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句容状元李春芳探秘
▓ 李洪文
一百零八
《西游记》第九十六回“应佛僧”“寇员外”影射“应文(建文)败寇逊国远外”;“万僧”“随取袈裟拜佛”“玉匣金函”影射“建文帝急难发篋穿袈裟逃离南京”;“寇梁、寇栋”影射建文之子朱文奎和朱文圭;“响韵虚徐”影射“忠臣徐辉祖流响当传后世”
——“员外”为“谐音藏事”“远外”;“铜台府”“主公”“上手”影射“朱元璋是朱标和朱棣的共同之父”;“朱红架,高挂紫金钟”“寇洪”影射朱洪武高瞻远瞩为建文预备好急难逃离之度牒;“寇”与“璃”暗扣;“栋”“梁”影射“长子接班”;“大宽”影射建文“宽大”;“虚徐”影射徐辉祖“非奸臣”;“万僧不阻”影射建文万岁出家为僧行踪万里未有阻拦
建文皇上,败寇离王。
身披袈裟,逊国远外。
华阳洞天主人李春芳《西游记》是有大格局、大思想、大技法、大寓意的。百年间“蒙蔽”了很多专家学者。
“宰相胸襟”,“谈古论今”。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铜台府”“寇员外”“万僧”“寇洪”“主公”“上手”“随取袈裟拜佛”“玻璃盏”“瑠璃灯”“响韵虚徐”“玉匣金函”“今已斋了二十四年”“应佛僧二十四员”等见《西游记》第九十六回:
说话间,不觉已至边前,三藏下马,过吊桥,径入门里。长街上,只见廊下坐着两个老儿叙话。三藏叫:“徒弟,你们在那街心里站住,低着头,不要放肆,等我去那廊下问个地方。”行者等果依言立住,长老近前合掌叫声“老施主,贫僧问讯了。”那二老正在那里闲讲闲论,说什么兴衰得失,谁圣谁贤,当时的英雄事业,而今安在,诚可谓大叹息。忽听得道声问讯,随答礼道:“长老有何话说?”三藏道:“贫僧乃远方来拜佛祖的,适到宝方,不知是甚地名,那里有向善的人家,化斋一顿?”老者道:“我敝处是铜台府,府后有一县叫做地灵县。长老若要吃斋,不须募化,过此牌坊,南北街,坐西向东者,有一个虎坐门楼,乃是寇员外家,他门前有个万僧不阻之牌。似你这远方僧,尽着受用。去,去,去!莫打断我们的话头。”三藏谢了,转身对行者道:“此处乃铜台府地灵县。那二老道:‘过此牌坊,南北街,向东虎坐门楼,有个寇员外家,他门前有个万僧不阻之牌。’教我到他家去吃斋哩。”沙僧道:“西方乃佛家之地,真个有斋僧的。此间既是府县,不必照验关文,我们去化些斋吃了,就好走路。长老与三人缓步长街,又惹得那市口里人,都惊惊恐恐,猜猜疑疑的。围绕争看他们相貌。长老吩咐闭口,只教“莫放肆,莫放肆!”三人果低着头,不敢仰视。转过拐角,果见一条南北大街。
正行时,见一个虎坐门楼,门里边影壁上挂着一面大牌,书着“万僧不阻”四字。 三藏道:“西方佛地,贤者愚者俱无诈伪。那二老说时,我犹不信,至此果如其言。”八戒村野,就要进去。行者道:“呆子且住,待有人出来,问及何如,方好进去。”沙僧道:“大哥说得有理,恐一时不分内外,惹施主烦恼。”在门口歇下马匹行李。须臾间,有个苍头出来,提着一把秤,一只篮儿,猛然看见,慌的丢了,倒跑进去报道:“主公!外面有四个异样僧家来也!”那员外拄着拐,正在天井中闲走,口里不住的念佛,一闻报道,就丢了拐,出来迎接,见他四众,也不怕丑恶,只叫:“请进,请进。”三藏谦谦逊逊,一同都入。转过一条巷子,员外引路,至一座房里,说道:“此上手房宇,乃管待老爷们的佛堂、经堂、斋堂,下手的,是我弟子老小居祝”三藏称赞不已,随取袈裟穿了拜佛,举步登堂观看。但见那——香云叆云逮,烛焰光辉。满堂中锦簇花攒,四下里金铺彩绚。朱红架,高挂紫金钟;彩漆檠,对设花腔鼓。几对缭,绣成八宝;千尊佛,尽仓戈黄金。铜炉,古铜瓶,雕漆桌,雕漆盒。 铜炉内,常常不断沉檀;古铜瓶中,每有莲花现彩。雕漆桌上五云鲜,雕漆盒中香瓣积。玻璃盏,净水澄清;瑠璃灯,香油明亮 。一声金磬,响韵虚徐。真个是红尘不到赛珍楼,家奉佛堂欺上刹。 长老净了手,拈了香,叩头拜毕,却转回与员外行礼。员外道:“且住!请到经堂中相见。”又见那——方台竖柜,玉匣金函。方台竖柜,堆积着无数经文;玉匣金函,收贮着许多简札。彩漆桌上,有纸墨笔砚,都是些精精致致的文房;椒粉屏前,有书画琴棋,尽是些妙妙玄玄的真趣。放一口轻玉浮金之仙磬,挂一柄披风披月之龙髯。清气令人神气爽,斋心自觉道心闲。长老到此,正欲行礼,那员外又搀住道:“请宽佛衣”。三藏脱了袈裟,才与长老见了,又请行者三人见了,又叫把马喂了,行李安在廊下,方问起居。三藏道:“贫僧是东土大唐钦差,诣宝方谒灵山见佛祖求真经者。闻知尊府敬僧,故此拜见,求一斋就行。”员外面生喜色,笑吟吟的道:“弟子贱名寇洪,字大宽,虚度六十四岁。自四十岁上,许斋万僧,才做圆满。今已斋了二十四年,有一簿斋僧的帐目。连日无事,把斋过的僧名算一算,已斋过九千九百九十六员,止少四众,不得圆满。今日可可的天降老师四位,完足万僧之数,请留尊讳,好歹宽住月余,待做了圆满,弟子着轿马送老师上山。此间到灵山只有八百里路,若不远也。”三藏闻言,十分欢喜,都就权且应承不题。
他那几个大小家僮,往宅里搬柴打水,取米面蔬菜,整治斋供,忽惊动员外妈妈问道:“是那里来的僧,这等上紧?”僮仆道:“才有四位高僧,爹爹问他起居,他说是东土大唐皇帝差来的,往灵山拜佛爷爷,到我们这里,不知有多少路程。爹爹说是天降的,吩咐我们快整斋,供养他也。”那老妪听说也喜,叫丫鬟:“取衣服来我穿,我也去看看。”僮仆道:“奶奶,只一位看得,那三位看不得,形容丑得狠哩。”老妪道:“汝等不知,但形容丑陋,古怪清奇,必是天人下界。快先去报你爹爹知道。”那僮仆跑至经堂对员外道:“奶奶来了,要拜见东土老爷哩。”三藏听见,即起身下座。说不了,老妪已至堂前,举目见唐僧相貌轩昂,丰姿英伟。转面见行者三人模样非凡,虽知他是天人下界,却也有几分悚惧,朝上跪拜。三藏急急还礼道:“有劳菩萨错敬。”老妪问员外说道:“四位师父,怎不并坐?”八戒掬着嘴道:“我三个是徒弟。”噫!他这一声,就如深山虎啸,那妈妈一发害怕。
正说处,又见一个家僮来报道:“两个叔叔也来了。三藏急转身看时,原来是两个少年秀才。那秀才走上经堂,对长老倒身下拜,慌得三藏急便还礼。员外上前扯住道:“这是我两个小儿,唤名寇梁、寇栋,在书房里读书方回,来吃午饭,知老师下降,故来拜也。”三藏喜道:“贤哉,贤哉!正是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在读书。”二秀才启上父亲道:“这老爷是那里来的?”员外笑道:“来路远哩,南赡部洲东土大唐皇帝钦差到灵山拜佛祖爷爷取经的。”秀才道:“我看《事林广记》上,盖天下只有四大部洲。我们这里叫做西牛贺洲,还有个东胜神洲。想南赡部洲至此,不知走了多少年代?”三藏笑道:“贫僧在路,耽阁的日子多,行的日子少。常遭毒魔狠怪,万苦千辛,甚亏我三个徒弟保护,共计一十四遍寒暑,方得至宝方。”秀才闻言,称奖不尽道:“真是神僧,真是神僧!”说未毕,又有个小的来请道:“斋筵已摆,请老爷进斋。”员外着妈妈与儿子转宅,他却陪四众进斋堂吃斋。那里铺设的齐整,但见——金漆桌案,黑漆交椅。前面是五色高果,俱巧匠新装成的时样。第二行五盘小菜,第三行五碟水果,第四行五大盘闲食。般般甜美,件件馨香。素汤米饭, 蒸卷馒头,辣辣爨爨热腾腾,尽皆可口,真足充肠。七八个僮仆往来奔奉,四五个庖丁不住手。
你看那上汤的上汤,添饭的添饭,一往一来,真如流星赶月。这猪八戒一口一碗,就是风卷残云,师徒们尽受用了一顿。长老起身对员外谢了斋,就欲走路。那员外拦住道:“老师,放心住几日儿。常言道,起头容易结梢难。只等我做过了圆满,方敢送程。”三藏见他心诚意恳,没奈何住了。早经过五七遍朝夕,那员外才请了本处应佛僧二十四员,办做圆满道常众僧们写作有三四日,选定良辰,开启佛事,他那里与大唐的世情一般,却倒也——斋大扬幡,铺设金容;齐秉烛,烧香供养。擂鼓敲铙,吹笙捻管。云锣儿,横笛音清,也都是尺工字样。打一回,吹一荡,朗言齐语开经藏。先安土地,次请神将。发了文书,拜了佛像。谈一部《孔雀经》,句句消灾障;点一架药师灯,焰焰辉光亮。拜水忏,解冤愆;讽《华严》,除诽谤。三乘妙法甚精勤,一二沙门皆一样。
本文作者拜望并请教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副会长、镇江师专原副校长、镇江高专原校长、江南大学太湖学院原院长祝诚教授(右)。
《西游记》第九十六回“应佛僧”“寇员外”影射“应文(建文)败寇逊国远外”;“万僧”“随取袈裟拜佛”“玉匣金函”影射“建文帝急难发篋穿袈裟逃离南京”;“寇梁、寇栋”影射建文之子朱文奎和朱文圭;“响韵虚徐”影射“忠臣徐辉祖流响当传后世”。“员外”为“谐音藏事”“远外”;“铜台府”“主公”“上手”影射“朱元璋是朱标和朱棣的共同之父”;“朱红架,高挂紫金钟”“寇洪”影射朱洪武高瞻远瞩为建文预备好急难逃离之度牒;“寇”与“璃”暗扣;“大宽”影射建文“宽大”;“虚徐”影射徐辉祖“非奸臣”;“万僧不阻”影射建文万岁出家为僧行踪万里未有阻拦。
为什么这样说呢?
镇江市图书馆颁发给作者的《收藏证书》。
拙作赞助单位:句容市委办公室、句容市委宣传部、句容市赤山湖管委会、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句容诗协、句容医保局、句容教育局、句容民政局、句容历史文化研究会、后白镇人民政府、后白镇延福村、后白村、泗庄村、五星村、二圣村、张庙村、西城村、林梅村、徐巷村、长里岗村、淮道村、西冯村、东风村、槐道村、曹村、王庄村、淮源村、古村、夏王村、李家桥村、东湾村、江苏大学、句容天王中学、行香中学、白兔镇社教中心、天王中心小学、袁巷中心小学、天王中心幼儿园、天王浦溪幼儿园、袁巷中心幼儿园等。
其一,《西游记》第九十六回“应佛僧”“寇员外”影射“应文(建文)败寇逊国远外”。
《西游记》藏名藏事巧妙,第九十六回“应佛僧”之“应”即影射“应文”“应贤”“应能”之“应”。且“应文”即影射大明“建文”皇帝。
“应文”“应贤”“应能”见明朝史仲彬《致身录》:
“大内火起,帝从鬼门遁去,从者二十二人。时六月十三日未时也。帝知金川失守,长吁东西走欲自杀。翰林院编修程济曰:‘不如出亡。’少监跪进曰:‘昔高帝升遐时,有箧遗。曰:临大难,当发,谨收藏奉先帝之左。’”
“群臣齐言急出之。俄而舁一红箧至,四围俱固以铁,二锁亦灌铁,帝见而大恸,急命举火焚内。程济碎箧得度牒三张,一名应文,一名应贤,一名应能,袈裟帽鞋剃刀俱备,白金十锭,朱书箧内,应文从鬼门出,余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会于神乐观之西房。帝曰:‘数也。’”
“程济即为上祝发,吴王教授杨应能,亦愿祝发,随亡。监察御史叶希贤毅然曰:‘臣名贤,应贤无疑。’亦祝发,各易衣佩牒,在殿凡五十六人,痛哭仆地,俱矢随亡。
帝曰:‘多人不能,无生得失。有等任事著名,势必究诘。有等妻儿在任,心必挂牵,宜各从便。’
御史曾凤韶曰:‘愿即以死报陛下。’
帝麾诸臣,大恸,引去若干人,九人从。”
“帝至鬼门,牛景先以铁捧启之,若不用力而即瓦解者,而一舟舣岸以待,十人乘舟,舟人顿首。”
“应文”“应贤”“应能”见明朝史仲彬《致身录》。
往事尘封,随风飘零。
板荡忠臣,应贤应能。
选贤举能,兴盛中华。华阳洞天主人李春芳《西游记》是有大格局、大思想、大技法、大寓意的。百年间“蒙蔽”了很多专家学者。
《西游记》第九十六回“应佛僧”之“应”即影射“应文”“应贤”“应能”之“应”。“应文”即影射“建文”皇帝。
华阳洞天主人李春芳《西游记》立意高远,“藏”技高超。其外壳神魔,内核清廉。即《西游记》是“太子太师”“清廉宰相”李春芳“释厄大明”之“良苦用心”,其清廉仁善、忠贞正直、立功立德、斗战奸恶、以法治国、复兴中华、太平万世之思想即是其“宰相胸襟”之展现,其思想即以“清廉”为根本。
华阳洞天主人李春芳《西游记》藏名藏事藏谜巧妙,不“露”痕迹。从明成祖朱棣登基之后,取消了建文皇帝的年号,将建文四年改为洪武三十五年。直到万历二十三年,明神宗才恢复建文皇帝的年号。今流行版小说《西游记》的最早版本是万历二十年的“华阳洞天主人校·金陵世德堂梓行”《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即《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诞生之时,建文皇帝仍然是官方禁忌的话题。
“靖难之役”,孰是孰非?
“华阳洞天主人校·金陵世德堂梓行”《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深藏”对“靖难之役”之“个人见解”,对“别人不敢讲”之“本朝禁忌的政治话题”“并不回避”。“寇员外”即影射“败者为寇”“逊国远外”。“员外”即“远外”之谐音。如“附子难归故里”之“附子”,即为“父子”之谐音(见前第82篇)。
是谁“败者为寇”“逊国远外”呢?
当然就是“应佛僧”了。
为什么“华阳洞天主人校·金陵世德堂梓行”《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中称其为“应佛僧”呢?
其实“应”即指“应文”。“靖难之役”,朱棣攻下南京,建文皇帝“剃发出家”,以“应文”法号逃难南京。
彼时“国难临头,”“建文皇后”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结发之情,不系牵挂,呜呼悲哉,呜呼哀哉!
其二,“万僧”“随取袈裟拜佛”“玉匣金函”影射“建文帝急难发篋穿袈裟逃离南京”。
“华阳洞天主人校·金陵世德堂梓行”《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中的“万僧”影射“万岁僧”,即“万”字后面藏了一个“岁”字。“万僧”“随取袈裟拜佛”与“玉匣金函”等呼应,影射“建文帝急难发篋穿袈裟逃离南京”。
“建文皇帝”“开箧”“祝发”“穿袈裟”“藏度牒”“出鬼门”等见蔡东藩《明史演义》:
帝闻奏,倍加惶急。御史魏冕,踉跄趋入,报称左都督徐增寿密谋应燕,帝尚未信,寻复有人接连入奏,乃命左右拿到增寿,面数罪状,亲自动手,掣出佩刀,把他砍死。怒尚未息,复见翰林院编修程济,跑入殿中,大呼道:“不好了,不好了,燕军已入城了!”建文帝道:“这么容易,莫非有人内应么?”程济道:“谷王穗、李景隆等,开金川门,迎入燕王,所以京城被陷。”建文帝流泪道:“罢!罢!朕未尝薄待王公,他竟如此负心,还有何说?”程济道:“御史连楹,曾佯叩燕王马前,欲刺燕王,不幸独力难成,反被杀死。”建文帝复道:“有此忠臣,悔不重用,朕亦知过,不如从孝孺言,殉了社稷罢。”言毕,即欲拔刀自尽。少监王钺在侧,忙伏奏道:“陛下不可轻生,从前高皇帝升遐时,曾有一箧,付与掌宫太监,并遗嘱道:“子孙若有大难,可开箧一视,自有方法。”程济插口道:“箧在何处?”王钺道:“藏在奉先殿左侧。”左右闻了此言,都说大难已到,快取遗箧开视。建文帝即命王钺取箧,须臾有太监四人,扛一红箧入殿,这箧很觉沈重,四围俱用铁皮包裹。连锁心内也灌生铁。当由王钺取了铁锥,将箧敲开,大家注视箧中。统疑有甚么秘缄,可以退敌,谁知箧中藏着度牒三张,一名应文,一名应能,一名应贤,连袈裟僧帽僧鞋等物,无不具备,并有薙刀一柄,白银十锭,及朱书一纸,纸中写着,应文从鬼门出,余人从水关御沟出行,薄暮可会集神乐观西房。建文帝叹息道:“数应如此,尚复何言?”程济即取出薙刀,与建文祝发。想曾习过薙发司务。吴王教授杨应能,因名符度牒,愿与帝祝发偕亡。监察御史叶希贤道:“臣名希贤,宜以应贤度牒属臣。”遂也把发薙下。三人脱了衣冠,披着袈裟,藏好度牒,整备出走;一面命纵火焚宫。顿时火光熊熊,把金碧辉煌的大内,尽行毁去。皇后马氏,投火自尽。妃嫔等除出走外,多半焚死,建文帝痛哭一场,便欲动身。在殿尚有五六十人,俱伏地大恸,愿随出亡。可云难得。建文帝道:“人多不便出走,尔等各宜自便。”御史曾凤韶牵住帝衣,且叩头道:“臣愿一死报陛下恩。”建文帝也不及回答,麾衣出走。那时誓死相从的,还有九人,从帝至鬼门。鬼门在太平门内,系内城一矮扉,仅容一人出入,外通水道。建文帝伛偻先出,余亦鱼贯出门。门外适有小舟待着,舟中有一道装老人,呼帝乘舟,并叩首称万岁。帝问他姓名,答称:“姓王名昇,就是神乐观住持。”奇极怪极。且云:“昨夜梦见高皇帝,命臣来此,所以舣舟守候。”想是太祖僧缘未满,故令乃孙再传衣钵。
原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主任丰家骅教授《句曲诗综·序言》。
句容诗歌协会张泯刽主席《句曲诗综·序》。
其三,“寇梁、寇栋”影射建文之子朱文奎和朱文圭。与“本处应佛僧二十四员”呼应。“栋”“梁”影射“长子接班”。
“建文皇帝”“出鬼门”“逃离南京”时仅有“二十二人”,《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中的“本处应佛僧二十四员”,实则是“二十二人”之外又加上了“寇梁、寇栋”二人。而“寇梁、寇栋”正影射建文之子朱文奎和朱文圭。即“寇”有“逊国逃难”之意,而“栋”“梁”有“国之栋梁”之意,能够挑起大明国的“栋梁之材”当为大明国皇位的继任者了,故“栋梁”即有“长子接班”“接继大位”之影射。
“建文皇帝”“出鬼门”“二十二人”等见蔡东藩《明史演义》:
帝与九人登舟,舟随风驶,历时已至神乐观,由王昇导入观中。时已薄暮,俄见杨应能、叶希贤等十三人同至,共计得二十二人,由小子按着官衔,编次如下:
兵部侍郎廖平 刑部侍郎金焦 编修赵天泰、程济 检讨程亨 按察使王艮 参政蔡运 刑部郎中梁田玉 监察御史叶希贤 中书舍人梁良玉、梁中节、宋和、郭节 刑部司务冯 镇抚牛景先、王资、杨应能、刘仲 翰林待诏郑洽 钦天监正王之臣 徐王府宾辅史彬 太监周恕杨应能、叶希贤等见帝,尚俯伏称臣。
建文帝道:“我已为僧,此后应以师弟相称,不必行君臣礼了。”诸臣涕泣应诺。
《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中的藏名藏事藏谜可谓众多,百年之间“蒙蔽”了很多专家学者,故“本处应佛僧二十四员”即为《西游记》之“藏谜文”。
江苏省道教协会副秘书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茅山道教音乐”代表性传承人、 茅山道教上清派七十八代传人何春生道长书赠《句曲诗综》之作品。
其四,“响韵虚徐”影射“正臣徐辉祖流响当传后世”。“虚”影射徐辉祖“非奸臣”。
今流行版小说《西游记》的最早版本是万历二十年的“华阳洞天主人校·金陵世德堂梓行”《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而“万历初”,“诏录建文死事诸臣”,而“辉祖居首”。故《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之中藏有“正臣徐辉祖”之“影子”,与“万历初”“诏录建文死事诸臣”之“政治大背景”相吻合。
徐辉祖是明成祖朱棣“钦定奸臣榜人物”。永乐以降,直至万历初,已经是“铁案难翻”了。
徐辉祖“名列”“奸臣榜”见《皇明表忠纪》。
徐辉祖是不是“奸臣”?
徐辉祖“名列”“奸臣榜”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一一〇册)之《皇明表忠纪》(卷之一·亲臣传·徐辉祖):
金川门溃,仍率兵巷战。逊国后,群臣劝进,辉祖独不屈。被昭问,不出一言。始终无推戴意。下吏,令自书罪状。惟言中山开国功子孙免死而已。文皇大怒,乐罢,添其名于奸臣榜。寻幽系五年而卒。年四十。文皇曰:“辉祖与齐泰辈罪同,宜论死。朕念中山王有大功,不可无后。”召辉祖子释迦保见赐名钦嗣魏国公钦乞守墓。上怒,谪居中都。
“诏录建文死事诸臣”“辉祖居首”亦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一一〇册)之《皇明表忠纪》(卷之一·亲臣传·徐辉祖):
万历初,诏录建文死事诸臣,各以官称,庙祀之金陵,而辉祖居首。
故华阳洞天主人李春芳《西游记》赞美“徐茂功”即为赞美“徐达”(见前第100篇,第101篇),而“徐达”长子徐辉祖(永乐五年去世)作为永乐朝的“国舅”依旧“一如既往”“效忠”“建文皇帝”,当实足为“忠臣”无疑了。万历四年,张居正“执政”,对“徐辉祖”作政治上面的“平反”,其实也是对徐辉祖“忠贞”之肯定。华阳洞天主人李春芳于万历十二年去世,对万历四年“南京设表忠祠”“庙祀南都”是应该清楚的。故《西游记》之中对“徐茂公”的“褒赞”就是对徐达的“褒赞”,其中当然也有对“徐辉祖”的“褒赞”了。且李春芳对张居正“执政期间”的“平反”“冤案”应该也是“肯定”的。(见前第102篇)
本文作者拜望并请教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原中文系主任丰家骅教授(右)(2021.10.4)
其五,“铜台府”“主公”“上手”影射“朱元璋是朱标和朱棣的共同之父”。“府”为“父”之谐音藏名。
华阳洞天主人校《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中藏名藏事藏谜之手法巧妙。“主公”“上手”影射“建文皇上”。万历初年,“建文皇上”已经恢复“称号”,故《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中的“主公”“上手”,当与万历初年之“新政”“改革”相吻合,故“主公”“上手”即影射建文皇帝可谓十分明显。
“铜台府”即是“同胎父”之谐音。既然“万僧”“主公”“上手”影射建文皇帝,那么“铜台府”影射谁为“同胎父”呢?
其实,建文皇帝的父亲是朱标,“铜台府”即影射“朱元璋是朱标和朱棣的共同之父”。万历初年,明神宗恢复“建文皇上”“称号”,其实就是肯定“手足之情”“手足情深”。万历皇帝冲年即位,万年初年恢复“建文皇上”之“称号”,其实也是肯定首辅张居正“平反冤案”“团结人心”之“功劳”。即张居正在“治国”“政绩”上面,是“敢于改革”“裨益社稷”的。
2019年1月2日《京江晚报》李金坤教授《中学语文教师编著<句容古诗词赋三千首>》
其六,“朱红架,高挂紫金钟”“寇洪”影射朱洪武高瞻远瞩为建文预备好急难逃离之度牒。
“紫金钟”影射明孝陵(朱元璋),其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位于钟山风景名胜区内,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的合葬陵寝。
“高挂紫金钟”即影射明太祖朱元璋“高”,其“高瞻远瞩”“谋划深远”,诚可谓“高”矣。
明太祖朱元璋“高瞻远瞩”“谋划深远”。“太祖果有先觉,预为乃孙计”见蔡东藩《明史演义》:
燕王渡淮,南京已不可守,此时除议和外,几无别法。然野心勃勃如燕王,岂肯就此议和,解甲归去?郡主之遣,诸王之行,益令燕王藐视。至若李景隆、茹瑺辈、伏地乞怜,更为国羞,尚何益乎?至金川门启,大内自焚,乃有建文出亡之说,红箧留贻,君臣祝发,事属怪诞不经,岂太祖果有先觉,预为乃孙计耶?或谓由青田刘基之预谋。考之正史,基亦无甚奇迹,不过建文出亡,剃度为僧,未必无据。就王鏊、陆树声、薛应旗、郑晓、朱国桢诸人,所载各书,皆历历可稽。即有舛讹,亦未必尽由附会,惟红箧事或属诸子虚耳。乃祖以僧而帝,乃孙由帝而僧,往复循环,殆亦明史中一大异事耶?
其七,“寇”与“璃”暗扣。
华阳洞天主人校《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中的“寇”有“败寇逃离”之意,而“玻璃”“琉璃”之“璃”字亦有“离开王位”之意,故“寇”“璃”皆有建文皇帝之“烙印”。
其八,“大宽”影射建文“宽大”。是华阳洞天主人李春芳对前朝事件的“政治评判”,
华阳洞天主人校《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中的“寇洪”“字大宽”,影射建文皇帝“宽大”,即“不杀朱棣”“宽厚治国”“胸怀阔大”。
建文“(太孙亦复佐以)宽大”事迹,见《明史》(本纪·卷四):
恭闵惠皇帝讳允炆。太祖孙,懿文太子第二子也。母妃吕氏。帝生颍慧好学,性至孝。年十四,待懿文太子疾,昼夜不暂离。更二年,太子薨,居丧毁瘠。太祖抚之曰:“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洪武二十五年九月,立为皇太孙。二十九年,重定诸王见东宫仪制,朝见后于内殿行家人礼,以诸王皆尊属也。初,太祖命太子省决章奏,太子性仁厚,于刑狱多所减省。至是以命太孙,太孙亦复佐以宽大。尝请于太祖,遍考礼经,参之历朝刑法,改定洪武《律》畸重者七十三条,天下莫不颂德焉。
三十一年闰五月,太祖崩。辛卯,即皇帝位。太赦天下,以明年为建文元年。是日,葬高皇帝于孝陵。诏行三年丧。群臣请以日易月。帝曰:“朕非效古人亮阴不言也。朝则麻冕裳,退则齐衰杖绖,食则饘粥,郊社宗庙如常礼。”遂命定仪以进。丙申,诏文臣五品以上及州县官各举所知,非其人者坐之。六月,省并州县,革冗员。兵部侍郎齐泰为本部尚书,翰林院修撰黄子澄为太常卿,同参军国事。
秋七月,召汉中府教授方孝孺为翰林院侍讲。诏行宽政,赦有罪,蠲逋赋。八月,周王橚有罪,废为庶人,徙云南。诏兴州、营州、开平诸卫军全家在伍者,免一人。天下卫所军单丁者,放为民。九月,云南总兵官西平侯沐春卒于军,左副将何福代领其众。
冬十一月,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掌北平都指挥使司,察燕阴事。诏求直言,举山林才德之士。十二月癸卯,何福破斩刀干孟,麓川平。是月,赐天下明年田租之半,释黥军及囚徒还乡里。
是年,暹罗、占城入贡。
建文元年春正月癸酉,受朝,不举乐。庚辰,大祀天地于南郊,奉太祖配。修《太祖实录》。二月,追尊皇考曰孝康皇帝,庙号兴宗,妣常氏曰孝康皇后。尊母妃吕氏曰皇太后,册妃马氏为皇后。封弟允熥为吴王,允熞衡王,允熙徐王。立皇长子文奎为皇太子。诏告天下,举遗贤。赐民高年米肉絮帛,鳏寡孤独废疾者官为牧养。重农桑,兴学校,考察官吏,振罹灾贫民,旌节孝,瘗暴骨,蠲荒田租。卫所军户绝都除勿勾。诏诸王毋得节制文武吏士,更定内外大小官制。三月,释奠于先师孔子。罢天下诸司不急务。都督宋忠、徐凯、耿王瓛帅兵屯开平、临清、山海关。调北平、永清二卫军于彰德、顺德。侍郎暴昭、夏原吉等二十四人充采访使,分巡天下。甲午,京师地震,求直言。
本文作者请教江苏大学人文学院原党委书记兼院长笪远毅教授(左)。
《明史》之中的建文“(太孙亦复佐以)宽大”事迹,与华阳洞天主人校《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中的“寇洪”“字大宽”暗中“关联”,是前人留于后人之“密码”“暗号”。今人“不求甚解”者多,往往“蜻蜓点水”“一掠而过”。
其九“万僧不阻”影射建文万岁出家为僧行踪万里未有阻拦。
建文“逊国”,江湖流亡。
“或云帝由地道出亡”见《明史》(建文本纪·卷四):
六月癸丑,盛庸帅舟师败燕兵于浦子口,复战不利。都督佥事陈瑄以舟师叛附于燕。乙卯,燕兵渡江,盛庸战于高资港,败绩。戊午,镇江守将童俊叛降燕。庚申,燕兵至龙潭。辛酉,命诸王分守都城,遣李景隆及兵部尚书茹瑺、都督王佐如燕军,申前约。壬戌,复遣谷王橞、安王楹往。皆不听。甲子,遣使齐蜡书四出,促勤王兵。乙丑,燕兵犯金川门,左都督徐增寿谋内应,伏诛。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纳燕兵,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或云帝由地道出亡。正统五年。有僧自云南至广西,诡称建文皇帝。恩恩知府岑瑛闻于朝。按问,乃钧州人杨行祥,年已九十余,下狱,阅四月死。同谋僧十二人,皆戍辽东。自后滇、黔、巴、蜀间,相传有帝为僧时往来迹。正德、万历、崇祯间,诸臣请续封帝后,及加庙谥,皆下部议,不果行。大清乾隆元年,诏廷臣集议,追谥曰恭闵惠皇帝。
赞曰:惠帝天资仁厚。践阼之初,亲贤好学,召用方孝孺等。典章制度,锐意复古。尝因病晏朝,尹昌隆进谏,即深自引咎,宣其疏于中外。又除军卫单丁,减苏、松重赋,皆惠民之大者。乃革命而后,纪年复称洪武,嗣是子孙臣庶以纪载为嫌,草野传疑,不无讹谬。更越圣朝,得经论定,尊名壹惠,君德用彰,懿哉。
建文“出亡”,云贵万里。
“建文皇帝”“出亡云贵”见蔡东藩《明史演义》:
建文帝道:“我已为僧,此后应以师弟相称,不必行君臣礼了。”诸臣涕泣应诺。廖平道:“大家随师出走,原是一片诚心,但随行不必多人,更不可多人,就中无家室牵累,并有膂力可以护卫,方可随师左右,至多不过五人,余俱遥为应援,可好么?”建文帝点首称善。于是席地环坐,由王昇呈进夜膳,草草食毕。比御厨珍馐何如?当约定杨应能、叶希贤、程济三人,日随帝侧。应能、希贤称比邱,济称道人,冯、郭节、宋和、赵天泰、牛景先、王之臣六人,往来道路,给运衣食。六人俱隐姓埋名,改号称呼。余十数人分住各处,由帝顺便寓居。帝复与诸人计议道:“我留此不便,不如远去滇南,依西平侯沐晟。”史彬道:“大家势盛,耳目众多,况新主意尚未释,倘或告密,转足滋害,不如往来名胜,东西南北,皆可为家,何必定去云南?”帝随口作答,是夜便寄宿馆中。天将晓,帝足痛不能行,当由史彬、牛景先两人,步至中河桥,觅舟往载。适有一艇到来,舟子系吴江人,与史彬同籍。彬颇相识,问明来意,系由彬家差遣,来探消息。彬大喜,反报建文帝,愿奉帝至家暂避。帝遂出观驾舟,同行为叶、杨、程、牛、冯、宋、史七人,余俱作别,订后会期。及舟至吴江,彬奉帝还家,居室西偏曰清远轩,帝改名水月观。亲笔书额,字作篆文。越数日,诸臣复至,相聚五昼夜。帝命归省。至燕王即位,削夺逃亡诸臣官衔,并命礼部行文,追缴先时诰敕。苏州府遣吴江邑丞巩德,至史彬家索取诰敕等件,彬与相见,巩德谓,建文皇帝闻在君家,是否属实?彬答言未至,巩德微哂而去。建文帝闻着此信,知难久住,遂与杨、叶两比邱,及程道人,别了史彬,决计往云南去了。建文帝好文章,善作诗歌,曾记他道出贵州,尝题诗壁间,留有二律云:
风尘一夕忽南侵,天命潜移四海心。
凤返丹山红日远,龙归沧海碧云深,
紫微有象星还拱,玉漏无声水自沈。
遥想禁城今夜月,六宫犹望翠华临。
阅罢楞严磬懒敲,笑看黄屋寄团瓢。
南来瘴岭千层迥,北望天门万里遥。
款段久忘飞凤辇,袈裟新换衮龙袍。
百官此日知何处,惟有群乌早晚朝。
建文去国,京中作何情状,且待下回表明。
状元宰相,百世馨香。
句容流芳,盛世其昌。
我在拙作《光绪续纂句容县志校注·后记》(2018年10月18 日)载:
句曲文明,倾动天下。今值句容文化诜诜未艾之际,拙作典数根源抛砖引玉,诚能一引四方大雅君子同声相应,共襄我中华福地数千年文明不朽之盛举,此又岂诗礼之邦风雅句容之独独幸事!
句容流芳,百世馨香。嘉言孔彰,盛世其昌。
据此,西游记》第九十六回“应佛僧”“寇员外”影射“应文(建文)败寇逊国远外”;“万僧”“随取袈裟拜佛”“玉匣金函”影射“建文帝急难发篋穿袈裟逃离南京”;“寇梁、寇栋”影射建文之子朱文奎和朱文圭;“响韵虚徐”影射“忠臣徐辉祖流响当传后世”。“员外”为“谐音藏事”“远外”;“铜台府”“主公”“上手”影射“朱元璋是朱标和朱棣的共同之父”;“朱红架,高挂紫金钟”“寇洪”影射朱洪武高瞻远瞩为建文预备好急难逃离之度牒;“寇”与“璃”暗扣;“大宽”影射建文“仁孝”;“虚徐”影射徐辉祖“非奸臣”;“万僧不阻”影射建文万岁出家为僧行踪万里未有阻拦。
综前所述,则今流行本小说《西游记》作者所署之名“华阳洞天主人”就是“句容籍”“状元宰相”李春芳,而非吴承恩其人。
“料应必遇知音者,说破源流万法通!”
高山流水,或有“知音”。“太平宰相”李春芳“清廉仁善”“忠贞爱国”“斗战奸恶”“复兴中华”之精神自当传承后世。今国家昌盛,各民族团结,文化繁荣,英才烨烨,学术争鸣,盛况空前,拙作抛砖引玉,诚待四海博学之“知音”定谳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