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传统民俗节气系列散文
【中秋节】
作者:罗雅博
“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帝京景物略》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壬寅年农历
八月十五象征吉祥与幸福的中秋节来到我们身边。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至今已历史悠久。中秋这一词最早记载于《周礼》,因我国古时的历法,农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称为中秋。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节才成了固定的节日。另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为“孟、仲、季”三部分,故秋季的第二个月名为“仲秋”。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节才成了固定的节日。民间尚有“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唐朝,中秋节就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这些民俗。根据史籍的记载,古代的帝王,每逢中秋,多有祭月活动,日期定于农历8月15日。因为此时正是三秋之半,故名为“中秋节”。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和土地公的重要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
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据说唐朝时期已经有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但是月饼作为食品名称并同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则是宋代的事情。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南宋文学家周密在《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的名称。传说元末,人们还利用月饼来传递反元信息,说明当时月饼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对制作月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明清时期,饼师已经把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一位清朝文人形容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和现在的月饼已颇为相近了。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更加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还分成平式、苏式、广式、台式等不同风味。月饼作为吉祥、团圆的象征,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而吃月饼和送月饼的习俗也一直延续至今。
我国自古就有祭月和赏月的习俗。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活动。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除了赏月和吃月饼之外,不同地区的人们也都根据自己的地域传统和社会风情来欢庆中秋,形成了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不同的中秋风俗。如南方许多地区盛行中秋赏桂和观潮,老北京流行玩兔儿爷,此外还有广州的树中秋、安徽一带的烧塔、香港的舞火龙等等,很多少数民族也有跳月、拜月等中秋习俗,这些活动大大丰富了我国传统节日文化。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看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代。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祭月作为民间做节的重要礼俗之一,逐渐演化为的赏月、颂月等活动。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文学作品。《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总是感觉小时候在乡下每逢节气来临,过得要纯粹一些,那时候年有年味儿,节有节气儿。家境殷实的百姓人家总是把储存了一年的稀罕物儿拿出来制作节气的供果,添补对节气的敬畏,增加过节的仪式感。中秋节谁家打了月饼,亲戚邻居都一块跟着沾光,却原来八月十五民间讲究送月饼古已有之,取团圆之意。收了月饼的人家一般会回馈一些蔬菜或瓜果,或者是几枚鸡蛋。一个节气到来,让人感觉到的是在喜庆里还有浓的化不开的乡人亲情。
当然中秋节的重头戏在晚上,许多人家在院子里朗月之下的石桌上摆上各色瓜果,桌子居中一定是一盘月饼,讲究的人家还会在桌子上燃烛焚香,虔诚地祭月、拜月。一般是由女人孩童负责主事祭拜。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古人把中元节喻为鬼节,把中秋节喻为人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乡思亲之情,祈盼丰收、幸福的愿望。
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而习俗上,出门在外的异乡人,在这一天也都应该思虑回家合家团圆的大事,因而又叫“团圆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故乡的风土人情是游子最深切的思念,无论身在天南海北,只在咫尺之间别忘了常回家看看。对于每个远离他乡的游子来说,中秋的到来是一个饱含乡愁的提醒,它告诉你,是时候回家看看了。
中国人每逢节日总是和扯不断的乡愁联系在一起,在乡间
蛐蛐在草丛里埋头轻吟一段心事,蝉在树上放声歌唱,守护着午后的宁静。鸟雀在筑在高枝上的窝里静静孵卵,那痴迷于一场初恋的蝴蝶,那会凭空停住的大眼睛蜻蜓,那雨后背着房子慢慢行走的蜗牛

那围着麦草垛提着小灯笼飞舞萤火虫,那院子里的牵牛花是否又偷偷撅起了嘴,那金黄的老南瓜是否又偷偷爬过了邻家的墙头,那墙皮剥落的老屋里是否依然笑语喧哗。那盛开在道旁的打碗碗花,都是我曾经的邻居和记忆,人一辈子,都走不出家乡的目光。故乡那一笔笔灰色的素描,总能勾起游子无尽的乡思。
中秋佳节,夜色静谧祥和,家人和美团圆,是最美好的画面。对月礼拜,看那袅袅轻烟散逸、轻舞、上升,直到天际,直达那一轮皓月,缱绻曼妙。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往今来,月亮永在回忆之中默默陪伴每个人走过一生见证无数动人的故事。中秋来临,无论身在何处当我们共赏一轮圆月心底的幸福感会在心间油然而生,千山万水,因为有亲情系于一心。
如果兴犹未尽农历八月十六日的晚上人们也会邀约亲朋重聚开宴,饮酒赏月,名为“追月”一轮圆月,竟惹出人们无限相思。
中秋适逢最美秋天的诗情画意,多少诗词大家有感于秋景秋思,把对秋天的感怀流露在笔尖与心头。
《一剪梅·中秋元月》
(宋)辛弃疾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
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
满堂惟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北宋年间,苏轼写下这一千古名篇,千百年来传颂不衰,寄托着古往今来人们希望亲人平安幸福、家人团团圆圆的美好愿望。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月份的满月更圆,也更明亮。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盘的朗朗明月,更加勾起人们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之情,自然会万分期盼家人团聚。
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给予许多恋人把中秋节转换为一个另类的情人节一样难以反驳的借口。于是约会了去野外赏月,话题自然也就能续上才过了一个多月的“七夕”,七夕是说牛郎织女,中秋就是嫦娥后羿了,两对苦命人儿都是人仙天河相隔,空耐寂寞。嫦娥还有一株月桂和一只玉兔作陪,终是没有织女还有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来的实际。这些个神话故事流传至今也许和故事里面的那一种幽怨缺憾的人情味是分不开的,还有就是供月赏月的人们的岁岁年年的那一种真诚的祝愿在里面的意思也是分不开的!
其实,人们的所谓的“团圆”是针对人生活中的孤寂和落寞而言的,亘古的一轮明月每临十五都如八月十五的月儿一样圆满,月光亦同样如水般的清澈,所不同的只是面对自然变换犹如匆匆过客一般人的心绪。

唐代诗人李商隐曾有诗感叹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面对人们的现实而又真实的生活,在天做仙子的嫦娥倒还真的应该是感到寂寞了。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皆自然规律。即使遇到不尽如人意的挫折,我们也不要抱残守缺,嗟叹岁月。明月还是亘古的一轮明月,情感也是流传千年的人之常情。如果我们懂得充实在我们身边流逝掉的每一秒钟,懂得欣赏我们人生际遇到的每一次感动,把人生的每一个过遇都当作一道风景在心里珍藏,使自己的内心少一些缺憾,那我们在内心深处的月亮何尝不是一轮时时吐露着清芬的满月呢?
现代人过中秋七夕、过端午清明,还有过春节,大都是在心里有一个朴素美好的祝愿和一个亲情团圆的内涵溶在里面。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冲淡了节气的节气的氛围和仪式感,其实就是没有遇到节气到来。节气仪式感、敬畏感的淡薄,似乎就连感情也变得逐渐淡薄了起来。还好每一个节气的来临,提醒着我们给家人、朋友、爱人一个祝福,一句问候,其实在现在科技发达时代也并非是一件难事。一个电话、一段短信、一个微信视频,皆是举手之劳的事情。离父母所居不远的晚辈更有理由要常回家看看,远在异乡的游子也别忘了经常给长辈给父母的一个问候,慰藉长辈的殷殷牵挂之情。特别是每一次月圆的时候,那一抹如水清辉触动你思乡心弦的时候,更别忘了彼此牵挂的问候。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从这一刻起,我们的心都向着同一个方向,我们的爱都奔向同一个家,无论距离多遥远,心儿已经在团圆。

作者风采:罗雅博,陕西省延安籍人,中国计生协摄影社摄务委员,《陕西日报》特约撰稿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中外华语作家》、《中国作家联盟》、《华人文学》签约作家。有小说、散文、诗歌、摄影作品在国家级比赛中多次获奖。出版文集《凝望延安》、诗歌集《落雨如诗岁月如歌》、散文集《歌唱延安》。作品被收录于《当代华语名家囟《选》、《2018、2021诗歌年鉴》、《中华当代诗典》、《新时代诗典》、《中国黄金诗典》、《中国散文名家三百篇》、等书。在公开媒体发表影、文学作品300余篇(幅)。
党育:原名张党育生于1964年,内蒙古五原县糖厂下岗,喜欢文字,热爱生活,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美好,喜欢诵读,愿把美好与人分享。

◎征稿启示◎
*本平台招募金牌签约诗人、作家,文学艺术家,要求:
①作品质量第一;②留言不低于300人;③阅读量不低于3000;④赞赏不低于100人,投稿达到三次,每次特聘的投稿作品,必须是原创首发的新作。
*投稿及特聘金牌金笔作家诗人,文化杰出传承艺术家及文学顾问,各项目主编要求:
新诗三到五首,古诗词二到六首,小说1000~1500字,散文诗1000多字,民间故事1000多字,书画作品两幅。
编辑总部:
总编:霞满天
主编: 张馨予 副主编:陌上花开 山无棱
主审:临江独立
分类编审:水云间 暖阳 紫竹
顾问:光明乾坤 曹式清
总监:芙蓉沐雪 红剑
宣传部长:蓝克 心灵活水
运营管理:简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