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细微处见精神
——《最美的木兰花》创作评析
作者/王云奇
最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推出了作家张喜的报告文学新作《最美的木兰花》。这一长篇报告文学叙述和描写了马旭牢记使命、矢志报国、情系家乡、播撒大爱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是近年来难得的报告文学佳作。挖掘其创作经验,对推动文学创作事业的发展,大有裨益。
火热而又多彩的社会生活仍然是文学创作的源泉。一个时期以来,一些人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发生动摇,轻视深入生活,脱离群众,妄想凭天才闭门造车。毛泽东在讲话中指出:“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
一的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张喜的这一选题是中国作家协会 2020 年度定点深入生活扶持项目。就凭这个来头,他完全可以凭借当时已有的各种媒体提供的大量资料,当年就组装出自己的作品。在浮躁之风盛行的时候,如此操作并不奇怪。但年过花甲的张喜用马旭精神写马旭,本着对英雄负责、对人民负责、对文学创作负责的态度,一切从深入生活开始。
2020 年 9 月,就在新冠疫情肆虐的时候,他从哈尔滨出发,用晚辈的热诚,走进武汉黄陂木兰山下的马旭的简陋住宅,一住就是十几天,同年近九旬的马旭、颜学庸夫妇促膝长谈,走出了了解、熟悉、理解英雄的第一步,成了英雄家庭的好朋友,为本书的创作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之后他又多次深入马旭故乡黑龙江省木兰县采访,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直到 2022 年终于完成了选题的定稿任务。
三年辛苦不寻常,一句一字浸心血。我们可以说,作品成功的第一条经验就是作者坚持深入
生活,饱尝了文学源泉的甘甜。
从捐款一千万元的细节,展示马旭的高尚品格。一千万元捐款,是木兰县迄今接受个人捐款数目最大的一笔。绝大多数人对马旭的关注和敬佩都是从这里开始的。如同感动中国2018 年度人物马旭领奖词所述:“你点滴积蓄汇成大河浇灌一世乡愁,你毕生节俭只为一次奢侈”。作者用多个细节,描写了这笔捐款的方方面面。
细节之一,开篇“美丽的误会”:
马旭到银行办理捐款手续,被银行办事人员疑为上当受骗,惊动警方。警方对相关人员隔离
审查,对马旭夫妇也细加盘问。历经八小时的审查核对,才确认善举属实。这里,我们看到
了当今社会做好事的不易。骗子成千上万,大行其道,善良的人上当的悲剧屡有发生。在这种背景下,做善事的人难能可贵,也需要社会对善举加强保护。我们不但不应责怪银行和警方的困惑,而且要认可直至赞扬他们的敬业精神和负责态度。
细节之二,第八章“涓滴汇成河”:
马旭夫妇拥有千万存款,却一直过着极为简朴的生活。也许,对那些“一夜暴富”的大富豪
来说,一千万元并不是大数,得来不难。但对马旭来说非同小可。人们在马旭居所看到的是
“一个平平常常的小院”“几十年的老家具”“旧被、旧衣裤、旧沙发、旧冰箱、旧电视、旧挂钟……”在银行营业室看到的是马旭穿着“一双裂口掉皮的旧鞋”,而且这双旧鞋“是
老人在地摊上花 15 元淘来的”;在各种公开场合看到的是马旭夫妇“身穿空降兵迷彩军装”。
退休后的一日三餐也很简单:“早晨常常是两个馒头片加一杯牛奶,而主餐是煮——把几种
菜切好,放在锅里一起煮,再放点盐”“中午饭顶多是一饭一菜,晚饭常常是煮挂面、蒸土
豆和地瓜,有时还把早餐午餐的剩余饭菜热一热”。这些,见证了马旭夫妇毕生节俭、积土成山的硕果,解开了一千万的来历之谜。
细节之三,第八章“灌溉一世乡愁”:马旭数十年艰苦度日,节衣缩食,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图的不是自己丰衣足食,而是祖国后代享受教育的机会。有些人节俭,是因为囊中羞涩,不得已而为之。马旭夫妇节俭,则是一种追求,一种精神,一种境界。目睹家乡的贫困,她不仅倾囊捐助一千万元,而且还要把自己珍藏的科研文献、书籍和两项发明专利一并无偿奉献给家乡。马旭在父母坟前石碑上刻下的自己的誓
言“为人类贡献一切为革命万古长青”正是他忠于党忠于人民的真诚倾吐。在这些细节中,让人们感悟一个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崇高品格、奉献精神。
讲述一座座丰碑后的传奇故事,让人们全面认识英雄、理解英雄。
捐款一千万元的善举,仅仅是英雄事迹的一个点。作者从更大的时空跨度,相当全面地展示了马旭人生轨迹。本书第九章第 149-150 页,列出了马旭获得的四项国家发明专利和荣获的数十项奖励的名称。作者没有停留在对这些荣誉的罗列赞美,而是挖掘造就这些成功的深层次原因,用大量的鲜活的实例诠释这些称号。披露鲜为人知的幕后真相,还人民英雄的人民本色。
传奇之一:1946年,年仅 14 岁的花季少女马旭离开家乡木兰县参军入伍,先后参加辽沈战役和抗美援朝战役。作为一名卫生兵,她和战友一起英勇杀敌,抢救伤员,光荣负伤。她和黄继光是一个师的战友,参加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他用自己的胸膛焐热伤员冻得麻木的双脚,她嘴对嘴地为伤员喂饭,她用捡来的木棍木片做夹板为伤员做临时救护。她成了立下战功的志愿军女战士。
传奇之二:第一章“空降玫瑰”。1962 年马旭成为中国军事史上第一位女伞兵。本来,
她的身高、体重等条件都不合格,写请战血书仍未拿到跳伞的通行证。他不服输、不放弃,
私下苦练跳伞技术,用过硬的跳伞动作说服了训教员和师首长,成为新中国第一代伞兵,作为五名跳伞员中的唯一女兵跳伞成功。她跳伞 20 多年,是我国跳伞次数最多的女伞兵。她还是参加空降训练年龄最大的女兵。2015 年,以 82 岁高龄挑战滑翔伞。
传奇之三:第二章“科研老兵”。1983 年开始,马旭夫妇将工作重心转向跳伞安全科研,获得“空气护踝品”“单兵高原供氧背心”两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填补了中国空军跳伞史上相关领域的空白。
传奇之四:第三章“悬壶济世”。作为武汉军区总医院的主刀医生,创造了手术后伤口无感
染的记录。医术高超,热心义诊,被当地百姓称为“活菩萨”。“治疗萎缩性胃炎和食管癌的药剂”“抗肿瘤药丸”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传奇之五:第四章“崇尚学习”。2012年,以 78 岁高龄参加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硕士研究生考试,继续自己的科学研究。先后发表医学科学论文多篇。
马旭英雄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既有身边人的相伴,也有崇敬者的回应。同英雄同行的人,都是造就英雄精神的环境,也是英雄事迹的见证人。感动中国,首先是感动了身边人。马旭的爱人颜学庸同样是英雄,作者用许多笔墨描述颜学庸。颜学庸同马旭比翼齐飞,相映成趣,把马旭的家国情怀展示的更加充分。夫妇为了共同的目标,同在一个部队,同学习,同科研,同获奖,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在马旭眼里:“颜学庸是我事业上的左膀右臂,是我人生大厦的顶梁柱,是我生活中的避风港”。在颜学庸眼里:“她一直都是很美的”“爱一个人,就要给她幸福;爱一个人,就要让她放心;爱一个人,就要为他付出,无怨无悔”。为了当好伞兵,结婚的第二个月就由颜学庸亲自为马旭做了绝育手术。同样,夫妇共耐清贫,共行善举,互为对方的一半。
马旭的事迹和精神宣传开来,在中华大地引起强烈反响。作者详细描述了各界群众及有关领导走近马旭、学习马旭的动人场景。在陪同过马旭的木兰县委宣传部干部王雪菲眼里的马旭:两个颜色的内衣相连,搽雪花膏只抹脸颊少许部分的一点,洗脸用旧得不吸水的毛巾,自助餐盘吃得干干净净。节俭得近于严苛,节俭得同其收入、身份形成强烈反差。尤其是描述青少年发自肺腑的热情抒怀,面对面地对马旭的赤诚表白,让人们看到了榜样的无穷力量。还有,对马旭祖父、父母亲的回忆,对马旭首长战友的介绍,都从不同视野挖掘了马旭的美丽心灵和高尚品德。
求真写实,塑造真实英雄。有的报告文学,为了突出英雄的高大完美,刻意拔高英雄的亮点,把英雄杜撰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完人。神化英雄反倒损害了英雄形象,给人以虚假印象。
本书作者的高明之处,宁可摄影录像般地复制生活,也不拔苗助长。对可能让读者困惑的地方,都以实话实说的勇气,如实描述,哪怕是对英雄的幼稚、弱点、缺点、短板也秉笔直书,
如实道来。这样,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同样在马旭身上再现。不但给读者以真实可信的感受,
而且看到了英雄的成长历程,更觉得英雄可爱可亲可敬!镜头之一:少年马旭第一次到哈尔
滨,让冲厕所的水吓得拔腿就跑,因衣衫破烂被商店拒之门外。镜头之二:少年马旭入伍第
一天,因为没有被褥,被分配同有被褥的战友睡一张床,由于过度疲劳把褥子尿了。镜头之
三:少年马旭第一次上战场,因为害怕把平时学的救护办法忘了,因为心慌闭着眼睛朝敌群
扔手榴弹,脚踝被炸伤想看又不敢看,情急之下呼喊妈妈要往后面跑。镜头之四:对马旭治疗胃病的效果,跟踪访问 13 位病人,结果是治愈率 70%。即使获得“活菩萨”“军中华佗”
的美誉,也不是 100%的疗效。镜头之五:2009 年和 2010 年,马旭两次参加申硕考试,外语考试都没有通过。即使取得多项科研成果,也不是外语一考就能过。镜头之六:马旭对颜学庸大声指责,颜学庸幽默反驳。即使是琴瑟和鸣的恩爱夫妻,有时也有小摩擦、小矛盾。
业余作者的《最美的木兰花》的创作是成功的。诚然,有些描述略显粗糙,有些文字偶有重复,还有润色修改的空间。期待作者继续耕耘,培育报告文学的新花。
2023 年 9 月 12 日霜天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