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校情结
李存义
神池中学是我成长的摇篮,在这里我度过了青春年华,享受着学习的快乐,留下了辛勤的汗滴,求知的足迹。收获了名师的点拔,同学的帮扶。母校让我明白了道德的修养,让我得到了心智的启迪,知识的熏陶,母校是我人生的起航,前进的动力和无限的期望……。
那是1970年3月,我初中毕业在村劳动,听到高中招生开始了,是四年的初中毕业生聚在一起,全县共招300人(八中150人,神中150人),统考录取。我参加了考试,5月初,接到神池中学的《入学录取通知书》。
(一)眷恋校景
开学这天,空气是格外清新怡神,天空格外晴朗湛蓝,景色是格外的美丽神奇。我兴致勃勃渐进仰慕已久的神池中学。她座落在城北羊鼻梁山下,背靠青山,面临绿地,西面溪流潺潺,东面野花盛开,芳香四溢。四周的庄稼碧波荡漾,在微风的吹伏下发出阵阵沁香。校园里杨树柳树婀娜多姿、郁郁葱葱。一排排的青砖瓦房层层向上,校园四周是雪白的围墙,大门东墙写着:“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西墙写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黑色大字表语。校园中央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在阳光的淋浴下,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繁荣的景象。
校园东面是宽阔的操场,操场上面有篮球架、高低杠、木箱,操场北面一排崭新木料房,西面是我们高四班教室,中间是高三班,东面是高二班教室。
开学典礼会上,刘茂书记铿锵有力地说:我们神池中学创建于1956年,已经度过了15年时光。15年来,我校师生穿越岁月一路拼搏,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经历了建校之初的艰难起步,开门办学教改的摸索,外出取经,不断反思,走向稳定发展。为祖国培养出一批批优秀人才。你们是建校后的第二批高中生,牢记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学习,顽强拼搏,挥洒汗水,书写辉煌……。
春天的校园,当春风吹拂大地,校园柳树发出了淡绿嫩叶,布谷鸟声声催促我们起床。天刚蒙蒙亮,我们到教室门前排成四路纵队,在班长王彦炯的带领下第一名到了操场,紧跟的是陈森带领高二班,而后四个班陆续赶到。张丑生老师站在操场中央喊着队伍,全校同学踏着整齐的步伐,喊着:"一、二、三、四”声音响彻云霄……。
夏天的校园内外变成了绿色海洋。校运会上红旗飘扬,乐曲嘹亮,体育健儿比赛繁忙,那是我班马建业获得乒乓球单打冠军、周继儒获得亚军,闻步祥获得五项冠军,我班获得男生拔河冠军。
秋天的校园,到处是一片金黄,果实累累丰收再望。同学们在农场掏土豆,有刨的、有捡的、有运输的,好一派繁忙丰收的景象……。
冬天的校园,白茫茫一片,天地相连,浑然一起。教室里传来阵阵老师的讲课声、动听的歌声和琅琅的书声。
《东风之花》校刊又是校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是由校团委主办,李英老师主编,开辟了优秀习作、校园生活、一事一议、优秀诗篇等栏目。我在本刊发表了《考试》一文,真是心花怒放。
校园四季的变幻伴随着各种风景的美妙,给我的学习生活带来独特的风韵与情趣,让我享受学习之乐,收获之乐,成才之乐,真是其乐无穷。
(二)感怀师恩
母校情结是我的情感世界中最丰富最珍贵的一部分。最难以忘怀是老师之恩。师恩似水长,是母校的教师团队用教育开启了我知识和智慧的大门,用双肩托起了我发展的起点。老师的教育之恩,同学的扶助之恩,团委的培养之恩,让我铭刻在心,没齿难忘。
我入学语文第一课《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走狗》。归国华侨黎敬忠老师神采奕奕,大步流行登上讲台,象中央广播音员用宏亮而标准的普通话朗读着:“美帝国主义看起来是个庞然大物,其实是纸老虎,正在垂死挣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弱国能打败强国,小国能够打败大国……。”黎老师治学严谨,认真教学,严格要求,他每周一作,全批全改。他根据不同的文体分阶段练习,同学们掌握一种再写一种。他的习作课先讲评上周作文,应该怎样写,写得最好的是谁,较好的是谁都要一一点名,最差的是谁,差的原因是什么?点名指出。然后朗读范文,黎老师读王彦炯同学《我的理想》一文中:“我要当一名人民教师,用自己充沛的精力,满腔的热血浇灌祖国灿烂的花朵……”。再布置本周作文题目,进行开导启发写作。我每次作文都要认认真真写争取写好。在黎老师的言传身教下,我深深地爱上文学。为我成为一名语文教师打下了结实基础。
我们的几何老师是邢作仁老师、代数是金钢老师。邢老师中等身材,黑而光的平头,戴一副紫框眼镜,讲课一字字、一句句不紧不慢都送进我的脑子里,他的直角、相似、全等三角形一步步的证明把我带进三角形的世界里,他从平面几何讲到解析几何,一直教到我们毕业。讲得每个题每节课都印在我的心里,他的板书工整,字写得苍劲有力,给我们美的享受,他的数学课象磁铁一样深深地地吸引着我。
金钢老师,瘦而高的身材,白净的脸盘上表现出严肃的表情,满口普通话教学,他教我们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简便方法,怎样审题、怎样列已知条件、怎样设未知条件、怎样找平衡条件、怎样解题,我在他循循善诱的引导下,进入了解题领域。
我毕业后,在自学数学时遇到难题写信向金老师请教时,金老师把我的问题一步步详细工整地写在稿纸上寄来,我看了一目了然。
教我们数学的还有郭奋名老师,他用普通话教学,声音洪亮,工作认真,时间不长调到原平。
我班学生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我们称66年毕业的"叫“加重生”,(他们在校时间五年。)像我69年毕业的叫“轻变生”,(这一届在校时间二年。)特别是上数学课,老师讲得多了深了“加重生”正好,我们“轻便生”吃不了,讲得少了浅了我们“轻便生”正好,“加重生”吃不饱。给教学带来困难,我初入学时课能听懂,但作业无从下手,(因涉及初中未学内容。)怎么办?我回村找北京知识青年谢梦霞借上全套初中数学书,我利用午休时间在教室复习解题。夏天,解得头疼时,就到水管上冲冲凉。
冬天的一个夜晚,寒风刺骨,晚饭后,我在教室里做作业,同学叫我:“李存义!你父亲来啦。”我跑到宿舍,父亲把3元钱塞给我。我问父亲:“哪儿来的钱?”父亲说:“卖了一只鸡,早上就进来了才卖掉,你要好好念书呀!”说着他走了。我呆呆地看着父亲的背影,眼泪簌簌流出来,父亲清晨抱着一只鸡,在街上站了一天,冻了一天,连饭也没有吃,回到家夜也深了。每每想起这件事,我学习的劲头更足了,二年来,我从没有睡过午觉,也很少过星期天,快毕业时,我的数学考上了100分。
教工农工业基础知识是赵德元老师、王剑英老师和刘建生老师。赵老师英俊潇洒,一身军装,他讲电学和力学边讲解边实验,什么是串联电路?什么是并联电路?定滑轮、动滑轮、活轮组,怎样省力,我们一动手实验,就豁然开朗了。
在高二时,王剑英老师教我们,待人真诚,朴实稳健,闻喜县口音,快人快语,他教我们收音机原理和安装,先认识原件和线路图,再安装,我动手安装好,打开一听,会说话了。他把我们带进了神奇的世界,激发了我做科学家的梦想。
刘建生老师,慢悠悠的话语,句句递进我们的耳朵里,使我懂得物质的物理和化学变化,酸碱盐的形成和成分及对农业生产的重要。
俄语闫佩香老师,眉清目秀,光彩照人。每节课全程俄语。读起课文抑扬顿挫、悦耳动听。她教的用俄语说:“起立!坐下!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至今忍记忆犹新。
教政治的张裕老师,又是班主任,他一身蓝中山服,讲课不紧不慢,同学们都懂并记上笔记。通过他的教学,我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学到了政治经济学、哲学等知识,懂得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学会了用马列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周围及社会上的一切事物。我还积极要求进步,努力学习,班上的工作总冲锋陷阵,我首批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升高二后,我们学解放军,我们班改名为四排,我当上了排长兼团支部书记,(王彦炯提为连长。)身上的担子重了,参加学校活动多,班上事务多,影响学习,我动摇了。被张老师看在眼里,鼓励我走又红又专的道路,我鼓起勇气,早起晚睡,完成作业,温故知新,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还被评为“三好学生。”
母校教师还有石伦山、王敬、杨文林、田生繁、刘振忠、朱光花、周云生、张向汉、李志堂、武纯诚等,大都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毕业的名牌本科大学生,经历了16年苦读饱学,满腹经纶的学霸英才。我能受他们的教诲,真是三生有幸。正是这批老师给了我天价的师德和师爱,给了我通往知识殿堂的桥梁,给了我认识知世界的好奇和兴趣,给了我美好人生的憧憬和向往,毕业时,我像断奶的婴儿舍不得离开娘。
(三)追寻校事
母校的情意永不忘怀,母校的思念永不割舍,母校的往事记心上。
记得我校实行教学改革,我班成为小将登讲台的试点,全县检查团来我校取经,王彦军同学代表神中教改课例进行公开教学,他威风凛凛,沉着冷静地登上讲台,熟练、条理、完整讲完了一节解析几何课,得到检查团的好评。我升入五师,他是我的物理老师,又是我们的支部书记。后来,每当我在人生的道路遇到困难的时候,经他的指点、帮忙,我就度过难关,迎来朝阳。
在毛主席"五、七"指示的指引下,学校办起了砖瓦厂,由池俊儒同学(高三班)和一名技术员经营。它是我们劳动锻炼最好的地方,老师把我们分成运土组、和泥组、脱胚组、垒胚组、装窑组,分工作业,协调配合,你看那火热的劳动场面,运土的小车飞快而来,和泥的红锹飞翻,搬胚的人来人往,装窑的忙忙碌碌,同学们的和泥声,脱胚声,歌声汇成了一幕动人的乐章。和泥和脱胚都要技术。泥软了土胚变了形,泥硬了土胚没有形。我用手把泥滚成块,双手举起泥块,"啪、啪、啪"地装到砖模里,用木板一刮,把多余的泥去掉,端上模箱扣到地上,三个砖胚脱成了,我虽然累的满头大汗浑身是泥,看着一排排整齐的砖胚摆在地上,心里却甜滋滋的。我们烧出的砖供不应求,是学校勤工俭学的最大收入。
我们班成立了编织组,秋天的一天早上,我们15名同学到金丝梁山砍木条,当我们走到羊栅村精疲力尽了,大家到高俊杰同学家休息一会儿,带上工具匆匆出发了,赶到山下,山上密集树木层林尽染。杨树、桦树、柳树的叶子全是金黄,唯有松树郁郁葱葱,山坡上金光闪闪,从树上飞落的叶子就像翩翩起舞的红蝴蝶纷纷扬扬飘落在地上。高俊杰和王彦炯敏捷地钻进林里砍下样品,教给大家砍的长度和种类,砍下捆住竖起来,怕找不到。我看到一根红条,连忙过去,脚被树叶一滑摔倒了,浑身疼痛。砍一根吧!几刀也砍不断,砍的胳膊也生疼,我受的满头大汗,高俊杰看到后,把他的斧头换给我并教我砍的方法,这才砍了不少。“收工啦”!王彦炯一声喊,同学们忙收拾好,准备下山,一看我的不多,每人帮我砍了一把,我比他们的也多了。高高兴兴返回高俊杰家里。
高俊杰父母蒸了三四锅河捞三四锅土豆,我们每人吃两三碗,把做出来的饭一扫而光,我吃得真饱真香满载而归。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学着编好萝头,供师生日常使用,节约学校了资金。
野战部队“猛虎连”驻扎在神中,一排长一有空就训练我班,教我们基本动作,起步走要昂首挺胸,腿要伸直,脚要伸平,训练我们抬起腿长时间不放下,我咬牙坚持着。还教我们投弹、俯卧撑。
一天下午,连长带领我们到学校后面的沟坡上,教我们实弹演习,他拿出一颗手榴弹边讲边示范:拧盖、套环、扔出、卧倒。一会儿,沟的远处听到爆炸声。接着,他把一颗手榴弹递给我,让我扔,我拿住手榴弹把环套在小指上,腿也抖起来了,不敢扔,连长鼓励我勇敢啊!想起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形象,我鼓足勇气,用力一扔,“哧”的有声,弹投到沟里,线在手上,“轰”一声爆炸了,迎来了同学们的贺彩声。
假期里,我参加了留校劳动,10名学生在张仲礼老师带领下,把全校漏雨的房屋重新揭瓦完,把农场的庄稼收割完。又为学校节省创收了一大笔资金。
我们还拜工人为师,到机械厂学习锻炼,还到岢岚帮修铁路,下乡锄田,帮解放军埋防空洞,一到冬天,还要积肥……,想起来回味无穷。
学校成立了宣传队,尹振水老师作导演,排练京剧《红灯记》。李奶奶由刘翠芳(高二班)扮演,李铁梅由李玉珍(高七班)扮演,李玉和由王克让(高三班)扮演,鸠山由康旺(高三班)扮演,王连举由张维义(高四班)扮演,钉鞋匠由邢作仁老师扮演,乐队里我班卢新成的笛子吹的特别亮。每位同学的表演非常逼真,《红灯记》从学校演到教师会议,又演到三干会上,由乡镇演到大礼堂,受到人们的赞扬,县委上还送来锦旗。
(四) 仰望校功
毕业后,我班的王彦炯、董翠珍考上了师专,后董翠珍当上教授,王彦炯当了五师校长,他改建校舍,盖成楼房,受到中央的表彰。调到忻一中,办希望中心建实验中学,三校培养出成千上万的栋梁。他又新建了忻州职业技术学院,为贫困地区子女圆了上大学的梦想。他被评为全国的模范校长。闻步祥、武茂青升入山西大学成为教授,黄月连、白素云上了山西医学院,成为名医。李晋萍同学大学毕业后在国外工作。卢新成升入北京大学毕业后任土地局长廉洁奉公,深受人民的欢迎。靳铎同学任肉联厂厂长,邹广贤、高俊杰、马建业同学返村当支书,带领农民脱贫致富闯新路,邹广先又升任为镇长。张维义、魏佩林同学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段志德、姚建忠、周继儒、刘兴华、石峰、葛占清当了教师,为山区教书育人。张好军、王顺文、武尚雄、王承顺、李春茂、乔存礼同学分别在银行、煤矿、企业工作都是精英。我从一毕业踏入教育战线,教书育人奋斗一生。
母校毕业的学生,有在部队副军级干部的杨峰、段福卢,师级的干部冯佩华、谢新元,行政厅级干部的有陈森、李高山、郭新明,处级干部的有靳荣、冯耀、王义、李时亮等,还有“才女”作家协会主席李晓玲……。
母校是电站,我每年假期到你那充电上课,把我武装。母校是圣地,培养着一批批英才在成长,母校是力量,想起神中就兴信百倍向前闯。母校是港湾,想起神中真心情舒畅,母校的老师,是我心中永远不落的太阳,母校的同学,是我一辈子的亲人念念不忘,神池中学的发展是我们、神池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我们奋斗的方向。祝愿神中更加灿烂辉煌,发达兴旺。
作者简介:
李存义:山西神池县人,山西教育学院毕业,中学高级教师,《文学与艺术》签约作家,乳燕文学天地副总监。常在省级以上纸刊和微刊发表作品,常在全国征文大赛中获奖。其中《电视情》在深圳创维举办的征文大赛获三等奖,《年糕年年香》、《追忆郭伦在三山》、《念青春》获全国征文大赛三等奖并测评为“特级专业艺术人才”,散文《生命》获第七届“相约北京”全国文艺大赛二等奖,还被《中国当代作家书画家名作典藏》编委会评为一等奖,并授予“中国当代文艺家百杰”荣誉称号。在全国首届“无量杯”诗酒融合文学作品大赛颁奖典礼暨百名文艺家走进邯郸“邯郸是要复兴的”主题笔会活动中,荣获“十大诗酒文艺魅力作家”光荣称号。2022年入“当代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