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英雄传(小说连载之一九七)
杨浩然 偶然著
一九七、儒法之较量
伴随着“九一三”事件的层层传达,林彪叛逃的起因渐渐浮出了水面。
七0年八月底、九月初,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在江西庐山召开。在这次会议上,围绕是否称毛泽东为“天才”的问题展开了激烈斗争。
最终,一向受到毛泽东重用、有“理论家”之称的陈伯达遭到清洗,而林彪亦因挑起这一争端引起了毛的警惕。
会后,中共中央和毛主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开始削弱林彪集团的权势。而林立果却利用职权秘密组织起武装政变的骨干力量,成立了“联合舰队”,并于次年三月制定了代号为《“571工程”纪要》的武装政变计划。
当阴谋被觉察后,林彪及其妻子叶群、儿子林立果等惊慌失措,随乘坐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一架256号“三叉戟”飞机,从山海关机场强行起飞外逃。飞至蒙古肯特省省会温都尔汗依德尔莫格县苏布拉嘎盆地贝尔赫矿区以南十公里处时坠毁,机上九人全部死亡。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三”事件。这一事件的发生,标志着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客观上也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理论和实践的破产。
林彪去世后不久,党中央随即展开了批林整风运动。七二年,周总理在批判林彪等反革命团体的同时,也提出了批判极左思潮的错误,主张将一些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倒、但实际为正确的做法恢复回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
可后来,为什么既“批林”又“批孔”了呢?
事情是这样的,“九·一三”事件后,查抄了毛家湾林家住宅,屋子里挂着许多林彪、叶群书写的孔孟格言。如:“克己复礼”、“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等。
实际上,仅凭林府的几个条幅,尚不足以发动一场声势浩大的“批林批孔”运动。但两股势力的相互较量,则把“孔子”推上了风口浪尖。
首先,周的“拨乱反正”,令江青等文革旗手们浑身不自在。人,大部分是他们打倒的,你周恩来一个个把他们扶起来,这不是明明在和我们作对吗?于是,针尖就和麦芒对上了。
发现林府藏有大量儒家书籍及字画后,江青一下就联想到,毛主席曾有过关于“尊法反儒”的言论来了。
相比儒家,毛更喜欢法家。他以为:历朝历代有所建树者,无不以法治国。而反观儒家的那套道德理论,就过于假大空了。
毛的意思没错,但江青却故意歪曲主席的说法,将“儒家”的孔孟之道,和三年前的批林整风结合了起来。说周在“走后门”,并利用人民群众对“走后门”这一行为的厌恶,混淆了两种性质不同的矛盾。
矛头之所以直指周恩来,是因为他为很多老干部恢复了身份,令“四人帮”们之前的诸多“努力”化为了泡影。
这个“绊脚石”太大了,他谦和有礼,位高权重,一天不扳倒,一天就睡不着觉。好不容易扯上一面大旗,说什么也得给他泼上些脏水。
毛主席之所以同意这一运动,是因为:他认为,林彪犯的是“右”倾错误,是在儒学思想的影响下,打算重走封建主义的老路。
毛要批的“儒”,并非指的是孔夫子本人,实则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自身利益,惯用的那一套圣人言论。正如新文化运动时期所喊的口号“打倒孔家店”一样,其实后面还有一句,叫“救出孔夫子”。
纯粹的儒家言论,经过几千年封建统治者们的曲解和篡改,早已变成了维护统治,压迫人民群众的工具。
毛主席所批的“孔”,便是几千年来的“吃人孔”。要打的“儒”,也是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虚伪之人。 然而,被人一篡改,就彻底变味儿了。竟然又一次在神州大地上刮起了一股狂风,且一刮就是数年。直到七四年毛主席发现不对劲,在政治局会议上严厉批评“四人帮派”不要搞“小团体”后,江青等才稍稍收敛了些。
“批林批孔”运动之所以能掀起来,与毛主席选定接班人也有关。
虽然第三次选定的接班人是王洪文。但出于多方考虑,早在一九七一年二月,毛就就从长沙调来了华国锋;一九七二年九月七日,又从上海调来了王洪文。之前,还从沈阳调来了李德生。
七三年七月,毛主席对王洪文、张春桥谈话时指出,林彪同国民党一样,都是“尊孔反法”的。他认为,法家在历史上是向前进的,儒家是开倒车的。毛之所以把批林和批孔联系起来,其目的是为防止“复辟倒退”,防止否定“文化大革命”。
江青一伙接过毛泽东提出的这个口号后,经过密谋策划,随之开展起了所谓的“批林批孔”运动。
七三年八月,中共十大召开。毛泽东、王洪文、叶剑英、朱德、李德生、张春桥 、周恩来、康生、董必武被选为政治局常委。
从排名看,王洪文和当年的林彪一样,已妥妥的成为接班人了。可接下来的一中全会上,三月份才出山的邓小平副总理却被选进了常委。
于是,“四人帮”坐不住了。要知道,邓小平是和刘少奇一并被打倒的,他的复出意味着什么呢?这不明摆着要接总理的班吗?张春桥对总理一职可是很感兴趣的呀!
江青被冷落后,正气得发疯呢。而姚文元更生气,自己好不容易用笔杆子捅倒的人,忽然爬起来了,想想就后怕。
白面小生王洪文被一群大佬围在中间,说起话来一点底气都没有,便一头倒向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几个老前辈了。四人一抱团,干劲更大了。
“批林批孔”运动,给孔孟之乡带来了深重灾难。由于江青、康生、张春桥都是山东人,在齐鲁大地上的铁杆儿粉丝大有人在,打倒“孔老二”的呼声最高。
不仅呼声高,行动起来也干脆彻底。将曲阜的“三孔”砸了个稀巴烂不说,连千佛山、佛惠山上的摩崖石刻也不放过,胳膊腿全砸烂了,个头儿大、砸不烂的则被挖去了眼睛。
宋大胆从报上读到这些振奋人心的消息后,立马就热血沸腾了。立即号召全体师生,组织起一支浩浩荡荡的“破四旧”队伍向唐山开去。
唐山,位于沂蒙腹地。史料记载,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东安古城地处通都大邑,均在邑南唐山广建寺院、大行佛事。唐山摩崖造像,便是那时留下的宝贵遗迹。
摩崖造像生动逼真,神情姿态各异,分布于唐山南崖中部高二十 米、宽八十多米的峭壁上,共五百零三尊。其中,高浮雕:四百九十七尊;阴刻一尊、单独组五尊。
佛龛距地面高一至一点五米、深约零点五米、佛像高约零点四米,东西排列。造像身披袈裟,大多结跏趺坐,只有个别石龛上部的造像,端坐于方形须弥座上。
造像最前方,有一组独立雕像。此组雕像均为立像,高一米,披坚执锐,叉腰怒目,足踏四个伏地鬼魅。
东端石崖有一高一点五米的阴刻像,披袍、挽髻、着鞋袜,线条简洁流畅。
唐山摩崖罗汉像数量之多、规模之大、文物价值之高实属罕见。为研究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可考的实物资料。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佛教领袖、书法家赵朴初先生曾亲笔题写了“五百罗汉”四个行书大字。
跃进等回家拿铁镐、锤头时,马三和刘六正一边喝茶,一边愤愤不平的议论砸“三孔”的话题,一见孩子们到处找锤子,便起了疑心。一听要去捣佛像,马三的火气腾腾直冒,揪住跃进就是一个耳刮子:“奶奶的,找打!”
宋大胆很为自己的壮举叫绝,正洋洋得意的带着队伍往唐山赶呢,被马三和刘六拦住了。呯呯两枪打在了大胆脚下,直接把大胆吓了个仰趴叉:“妈拉个x的,你敢动老祖宗留下的宝贝,我一枪崩了你!滚!”
宋大胆一看这阵势,早吓尿裤子了,兔子般撒腿就跑。师生们虽经常听到三线厂传出的试枪声,但这么近距离的感受,还是头一回。一看两位大神都举着枪,全吓懵了。有的想跑,可就是迈不动步。
马三噗嗤笑了:“孩子们,不管你们的事儿。但你们得给我记住,老师是教书育人的,学生是学习文化的,干点义务劳动是可以的,但打砸抢是土匪行为。谁想为非作歹,那得问问我们手中的枪答不答应!贫下中农管理学校是上级决定的,我管不了。可发动师生毁文物是犯罪,我马三非管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