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2年,10万台湾市民冒雨走上街头,送别一位影响了整个中国的知识分子。这些送行的人中,有社会名流,有贫民百姓,有学生,也有贩夫走卒,他们都想送一送我的这位朋友胡适之。
胡适被称为中国文艺复兴之父,也是民国地位最高的知识分子,他一生留给中国很多精神遗产。他对待中国社会永远有知识分子的清醒乐观,又极为温和坚定,在所有知识分子里,胡适是最像朋友的一个人。
胡适做人从来不看人下菜,更没有孰高孰低,他完全用平等的眼光,对待一切人,上到达官贵人,下到街边卖烧饼的,胡适都能与他们交朋友。
在民国甚至有一种说法,叫“我的朋友胡适之”,很多人都以与胡适之交朋友为荣。胡适交朋友最大的一个原则就是关重普世价值,即任何身份的人都极为尊重。胡适当时在北大做讲座,因为有事讲座临时更改,胡适都会专门通知黄包车师傅,以免对方跑空。
胡适曾为留学美国的林语堂出过1000美金的学费,却谎称是北大出的,等林语堂回到北大任教找到校方要还钱时,却查无此事。胡适也曾为卖烧饼的袁瓞写过“这是我的朋友,烦请安排就医”。
胡适一生帮过很多人,他帮人不管对方的身份,也不会居高临下,更不会让对方感恩。
胡适一生极具包容精神,他既包容朋友,也包容不是朋友的人,甚至也包容谩骂他的人。他永远认为对于中国社会,别人比自由更重要,这个社会只有每个人从心底真正包容别人了,而不是每个人都在自由地骂人那么中国社会才会真正好起来。
在民国新文化运动中,如果说鲁迅是战士,那么胡适就是君子。鲁迅后来因为观念不合,写文章骂胡适,说他是“丑态令人作呕”,当时作家苏雪林写文章质问鲁迅,为胡适辩护,胡适即专门写信劝说:评价一个人要均衡,你爱一个人就要多想想他的缺点,憎恶一个人就要多想想他的优点,鲁迅先生有很多他的优点呢。鲁迅骂了胡适整整十年,但是胡适自始至终却从未回复过一句,相反,鲁迅去世之后,胡适主动帮助鲁迅遗孀许广平出版鲁迅全集。
但是胡适一生的包容精神,并不是没有原则,他的包容精神是恪守原则。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一生不站队,不妄议,不迎合,不谩骂,始终保持知识分子的人格尊严,更不卑躬屈膝,讨好任何一个人。
哪怕是面对蒋介石,他也一样不降尊不辱身,胡适就职中央研究院院长时,蒋要求胡适要配合当局完成使命,不等蒋介石说完,胡立马站起来,开口就说:总统,你错了!学术应该保持独立,学术与政治无关!这就是不包容的胡适。

他一生为中国做过很大贡献,他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当过北大校长,还做过驻美大使,他为了争取抗日胜利,光演讲就做过400多场。
但是1962年先生去世时,他的全部家当只有135美金,这就是26岁拿260块大洋月薪的胡适,这就是在民国拿着最高版权胡适的全部遗产。
但胡适的精神又何止区区的135美元可以概括。
他对于中国社会看待极为清醒,又极为乐观。他说中国落后未必挨打,愚昧肯定要挨揍。他告诫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为个人争自由,就是为国家争自由,争取个人的人格,就是为社会争人格。
如果世间有君子,名字一定叫胡适,其实读懂了胡适,就是读懂了自由宽容的现代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