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余秋雨《文化苦旅》
热雨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是我近年来难得读到的一本好书。文笔简劲而隽美,思想丰富而又深刻。从西北到东南,通过不同古迹名胜的游览,抒写了对中国几千年文化的感慨、反思和评论。
秋雨是散文大家,《文化苦旅》是神品。历史、文化、山川、人物,在秋雨笔下立意颖脱,情致盎然。如此美文似乎决不是在小小的稿纸上一格一格地爬出来的,而像是秋雨羽扇纶巾,焚香抚琴,在古城头,在云水间,从心底流出来的,所以才那么儒雅,那么潇洒,那么淋漓,那么高格,而且又那么具有现代感!
上海知识出版社刊行了他厚厚一册《文化苦旅》 再次捧读,方才恍然大悟: 其品位之所以居高,不从众,有魅力,端赖于作者充沛、厚重、成熟的文化感。所谓文化感,的确是我的杜撰;我虽不才,却自信非此三字,不足以论余文。
鸟瞰我们的散文创作潮流,真可谓波翻浪涌,泥沙俱下!其特点大抵正是比较欠缺文化感,比较虚张声势。在我看来,有些表面上似乎南其辕北其辙的车马,竟都因涉嫌哗众取宠而殊途同归!这一大有趣的现象,值得深究。
答案是:不多。像《文化苦旅》这样的力作,庶几近之。
我个人的阅读感受是,它融文学、美学、哲学、史学,以及其他学科为一体,因而顶饥、解渴,且养人。这当然不是一朝一夕得以致之的。余氏带着属于自己、却又想着众生的脑袋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出得去,回得来;进得去,出得来。体会这一点,即足以令人肃然起敬了。
在我,尤为欣赏赞叹的,是其中的《这里真安静》《道士塔》《家住龙华》诸篇。而它们造成接受对应和震荡的,是历史沧桑折射的无边苍凉(《这里真安静》),是积弱积愚积丑的政体背景下,对文化厄运的呼唤和呻吟(《道士塔》),是深切而悠远的挽悼哀伤(《家住龙华》)。当然,这些情感在表述中正是由于思想的穿透与提掣,才以其睿智明澈的光芒而与众不同。譬如《道士塔》中,当我们随着作者愤冲激,也意欲随作者横立沙漠中,喝阻那些西方的文化强盗浩劫敦煌文物典籍的车队时,忽然又被作者“拦下了车队,又怎么办”的提问所震慑,情感的痛苦瞬间转为思想的痛苦一然而《文化苦旅》中的多数散文,毕竟还是以情感空间构成了它们的主体形态。
《文化苦旅》,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是借山水古迹探寻中国文人艰苦跋涉的脚印。的确,余秋雨这本书所关注的都是中国文化里使人感到沉重的话题,几十篇散文,很难找出哪篇给人以轻松的愉悦。
但是,当我读了《文化苦旅》这部书后,不得不承认: 世上真的能出“学者化的作家”,这便是大上海的余秋雨教授。余秋雨属狗, 与克林顿同岁,是浙江余姚人(现归慈溪)。余氏当过大学校长,以研究戏剧理论而成名,但成大名则是《文化苦旅》一书的出版。此书中的大多篇章,最初在以巴金名义主编的《收获》杂志上连载过,我每拿《收获》, 便先读余秋雨, 尽管如此,当我在朋友处见了刚出版的《文化苦旅》时,照便毫不含糊的窃而走之偷余秋雨的书,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
这便是余秋雨的价值。
说起来简直令人感到匪夷所思。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既无宫闹轶闻、气功秘传,又无算命术和厚黑学,更无欲盖弥彰色情描写,但竟然成为个体书商们追逐的宠物,在出版社普遍不景气的当儿,以精装本卖到十数万册(当然不包括可以预料到的盗版),很是为当代无人喝采的精英文化捞回了不少面子。
说起来,余秋雨散文中常识性错误确实不少,即如《十万进士》一文,就把王维、贺知章点了状元,其实他俩只是进士。自然像《唐才子传》一书就说王维是“状元及第”,但那是沿用了民间对进士的通俗称呼,并非严格意义上“殿试第一名”的状元。而看余秋雨的上下文,他明明是在严格意义上用“状元”一词的,这类常识性错误竟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据称是“学者式散文”的作者笔下,实在令人惊讶。
《文化苦旅》这书名,含义十分深刻。表面的意思,当然就是作者浪迹天涯,一站又一站地走访“人文山水”,行行止止,风尘仆仆,劳苦了四肢筋骨,也有了不少苦涩的感想,故谓之“文化苦旅”。然而,这书名所隐含的深一层的意义,才是更重要的。这含义的深义,可分两方面来讲:一是观照个体的生命,一是观照中国文化的生命。就前者解,作者(一个现代中国文人的代表)的这一旅程,是他本人对于人类的生命,以及文化走向的问题,由困惑而至感悟的心路历程;这历程相当辛苦,故谓之“文化苦旅”。就后者解,这辛苦的旅程,不再是作者的旅程,而是中国文化的旅程。 我们中国文化,在时间的长途中,已跋涉了数千年的路,其间所见证的天灾人祸,沧海桑田,岂是言语所能说尽!而数千年所累积下来的旅行包袱,变得如此沉重难荷,今后还走得下去吗?······这是何等艰苦的旅程啊!故谓之“文化苦旅”。
枕头旁边放一册《文化苦旅》, 睡觉前,醒来时,翻翻读读,它每一篇自成章节,不必按顺序读,翻到篇,就读哪篇,重要的是,读这样一册意境不同凡响的书而引起的省思,省思你自己的位置,中国人在世界的位置,以及作为一个人,在中国这样大又这样小的世界里,该何去何从,从地理和历史去回顾,能否重新走出一个灿烂的华夏文化?
读《文化苦旅》有时是不能求快的,因为每读完一篇常会令你掩卷而叹!
读“三峡”让我心头一“惊”;读“吴江船”直喊:“惨了”而“寂寞天柱山”又让我兴“在劫难逃”之叹!
其实,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遗产,足够让每一寸土地每一处古迹,烙下多少令人“拍案惊奇”的故事,但看你是否有心探索。
而更重要的是,整部《文化苦旅》给我们提炼出一个基本的形象:那是一个孤独的行者,奔走于中国大地的江南塞北,寻访着种种文化的遗迹,时而低头沉思,时而仰天长啸,并且在踏勘之中发掘出中国文化的精魂。

作者简介:范恩民,笔名热雨,1972年生,青岛大学本科毕业,现系聊城市东昌府区广平镇中学教师,系山东省作协会员,聊城市作协会员、东昌府区作协会员。曾出版散文集《同桌的你》(海天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