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志清
口语化的核心是语言要通达
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一直以来都是人们追求美学的重要表现形式。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传统的诗词语言逐渐与现代生活脱节,使得人们对诗词产生了距离感。为了让人们重新喜爱并传承诗词文化,部分诗词创作者选择了追求诗词语言的口语化的道路(因为这个道路是每个人们的在创作上的选择,在这里我对这个道路合理与正确不作评判,相信将来的文学史会给一个答复。)
但在这个道路上,在我个人的眼光里,要特别注意“追求诗词语言口语化的核心是语言要通达。”
首先,语言要通达的原因是:传统的诗词运用了传统语言句式,使得人们难以理解其中的深意。
而口语应该用简明扼要的句式。这样一来,人们在阅读诗词的时候就能够更好地理解 其中的意境和感情。
其次,句子表达的意脉要连贯流畅。传统的诗词常常采用断句、省略等修辞手法,使得句子结构相对而言难以理解。
而口语化的诗词则注重句子结构的连贯性和流畅性。通过使用平行结构、并列句等手法,句子意脉逻辑能够更加紧凑,让读者一目了然地把握作者的意图。
此外,修辞手法要适度运用。传统的诗词通常运用大量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使得意境更加深远,这个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但对于人们来说,对于口语化的诗词来说,修辞手法应该更加贴近日常生活,不过分渲染,既能表现情感,又不会让读者产生隔阂感。
最后,情感要真实贴近。传统的诗词表达了许多古人们的思想情感。
而人们更加注重真实的情感体验。口语化的诗词应该更加贴近日常生活,表达真实的情感和体验,让读者能够产生共鸣。
总而言之,追求诗词语言口语化的核心在于让语言通达、简洁明了,句子连贯流畅,修辞手法适度运用,情感真实贴近。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纳诗词文化,从而实现诗词文化的传承。毕竟,诗词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与时俱进,与人们紧密相连。
在谈口语化具体问题时,我有一点问题是没有讲的。就是如何看待在口语化的过程中词语问题
首先,我认为合理地运用好一些词语可以提升表达的水平和语言的韵味。
使用好词语,可以丰富口语表达,使其更加精确、准确,并展示出一定的深度和文化内涵。
当然,在诗词的口语中运用雅词或者现代词汇,需要避免过度书面或者专业化的感觉,以免在意境上产生隔阂,所以在选择使用时需要谨慎一些,适度地结合口语化的表达方式。
在诗词的口语中使用词语时,至少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是,全面理解词义,确保自己对所使用的雅词或者现代词语的意思和用法有清楚的理解,避免使用错误的词义。并且这个还有个要注意的就是不要“望文思意”“顾名思义”。比如“白衣”不能以为一定代表“白色衣服”。“红尘”不一定代表“红色的灰尘”。这个主要要看这个词语在全文里,会让多数正常理解下成什么意思来,决定要不要用某个词语。
当然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与上下文适应,也就是确保雅词或者现代词语的使用能够自然地融入到诗词的口语中,并且与语境相符,不显得突兀或不合时宜。
还有要考虑到口语的实际的语感,而合理决定使用雅词或者现代词语的频率和程度,以避免词语塞进去让诗句涩口的问题。因为无论什么词语也有涩口问题。所以词语问题这个是词语的运用问题,而不是语言问题核心本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