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去黄寺,关注的都是玉泉庙里庄严的庙宇,神秘的古柏,以及山坡上广袤无垠的大草原。这次到黄寺,领略了黄寺神奇的玉泉池,精巧绝伦的古石桥。 一进寺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池清泉。圆形的泉池,像一面明净的大圆镜,占据了玉泉寺前院面积的大部分。宽阔的池面,碧水蓝天,波光粼粼,泉池内锦鲤怡然自得。泉池周围绿柳成荫,树上老蝉鼓瑟,树下草丛中蟋蟀抚琴,偶尔有一两只不知藏在哪里的青蛙,忽然放声高歌。泉池的东北角有一方形涵洞,泉水自涵洞流出来,顺着石砌的水道,流到龙王庙门口,泉水入地不见踪迹。玉泉属于邢台百泉水系,涌流千年不竭,不仅可以供黄寺全村千人使用,还可灌溉良田千亩,玉泉夕照自古为邢州八景之一。在这十年九旱的冀南山区,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大泉呢?在玉泉寺门口不远的街边,有位老人告诉我一个传说,老人说,关于这玉泉的来历,流传着的一个张果老“抛杯成泉”的故事。
相传,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在仙翁山修练。张果老修成正果列入仙班之后,便每日倒骑白驴,云游四方。一日,他来到皇寺村前的棋盘山上,见到山下无数男女老少,都跪在龙王庙前烧香叩 头,哭告祈雨。这一带已经大旱了三年,连井水都干涸了,张果老看到这里,心中老大不忍。于是就从褡裢里取出一只玉杯,倒上一杯仙酒,吹了一口仙气,扔到村西的一 块洼地里。庙前祈雨的人们,猛听得“咔喳”一声巨响,回头一看,玉杯落地处,泉水上涌,平地里出现了一个独眼大泉。泉水清润如玉,水质清冽,甘甜爽口,解了人们的干旱之苦。因泉是张果老的玉杯仙酒所化,人们感念张果老慈悲之心,便称这泉为“玉泉”。到了明代,有位县令陈大宾,在泉周凿壁为池,使泉池直径大约30米,水深有10米,面积足有亩余。池壁以料石精砌,四周植柳成行,原池中建凉亭,这玉泉便成了玉泉池。
虽是传说,玉泉池的水确实常年涌流,每日流出水量上不计其数,千百年来永不枯竭,因此称其为“流不干”。泉池的水流成河,贯穿黄寺村子西东,流至村东一不大的坑内,坑深不足二尺,直径三尺,每日上百吨的水流入,千百年来不见存水,此坑俗称“流不满”,也是一罕见景观。
黄寺的玉泉固然神奇,村南河上的桥,也有它的独特风格。
出了庙门往东,便看见两座石桥并跨在河上。这两座桥皆为青石砌成,西边的桥桥面有两三丈宽,可通车马;东边的桥稍窄,六七尺宽,并行几个行人也绰绰有余。在砌桥的时候,没有用任何的粘合剂,精琢细磨的石块对石条,干垒在一起,对的严丝合缝,这是造桥者的高明之处。有句俗话说“干垒石头墙,气死老龙王。”砌墙不用泥灰这些介质粘结,就不怕桥因为泥灰被雨水冲走而坍塌。桥洞正中的青石上,雕刻有蚣蝮头像,又名避水兽。此兽目视前方, 怒目圆睁, 威武霸气地镇于桥顶 ,面向滔滔河水 。似在告诉人们,有它在,大桥会永避水害,长保平安 。虽然经过了历朝历代的风雨侵蚀,兽像仍仍旧线条分明,栩栩如生。

从这两座桥往东,水势忽然变大,在桥西还汩汩细流,到了桥东就水声淙淙。一位大娘在离桥不远的河边洗衣,哒——哒——哒的棒槌声,捶出了岁月静好。洗衣大娘的河对岸,有一眼石栏围起来的水井,处于好奇,我下桥走到井边。石井栏上雕饰着各种图案,呈正方形围在井四周,围栏边上各有出口,方便打水人出入。圆形的井口,雕刻着“黄寺一宝”四个字。问大娘这井的来历,大娘说她也不太清楚,听村里老人说,有村的时候就有了这口井。这口井,曾经供给大街以南大半个村子的人吃水,村东村西的人都是来这口井打水吃,直到家里安了自来水。在和大娘闲谈中,得知我稀罕这石桥,大娘告诉我,村中这条河上的桥,都是老桥,多为明清时期修建,几百年了。它们分别是广济桥、东西王家桥、青龙桥、邓家桥、岳家桥、一柏一孔桥和卧虎桥共有八座桥,从村头排到村尾。在村东一里多地的地方,还有一座桥,不过是现在建的水泥桥。至于大桥之间的那些个近年来搭建在河面上的石板子小矬桥,太多了,别看每天来回走,谁也没有工夫去数到底有多少座。
听了大娘的话,更加引起我对桥的兴趣。迫不及待的告别了大娘,顺着潺潺的流水,信步沿街去寻桥。石板路曲曲折折,石阶梯上上下下,石头民居依河而立,悠悠碧水顺流而下。望着影影绰绰的桥影,欣赏着两岸古老纯朴的建筑,听着脚下哗哗作响的流水,踏着红石铺成的石梯路,憧憬着接下来我将邂逅什么样的古石桥。
走了不远,便有一座石桥,根据石头的打磨程度,感觉这座桥的建筑年代,没有前面的青石桥久远,这也是这条河上唯一一座红石建成的大桥。不像其他桥,用精心雕琢的石块干砌而成,这座桥都是用天然的红石板红石条砌成,做工虽不是精雕细琢,设计却是别具匠心。 赭红的石板石条,层层叠叠,白灰勾缝后红白分明,显得赏心悦目。更重要的是,桥身设计,大桥洞两侧墙面,各砌一个小的桥洞,这是这条河上唯一一条这样设计的桥,和赵州桥的设计风格很像。这样的设计,既减轻桥身的重量,又节省了石料,发大水的时候,还能增加出水量,减轻桥洞的泄洪压力。
过了红石桥,往东继续走,又跨上一座桥,这座桥乍看没有特别之处,特别的是桥身的石头缝里长出来的一棵柏树。干垒的石头墙,几乎没有缝隙,却在石头缝里长出了一棵柏树。树冠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看不见柏树的根究竟扎在哪条石缝里,只看到出墙处的树径根部曲曲弯弯有三四拃粗,真正竖起来的树径不过成人的胳膊粗细。想不到一颗种子竟有如此的毅力,那怕没有寸土,一旦生根发芽,不管先天条件怎么恶劣,都要挤出来长成它想要的样子。石桥也不甘示弱,石块与石块紧紧相连,任凭树枝蔓延,却动不了它的根基分毫。
往前再过一座桥,又有两座并排在一起的青石板桥。这两座桥宽窄大小和建筑风格都差不多,之间相隔也就有个两三米远。以现在人的眼光看来,这样两座并排在一起的桥,使用价值并不很高。当时的建桥者这种设计,可能是从风水角度来考虑的。古代人都讲究风水,首先是两座并排的桥风水场景会显得格外宽阔,这对于居住在周边的居民来说,可能其利大于其弊。再就是,运用五行中、水、木、火、土、金是相生相克的关系,同一个环境中让两个物体互相抑扬,通过一个物体来增强另一物体的风水,提高桥周围的风水场景。
过了这两座桥,沿河走过一段横列了很多石槽石磨的村路,就到了卧虎桥,这是村子最东边的一座桥。卧虎桥有两丈来宽,石砌的桥面,平平展展,过人过车都没问题。敦敦实实的桥身,横亘在村口河上,远远望去,犹如一只威风凛凛的大老虎,卧在村头的河面上。日夜守卫着古村镇的一草一木,岁岁护佑一方的平安。
看过了八座有名的古桥,往回走的路上,我才发现那些大桥之间,还有很多座红石砌成的小桥,贴在河面上。这些桥一看就是近年所建,做工不很精致,却很牢固,似桥似坝地卧在河上。水小的时候,河从桥下流,水大的时候,水可漫桥而过。这些桥即可过人,又可以作为洗衣石,供人在桥上洗衣,天气炎热的时候,消暑纳凉也不错。
品过了黄寺的泉,走过了黄寺的桥。不仅感叹大自然造物的神奇,更是赞叹古代劳动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