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张秀泉

《美丽新农村》
日暮青山紫,禾田稻穗香。
堤灯照垂柳,夏室变微凉。

湖南慈利杨柳铺复兴村,祖屋所在地,这里群山环抱,山青水秀。暑假期间探亲,看到五谷丰茂,六畜兴旺。昔日的小溪已变为柳树成荫的风光带,高矗的太阳能灯柱沿溪堤排列。夜幕降临,灯光辉照,沿堤散步,听到的是蛙鸣,闻到的是稻香。村民的生活,吃的是菜园鲜蔬,还有山珍野菌,冬薰腊味。天热时,在空调屋内享受夏日的清凉......

《新时代农民》
野墅农家景象新,南山种地自由人。
百花收得千房蜜,一望堆成万木春。
忙里田园栽玉果,清闲静处养心身。
偶为访客去城市,带酒归来精气振。

《南山养蜂人》
南山采蜜人,原本远房亲。
相访茶和酒,待宾胜友邻。
慈利县杨柳铺乡南山村养蜂人谭先生,住南山之巅,养蜂百余箱,山地几十亩,山上的槐树花及各种天然野花为蜜蜂提供了富足的蜜源,山地上种有数亩玉米,上百株蜜桔,还种有花生、蔬莱、西瓜、甜瓜等,加上喂养的鸡鸭猪羊,每年纯收入二十余万,建的新房家电俱全,水泥路修到家门口,真是新时代的农民,自由胜过城里人,乐天胜过古陶公。
《慈利地缝》
慈利零溪一线开,飞泉落瀑下瑶台。
帘垂峭壁接天地,夏日凉风扑面来。


《沿着前辈足迹 追忆光荣岁月》
这次暑假探亲,主要是陪同回国的妻子女儿回乡探望在老家休养的老爷子,让多年未见的祖孙相见,并和家中的年轻人一起,倾听老爷子的经历,沿着老爷子工作过的地方,体会一位老干部为民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

老爷子十六岁参加革命当通讯员,继而在县委工作近二十年,六七十年代兼任区委书记,大力兴修水利,亲力亲为和老百姓一起挑土筑堤建设农村。庄塔水库三年建成,两年修渠,灌溉6万亩稻田。发动群众种植40万株中药杜仲,并在荒山种植2万亩优材林。后调任地委办,省委办,并借调中央办公厅工作,还写出了《信访学》专著。
老爷子不贪不腐,廉洁奉公。记得80年代,当地政府为感激当年老领导发起植树成林带来的效益,专门送来一大卡车优质木材到长沙为其儿子做结婚家俱,他不但不收,还要地方领导原物拖回,并嘱咐当地干部再不要这样做。

老爷子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长年的工作中,多次用自已的积畜资助困难群众。记得老爷子退休前最后一次去贫困县蹲点,他选择了一个比较落后的乡,拿出了自己几乎所有的积富帮助他们建了一个茶场,茶场成了乡镇企业,老百姓高兴地笑了,老爷子因此获得了省里的特别嘉奖。老爷子付出了,但从他的言行中可感受到,其内心是幸福的。他说:为老百姓的幸福办实事,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真正体现了“世界上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人民的幸福而奋斗”的思想理念。
可喜的是,老爷子言传身教,其近亲及后代均传承了这些优良的品德,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党为国效力,为民服务。现在老爷子近90高龄,夫妻相濡以沫,儿孙满堂,安享晚年。可以预见,老爷子树立的优良品德,必将激励后代奋发图强,其为民服务的思想定将源运流长。


作者简介:
张秀泉,教授、主任医师。优生遗传生殖医学专家,中国诗词爱好者。

【免责声明】
本平台基于弘扬国学、传播正能量,属公益服务,发布链接,坚持奉行文责自负之原则。对于涉及政治、文化、权益等一切责任概不承担,均由相关作者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