。“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于毛豆,鸡冠花,是时也,浩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
在中秋节发展,衍变的五佰多年中,还繁衍出“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腊灯,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免爷”等节庆活动,其中拜月,赏月,吃月饼,团圆饭等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中秋节的主要风俗是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
巜礼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要举行迎客和祭月,设香案。到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客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瓜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西瓜不能少。西瓜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升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而拜。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大小块一样,人数一样,无论在眼前,还是外乡的,各人有份。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时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的品德入宫,未被宠幸。有年八月十五的这天夜里,天子在月光下看见她美丽出众,立她为皇后,朝月而拜。中秋节的拜月习俗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三,文学的融合
中秋赏月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在中秋咏月抒怀,彻夜不归,留下了千古月下名句。到宋代,中秋赏月愈发浓盛,每逢这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拜月更具规模。以此而出现许多至今还被保护的“拜月楼,“拜月亭”等古迹名胜。文人士大夫对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洒赋诗,应词唱和,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象征团圆的中秋明月和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夜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
南北朝文学家谢庄的《月赋》共展开三层描写,开头段写吟月;中间两段写赞月;最后一段写叹月。其中头段中的“临浚壑而怨遥,登崇岫而伤远,于时汉左界,北陆南躔;白露暖空,素月流天,沉吟齐章,殷勤沉篇”就吟出八月十五中秋月的清丽,静美。
如王坚的《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夜的月光照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了聒噪,进入梦乡。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打湿了庭中的桂花。今夜月明当空,人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前两句写月光皎洁,栖鸦不惊,露湿桂花三个典型特征,写出中秋夜的独特夜景。而前两句没有正面描写而是用委婉的疑问把诗人对月怀念友人的感情表达的更加深沉蕴籍。全诗以赋写景起,以抒情结束,意境优美,想象丰富,语言形象生动,感情真挚,委婉动人。
又如刘禹锡的巜八月十五夜,玩月》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署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老天用今夜如水的月色,洗清了整个天宇人世。署气尽退,天空明净。而秋色澄明,万物清丽。满天繁星的光彩,连金风玉露都透发出耀人的光茫。经常变幻的是人间,而月亮依然恒久。此诗主要描写中秋夜的美,同时写出富有哲理性的内涵……
还有白居易的巜八月十五夜》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夜桂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商隐的《嫦娥》李白的《古朗月行》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月》米芾的《中秋登楼望月》等,却从不同角度描绘八月十五月夜的幽远,清美,思念友人,妻子的缕缕情思……

四,儿时的中秋节
儿时,八月十五这天,给长辈送月饼的亲友相继离开后,如遇雨天,我戴上草帽,按母亲的嘱咐,在渠畔,路旁,河边寻野蒿芽,回来烙团圆馍。这时的母亲,把起和好的麦面在岸上揉搓多次后,又把炕熟压粹的芝麻面,分成甜咸两种备好,包芝麻谄团圆饼。在厨岸包时,毌亲用做针线的圆顶针给生面饼压进两片野蒿叶,给盆口大的大团圆馍上贴压多个蒿叶,并用板粟釀进月亮爷的眼,鼻,嘴。入锅再以麦草文火慢烧,出锅的大小团圆馍,白生生黄纯纯的,散发着诱人的芝麻麦香。母亲将出锅的大团圆馍斜靠在厨岸墙上,小团圆馍十几个,二十几个围在岸板大圆馍一圈,再把半月馍也围一圈,然后,摆上各种水果,预示着半月,月圆到大月圆的大团圆。
母亲点上红腊烛,给岸板上的香炉插上三株香,开始敬月亮爷,嘴里念念有词。我问母亲,“妈,每年都是你祭月,爸呢?”母亲笑道“女不祭灶,男不玩月,这是个讲究哦”,我知道了。
大圆馍上的月亮爷鼻,眼,嘴看上去在向全家人笑,圆顶针口压上去一圈的野蒿芽还是绿鲜鲜的,象月亮上的桂树枝叶抖动,月亮的笑容,桂枝影摇,栩栩如生,活了一般,天上人间月共圆!
如在异乡路遥未赶回团圆的人,单放几个团圆馍,直到远乡人归,如三月五月的等,馍色完好如初,馍香依旧沁鼻。
八月十五这天天晴,烙完团圆饼,便在门前月下,迎着月亮升起的东方摆好香案,陈放好烙好的大盆口大的大团圆馍,小团圆馍,还有半月馍,及各种了瓜果供品,点好香蜡,插在香炉里,一家人对月祭拜,主要是家里主妇毌亲带头,后跟的我们姊妹几个也祭拜,民间有男不玩月,女不祭灶之说。
一家人拜完后,围着香案而坐,久久望着一轮明月,大人讲起月中遥远的故事,嫦娥奔月,吳刚折桂……孩子听的入了迷,大声嚷嚷,要飞到月亮上去,因为他们真看见,月亮大桂树下猴娃推碾子,转圈圈,大人说那是嫦娥,玉兔,我不信,我看的最清,是猴娃推碾子……
夜,清凉的,只有这月的清辉洒在此刻的人间,给这田野,门前祭月的香案和大人娃们笼上一层深密的神密,一种夜月谧寂和幽遂……
“吃月饼啦”大人一声令发,我抓起烙好的芝麻咸馍,甜馍,大口吃起……
这是我小时的故事,眼下,我的家乡还有这样原始,古扑的风俗呢。


五,风俗文化
中秋节各地风俗大同小异,南北,东西,远近,都岁岁年年,经久不衰。中秋节的活动也是多彩的:祭月,赏月,拜月,观潮,燃灯,猜谜,吃月饼,赏饮桂花酒,玩花灯,烧塔……
中秋节节日饮食也是丰富的:品清茶,赏月饼,酸味水果配月饼,吮田螺,喝脾酒,清煮芋头蘸糖吃,月饼分类吃……
中秋节民谣,童遥:《拜月娘》《椅仔姑》《中秋拜月歌》《拜月娥》《全家拜月》《中秋夜》《月姐姐》《月光光》《月饼》……
中秋谚语:七月十五鬼节,八月十五人节。
八月十五正南,瓜果石榴例满盘。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到中秋,乱摸秋。
八月摸个秋,摘柚摸瓜不算偷。
……
中秋歇后语:八月十五月亮一一光明正大。
八月十五吃月饼一一节日美食。
八月十五办喜事一一人月共团圆
八月十五生孩子一一赶上节了。
八月十五看桂花一一花好月圆。
八月十五吃年糕一一正早。
八月十五看灯笼一一过了大半年。
八月十五过年一一差了节气。
几千年的风俗传统文化,厚积沉淀在后人的心里,它使一代又一代人拥享,充实,衍绎着时代的文明美。它的起源,风俗发展,文学融合,儿时的原始古扑以及风俗文化的传承渗透,无不显示出民间风俗文化及其它民族所没有的也无法比拟的其独魅力。
中秋的月,我长长的祭,深深的拜!
2023.农8月1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