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行,五
颐和园,1
长安,金沙河(蔡亚利)
八月十三日下午,办好旅住,己是半后响,顺约车前往颐和园。
立秋后的北京,还象火炉一样燎人。
一根烟功夫,便来到颐和园东门。
游颐和园必先入北门,上万寿山可观颐和园清代古建筑群全景,山顶可远望西山,香山,一饱眼福,才不枉此行。

我头次来京,只好随约车东门匆忙而入了。
进门西望,斜阳西照,流火炙人。昆明湖远近一片金波缓流,站在汉白玉石住的十七孔桥上北望,万寿山金楼被一片翠绿托起,湖面轻舟荡摇,往来不息。转身南望,湖东,湖南,如诗画的山水胜地,平静的是一面镜子,绿的是像一块无瑕碧玉,幽远空阔。被林荫映成青灰的湖面微波层涟,时亦有小舟轻泛,梭往頻頻,划过的湖面几乎不留一丝痕迹。而横卧西南的西山香山,在夕阳的反衬下,只一道狭长的,浅浅的,淡蓝色峨眉的影子。而石拱桥顶头的南湖岛以南金水叠浪,鳞光闪耀,画舫,游船在水波金光里往来叠頻,一会游靠湖东岸,一会又穿过十七孔桥,一会又消失金水荡漾的夕阳里……

随儿子的意向,我们在十七孔桥的东岸,乘坐一艇画舫,迎着西阳,荡漾在颤颤闪闪的金波里。
过眼的是十七孔桥,这白玉柱似的石狮桥和芦沟桥一个模样,丝毫看不出仿建,如一条七色长虹,飞驾于碧波万顷的昆明湖上,又似半月浮游在平滑似璄的水中……
紧连的南湖岛,如翡翠盘里一颗明亮的珍珠,又仿佛一条碧龙盘在湖中。
画舫游到西堤时,岸上的柳枝婀娜,风舞翩翩,有“六桥烟柳”的美境。

往前便是清晏舫(船),这是个别巨匠心的石舫,构思巧妙,全是巨石雕成。舫中,上下两层的舫楼内都是大块璄子,波涛入境中,如船涛中行,此赏景纳凉,如仙境一般。
沿西岸北行便到万寿山树荫下的西岸口。
这时,夕阳己收尽最后的光线,暮色降临。
岸上一条缓坡石径正道通向山中的经院佛堂,名胜景馆,一些零星的人影消失在树阴石径的暮色里。
儿媳执意要走山前较平坦的宽道。我也只好相随。
走过湖北岸的几幢古建,路过万寿山寺脚的排云殿,夜色已暗淡下来。

我站在一古建的后檐石上南望,昆明湖只是一片冷灰的平静,湖中没了船影。十七孔石拱桥顶头的南糊岛,也蒙上一层夜的深灰。
儿子,儿媳,九岁的孙女,还有时不时上山大人抱,玩具车拉三四岁陶气的小孙子,都前边悠闲缓步。而我站在万寿山前排云殿下望着夜色沉降的昆明湖绪思翻腾……
颐和园昆明湖在元朝定都前是众多泉水汇聚而成的天然湖泊,大伯湖,瓮山湖,西湖都曾是他的名子。元朝定都北京后,经改造,注入昌平神山泉水和其它沿途流水,成为元大都城内接济漕运的水库。明朝时,又有西湖的称号。清乾隆修建清漪园时,将其扩建现在的规模,成中国皇家园林。尽昆明湖面积为颐和园总面积的四分之三。总面积3000千顷之阔,元代为漕运水源地,金代逐步成皇家园林,至清代成为规模宏大的颐和园,民国后公园。

“殿阁嵯峨接帝京,阿房当日苦经营。只今犹听宮墙水,耗尽民膏是此声”。我不由想起这首古诗,今虽饱赏昆明湖一角夕阳簿暮的风光美,而因夜临又遗撼了万寿山中的国宝殿馆,文迹古物的珍贵。人生不会处处全,不觉差之毫粒,撼事忧见。人就是在遗撼与不满足中往复……
但这时的我,似乎又看见了排序整列,星罗其布的山中清代古建群,琉璃碧瓦,飞檐俏角,轴线次列,东西上下,遥相呼应的皇家园林的巧美布局,她象一颗颗夜明珠,在山间烁彩。尽管她是皇权当政者的民膏血汗大成,后又被强盗洗劫,焚毁,掠夺,蹂躏不堪,使人流下多少怜惜的泪,又愤起多少无情的恨,象这滿滿的昆明湖……

缕缕战乱,毁缺后的颐和园,几经重建修复,向后人展示着她前世今生的风雨坎途,妩媚妖绕的风姿和清远淡雅的气质。她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我站在这昆明湖畔,万寿山前,我的背是牢靠的,我的脚下是坚实的,因为这万寿山是根;昆明湖是水,山有水是稳实的,湖依着山才是牢固的,山水相依,湖山痴恋,法道自然,天人物合……
万寿山,民族的山,民族的,万寿山,……
“爷爷一一”小孙子跑来拉着我的手摇着,我惊,象梦。
这时,夜黑的只有湖畔稀疏的灯光,和京城里耀空的烁烁霓虹。
又有人影从身边掠过……
2023.8.15晚草于王府井酒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