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第461期)总(第2631期)
西班牙伊比利亚诗社、西班牙华文作家协会荐
诗成泣鬼神,理应天地殊
——著名华裔女诗人张琴诗歌读后
山西 陈瑞
(一)
2023年8月4日,是我的诗歌写作当中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一大清早起来,就在微信空间读到了我的乡友,山西著名年轻诗人车邻在他的微信空间里发出的一篇诗评:超越时空与文化边界——张琴的多元创作背景融合。张琴?我惊讶了!由此,我又结识了一位兼通中西文化,在学习中融合,在扬弃中创新,在传统中突破,在现代中发扬的诗人。她的诗使我清醒,使我穿越,使我突围,使我登上文化、思想的高峰,诗歌崭新的境界,人生少有的收获。我只知道她在大西洋彼岸的西班牙旅居。我知道她是穿梭于东方、西方的电影人,媒体人。但实在点说,对于她的诗歌却欣赏不多,知道她写诗,知道她的诗享誉海外华人圈,但她头上,似乎电影人,媒体人的光环过于耀眼了,以至于没有更多的读过她的诗!真的,我与她认识在陕西著名女诗人芳闻女士主办的“丝绸之路诗人联合会”相识,成了交往多年的文友。因为这一层特殊的文学姻缘,也因为急于了解更深刻、更全面的张琴,因此迫不及待的读起了车邻的诗评,读起了车邻在评论里结束的张琴的诗。随之,又进入了张琴的微信空间,尽量的翻着她发的网页、美文,想看到更多的张琴的诗。我太想了解张琴,了解张琴的诗作,了解这位名满海外的华裔作家的心灵,甚至灵魂,文化。想了解她一位弱女子,咋样走过海外生存的道路。谁知道,还没有看了一页,就被她的诗歌惊呆了!她的诗歌且不要说在语言方面充满了新鲜、新奇的张力,更主要的是她的内涵充满了意蕴、情怀、神奇!我一步一步看来。先看题目:车邻在他的评论里引用她的第一首诗歌是:《女媧留下一塊泥土》。女娲?中华民族发轫之初的人文始祖!张琴要在诗歌里展示什么?展示中华文化悠久的深厚底蕴?还是民族文化的自豪骄傲。你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不不,张琴将要展示的是今天,是先祖女娲昨天给今天留下的“一块泥土”,美妙!你不得不承认,这标题不是一个非常醒目的充满文化含义历史底蕴的标题。她从很小的方面入手,细节,具体。这是一个以小博大的题目,是一个从近处展开瞭望远处的题目。从小写大,由近及远,视野开阔,无限无涯。不但是好题目,而且是好写法!这个标题,绝对是个好题目,不但用意好,而且切入好,更多的是站得稳,有利于抒发,铺排,挖掘,引申。只要是写诗的人,都会本能的感觉到,这是一首将会充满诗情画意的题目,且不要说诗的内容如何,但单这个题目,就可引出无数个新鲜诗意的发挥。果不如然,张琴接下来的写作,是从“一块泥土”的来源之处书写的,她写到“千年之狐的黃土高坡,一夜之間,來了一群會說話的野獸”哈哈哈,真是神奇。她用“千年之狐”来寓意黄土高原的精灵,用“一群会说话的野兽”作为说明黄土高原的变迁。想象奇特吗?不奇特,是诗人受现代派,或者改革开放以来传入中国的意象派诗歌写作手法影响太深了。她的写法是用意像的手法开头的,所以有了“千年之狐的黄土高坡”这样的组合,“会说话的野兽”这样的叙述。这说明诗人张琴的文化底蕴明显有西方诗歌对于东方诗歌写作的影响,有现代诗歌写作手法对于中国传统写作手法的影响,有今天抒情方法对于古代抒情方法的渗透。她是西方与东方,现代与传统,今天与昨天的结合,或者是融合,车邻对于她的诗歌把握可说是准确的,深刻的,一针见血深入底蕴的!车邻虽然年轻,但对诗歌的穿透力,对诗人心灵的理解还是特别到位的,诗歌评论的高手遇上了诗歌写作的高手,当然就会在理解,把握,相知方面迸发出灵感的火花,写出优美的文章。诗歌是美的,评论亦是美的。是高手与高手的结合,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是作家与评论家的理解!如果说张琴的诗歌是开了个好头,但绝对构不成一首完整的优美的作品,我们看看张琴是咋样完成这首诗歌的,她首先抓住了“村庄的老人孩子”和“终于起开的柴扉”,抓住了并非东方的而是属于西方的“那条没有耳朵的蛇”,这里暗示的就是一种文化的交融,文明的融汇,对吧?老人孩子柴扉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是东方的代表,是昨天的代表,是传统的代表,而那只“没有耳朵的蛇”呢,不用解释也是西方文化,西方传统,今天的,现代的代表。这样的解释,理解应该是合理的,“今天的蛇”“它眨著眼睛,說自己是女媧補天留下的諾亞方舟,引領人類狂飲超脫”。这里诗人显示的高明之处,脱俗之处,新奇,神奇之处则是后面一段的经历,感悟,升华与深化。诗人的文化,文明,精神,心灵的交替,交织,蜕变,融合,扬弃,种种心灵的变化过程都经历了,显现了,展示了,最后。诗人写到:“醉吧 繆斯,此刻真不忍心潑上冰冷的水,看到篝火疼痛,旋律是升華的風,大鬼小鬼一起跳舞唱歌,星星之火是詩的命鎖”此时,我们想到五四时期,席卷中华大地的“女神”“凤凰涅槃”“天狗”等等现代中国诗歌的经典之作,想起了诗歌先驱郭沫若,他用天狗吞吃了旧世界的黑暗,把中国诗歌的精神境界印象了现代。我们今天中国的诗歌,中国的诗人,海外的,海内的,都不能忘记那个风雨如磐的的年代,不能忘记那些用生命开拓诗歌通道的前辈。踏着他们开辟的道路,我们才走到了今天。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中国优秀诗歌到了今天,是因为昨天的道路和今天的道路息息相通。我们是优秀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发扬者,光大者!正因为如此,我读到华裔女诗人张琴的诗歌,感到特别的震动,她的诗歌特点非常明显,起码在这四个方面是十分突出的,这就是(1)西方与东方。(2)现代与传统。(3)今天与昨天的结合,(4)吸收扬弃与融合创新。不能说她完全做到了这几点,实现了这几点,但她诗歌里面体现的这几个方面的融合,吸收,扬弃,创新是非常突出的,也是非常成功的。她的这首《女娲留下的一块泥土》这首诗深深打动了我,震撼了我,赞叹至于,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星星之火是詩的命鎖”,我非常赞同她的这一见解,这是她对上述四个问题的结论,也是她几十年诗歌写作的最终感受。她在播种星星之火,她在解开“诗的命锁”,这是她的重任,是追求,也是使命!壮哉张琴,美哉张琴!
张琴是中华民族现代的优秀儿女,她祖籍河南,生长于四川巴蜀。她的《离人》《汴梁河的琴聲》《心燈》《谁能承载生命之重》(外四首)《鑰匙歌》(組詩),一首一首,一组一组,无不体现了她的诗歌写作的特点。她写到:“生命之轻, 博弈得过浩瀚星辰,对峙得了苍天宇宙吗?人类一败涂地,总是在创造中毁灭,又在毁灭中创造,不知天高地厚。天地一合眼,诺亚方舟也难以找到出口。谁能承载生命之重?”大千世界,茫茫人生,东方西方,古往今来,今天明天,谁能承受这:“生命之重”?这是在问自己,也是在问世界,问今天,问明天,问古代,问现代,问人类,问宇宙!承受世界之重的,只要人类存在,必然只能是人类,是人类创造的文明,是传承文明的文化,是创造文明的作家,诗人。这不就是目前最好的回答吗?车邻写到“在這個喧囂而紛擾的世界裏,詩人的存在成為了一片淨土。他們以高昂的精神和對美好的追求,超越了現實,同時詩人們又是文化的守護者,他們的作品穿透時空,尋找文明的根源。其中張琴就是一個代表,看她的作品,你會發現她的大多作品都是用繁體字去寫。或許繁體字給予她對中國文化的一種特殊感受,讓她的文字更具文化厚重感。張琴就是通過繁體文字展現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尊重和理解,也為她的詩歌賦予一種特殊的文化韻味,這是她與其他漢語詩人的作品有明顯的區別。同時她在作品中糅合了東西方的文化元素,使得她的作品具有更豐富的內涵和變化。這和張琴的跨文化背景和多領域涉獵有很大關系。她擁有河南和四川的血脈,又遷居到西班牙,並不斷遊歷歐美,這種文化碰撞和交融為她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靈感。”车邻把张琴说透了,把张琴的诗歌也说透了。张琴诗歌是海内外华人诗歌的最优秀诗歌,起码是我读到的最美好的,最优秀的诗歌。是很少有的古代,现代,东方西方,传统现实,今天昨天最美好的结合,融合,创造,创新,她的诗歌耐读,有味,有明显的时代特色,互相融合,交替渗透,创造出新!
我在读她的诗歌的时候,发现她对家乡,祖籍之地,充满了深深的怀念。对她的生长之地充满了浓浓的感恩。对她的父辈亲友始终难以忘怀。她的一首“救赎之翼”写出了她内心世界对于家乡,对于生她养她祖籍之地的怀念,思考,充满了生命的向往,追求!她写到:“母体没有生产之前 就已经知道会被白衣天使解剖,婴儿出生到死亡,不知道真实的自己什麼模樣,人世除了油盐酱醋,原本就没有黑白對與錯,成人礼之后,谎言过去謊言重複,人类都是一介武夫,对待生命不会刀下留情,生命的救赎不是父母,去问问上帝他怎麼說……”上帝留下了无法揭破的谜团,最终的解题者应当是我们。在《未知的秋月》中诗人写到:“垻上一前一后,走來两个抬水的男人;白桦树下,帐篷张大嘴巴;一台老掉牙的測儀器,白天黑夜丈量著土地;不久的将来,運河湖將在這裡托著母亲的眼淚;抑或是,秋天的风韵还在吗?水塘的鱼儿不会遷徙,雀鸟在那裡都會遇到共鳴;只是那牧羊人的孩子,會去到哪里?取代的喧嚣,人潮人海淹沒了蟬鳴;棉桃收起了心疼,從此玉米告別父老鄉親;多年以後,秋月真得會圓滿?吳剛釀出的桂花酒,醉倒的還會是嫦娥嗎?”是的,畅饮桂花酒的必定是我们中华大地的嫦娥,但应当是今天的嫦娥,或者是走向西方,看遍了世态人生的嫦娥。而不是月亮里面孤独的寂寞嫦娥。她的诗里有几句至今都在打动着我的脆弱心灵,都引起我心灵深处强烈的震动,这是几千万海外游子的心声吗:“那场狂風暴雨后,堤壩河床又映像出藍天倒影;你看那池塘的涟漪,挑逗着雲雀飛來飛去;秋逝冬蒞臨,絲綢之路遊子久不至;歸去來兮,歸去來兮。”我想,朋友,归去来兮,归去来兮。我们归来吧,我们归去兮?歌手费翔的那首“归来吧,归来吧”的撕心裂肺之作,老在我心头,耳边嗡嗡作响,令我无所适从。不,令我主意坚定!我想,张琴也如此,诗歌也如此。这是读张琴诗歌的些许感想,有点悲伤,但也只能如此。张琴,好诗人,好诗歌!
(四)
张琴说:我的每一个进步,每一份收获,都得自于生命中遇到的贵人。她充满了感恩之心。她的每一步都有诗,每一诗都含有情。美美的,深深地。她的诗,你首先看到的是有深深的中国文化的底蕴,从她的词语选择运用,思想情感的抒发铺展,都深深体现了中国优秀传文化文化对她的影响,这一点可以说是深入灵魂的,浸透血液的,她是中华民族的真正子孙。“洋装虽然穿在身,但我的心依然是中国心”。这是多少海外华人的世世代代永不泯灭的灵魂传承,但在诗歌的文化,思想承继方面,她很明显的对传统文化很有突破,她扬弃了中国文化传统落后的一面,僵化,死板,固执等等,在她诗里看不到踪影,可以说是她是一位中国传统文化优秀成分,先进因素的继承者,而不是传统文化落后基因的死守者;对于西方文化,她的诗歌里面有明显来自世界各个方面文化的影响,但却很有选择,崇尚自由,尊重平等,加持大爱等等人文主义的理想,志向,都在她的诗里有明显的体现,自私,冷酷,无情,颓废,自暴自弃等等渣滓,却没有踪影,可以看出,她的文化指向,是在学习,借鉴西方文化里面的积极内容,先进因素,她吸收了西方现代,传统文化的先进部分,扬弃了落后部分,张琴是有明确的选择的。相对而言,学习,继承,扬弃,融合,形成了她的诗歌写作的文化基础,因此,她的诗歌,对中西文化都有吸收,都有扬弃,这是她的优势方面,得益之处,因此,她有成就,她有丰厚收获,这是她酷爱学习,勤于思考,擅长吸收的好处。可以说她的诗歌是深厚文化底蕴和辽阔文化视野完美的结合。里面包括了很多,有对故土的热爱,有对辽阔海洋,天空的向往!还有一种永不言弃的追求。看看这样的句子,你就会觉得张琴诗歌的精妙之处:“东方的潮汐是你的蓬莱,西方的落日注定了你的归程......”这就是文化,这就是吸收,这就是创造,这就是突破,这几点张琴在创作实践中做到了。讀張琴詩文,你会感到她的作品“思想內涵充实,想像力豐富, 写作态度犹如天馬行空 独来独往的独特性和无法阻拦的思想情感随意性,是诗歌充满了魅力,她到处是诗歌,到处有诗歌,最近刚刚结束的美西之旅,又使她诗情焕发,写下了《独行美西海岸线》,我们又一次被张琴的中西方结合式的诗情画意吸引:“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不是每一個生命都能践行步履的,征服者生命之輕在轮回一場由神主导的布施由石头走出石头,當我們放下更多时间,被击哑为之倒悬。就如流水倒悬反哺镜中环映的日子與天地皈依于土正在切入一場印第安人的石头书,凭美目盼兮的西海岸之西为太平洋的电波所律动的时间之瓦波浪汹涌的美拉尼西亚,尽管由海神主宰圣墟下的谱系,自己的生命沒有向滔滔盛开不绝的玫瑰狙击”。为什么自己的生命,没有像“滔滔不绝盛开的玫瑰狙击”?这样的书写方式十分突然,不是我们传统的诗歌写作方式,却在张琴的诗歌里屡屡出现,是西方语言的倒装句方式表达,还是思维当中向一次自己的思维指向挑战?似乎不清楚,但似乎很清楚。这是张琴,一位独特的女诗人的独特表述,用独特的表达方式的独特表述。留给有思想的读者无尽的思索。这是她的诗歌高明之处,也是她的诗歌的突破性表达。
你和张琴交流久了,你会觉得她很幼稚,似乎沒有被現實染指 .东方西方的现实对她影响不大,她我行我素,天性釋然, 说她還是一塊沒有打磨的佩玉吗,似乎不大可能。她应当是经历了东方、西方种种风云变幻,雨露雪霜,久经风霜的学者,诗人,她的诗里充满了苍凉沧桑,沧海桑田.但你仔细探索她的思想,她的情感,她确实是一块充满中国情怀的华夏美玉。她的作品充满了古今,充满了中外,充满了豪情壮志与细腻优雅,大江东去与在水一方,窈窕淑女与君子好逑,但她无法褪去的是中华儿女几千年来的深深的“母亲的责任,小女人的渴望”。她为了自己的女儿,不惜赴汤蹈火,始终放不下的就是“母亲的责任”,她曾不止一次的反复表达,女儿是她生命唯一的牵挂,为了女儿,她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中国啊中国,中华儿女啊中华儿女,尽管你背井离乡,尽管你“去国远游”,你永远是祖国最优秀的儿女,你们身上,浸透的是中华民族的心与灵魂。同时,张琴身上,是一个充满善良,纯正的小女人的情怀,在这方面,她的追求,她的选择,都是灵魂的追求,灵魂的选择。“當我們明白生命之重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承載陷入泥泞的汽車轮子讓自己着实平躺,從十月到嗷嗷待哺再至三十而立幾十萬數不過的阿拉伯文字陷入瞳孔本源即書,寫进双眸便是一場收穫,魂噬抛锚地高速公路上一个个坐標每移十公里通往天堂與地獄的拳头寓意深长的福音由迟来的足迹返回”。当她遇到需要选择的时候,她毫不迟疑的选择的是对自己高贵灵魂的尊重,坚持。她不会让自己的灵魂,受到任何亵渎。这就是张琴。诗人张琴,母亲张琴,小女人张琴,有着高贵灵魂的张琴。她是诗人。也许,在她的灵魂深处,她忘不了的是来自于异国他乡对于她的灵魂抚慰的贵人,她的人生道路上的指引者。“在那繁華似景的世界, 總會有一只悲傷的眼晴。 人類 可以無視旁觀者清, 廣場上智障人的音樂, 蕩滌著人性的卑微 , 再美的文字過眼雲煙, 再美的青春也會褪去, 夜幕下有一蓋燈亮著, 雨中 有一道彩虹升起”反正,她的心中,“有一道彩虹升起”。这是一道情结,这个难忘的情结,叫做“应该归功于就是地中海的梦。和结缘地中海晓风残月的主人翁、国际电影人米格尔 张这个母语文化的情结。在这里,我完成了我的世界观,三观的奠定,形成了我独特的思考,思维方式,还有。对人类的世界的认同”。这一段话是很重要的,地中海给了她写作的动力和基因。这是张琴心声的表露,是她人生,写作的动力。张琴人生丰富,经历多彩,她的创作涵盖了诗歌,散文,游记,电影,朗诵,可以说她硕果累累,但我确实看重的是她的心灵,是她的思想,是她的境界,是她的追求,是她的目标。【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视为侵权】【平台仅为编发,对所发作品的观点不作肯否】

【作者简介】陈瑞,山西人,黄土高坡子孙。五零后。曾在山西《乡土文学》担任诗歌编辑多年,出版有诗集《不到黄河》《生命如斯》《陈瑞诗歌精选》散文集《长天数云录》等,专注于土地,父亲,黄土高原与我的爱的诗歌写作。是国内文革结束后第一批大学生,获有“法学学士”学位称号。学位虽低,却自认为如同皇冠!因为,这是我们那一代人用毕生追求与心血生命换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