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拜谒横渠书院,话关学鼻祖张载
文\杨熙荣
在硕果累累的金秋八月,有幸拜谒了横渠书院,浮光掠影地敬仰了一代宗师、关学鼻祖张载的点点滴滴。

书院坐落于宝鸡市眉县横渠镇镇,炫目的横渠书院四个大字赫然在目。书院坐北朝南,大门口映入眼帘的“三代可期井田夙报经时略,二铭能揭俎豆能往阐道功。”对联,涵盖了关学大家张载一生的丰功伟绩以及中华传统文化卓尔不群的贡献。至今前来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摩肩接踵。

步入大门,古柏参天,庄重典雅。1000多年前,张载在此设馆讲学,传承理学文化不遗余力地弘扬中华文明。清代在张载祠设立横渠书院,他的祠堂始建于元代,清朝道光、光绪年间修葺,书院为前院后祠布局,有献殿、东西厢房、山门、后殿、学堂,以中轴线对称分布。

遥想当年,中华大地理学研究风起云涌,遍布天南海北。其中有道州濂溪,世称濂溪先生的周敦颐,为宋代理学之祖;家居洛阳的程颐、程颢,惯称“二程”;还有南方福建考亭的朱熹;关中讲学的横渠先生张载,四大流派。而其中冠其流汇其总者、当属理学集大成者——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水清如许,为有源头河水来。”朱熹的诗歌丰盈含蓄、富含理学情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四句”,张载言简意丰,颇有治世理想。今年是张载诞辰1000周年,见贤思齐,我们一起追思这位先哲,缅怀他对炎黄文明的卓越贡献。

张载,字子厚,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21岁受范仲淹“儒家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点拨,认真研读《中庸》及儒家经典著作,形成自己独到的儒家思想。尤其在辞官在横渠期间,写下了大量著作,讲学于关中,学生很多,他建立的学派被尊称为"关学"。
张载不管身居何处,他都办事认真,政令严明,推行德政,提倡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称作"横渠四句"。他的《正蒙》、《横渠易说》等著述留世。
张载是“关学”的创始人,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曾国藩《圣哲画像记》“文周孔孟、斑马左庄、葛陆范马、周程朱张、韩柳欧曾、李杜苏黄、许郑杜马、顾秦姚王”中多为政治家、历史学家、文学家,“朱张”(朱熹和张载)能被曾国藩奉为圣哲。

走出横渠书院,看到门口《芭蕉诗》“芭蕉心尽展新放,新卷新心暗已随。愿学新心养新德,旋随新叶起新知。”寓意深邃。短短28字穿越着7个“新”字,一方面形象传神的描述了芭蕉的新姿;另一方面十分巧妙地进行自铭和劝寻世人,要像芭蕉一样不断地“学新心、养心德、起新知”——足见张载的创新思想。
秋风送爽,瓜果飘香,作为大思想家的张载,不就是秋天的累累果实吗?他溢香流芳泽被子孙万代,呵护中华文明这颗参天大树,傲视五湖四海,巍然屹立世界东方。

张载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今人提高个人修养重要理论源泉,至今仍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今年是张载诞辰1000周年,作为普通民众,我们学习历史人物和传统文化,可以增加对历史人物的了解和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丰富一下视野,提高自我素养。
原创首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