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中秋月
作者 张彦君(春风)
月是故乡明。在我的记忆中,童年时中秋的那轮大月亮,最圆、最美丽、最深情。
在我的记忆中,童年时故乡中秋的月亮,不是海里升出来的,不是从苍茫的云海里钻出来的,而是从大平原上的谷田里长出来的。
我家住在村东口,向东望去,都是生产队辽阔平坦的农田。那时生产队主要种植谷子,棉花,玉米等,田野里没有现在这样杂乱交错的树木和房屋,眼界十分开阔。 气清天蓝的天空,晚霞渐渐淡去,夜幕悄然降临。在舒缓的秋风中,一阵阵谷香、一阵阵瓜甜弥漫。向东望去,夜空泛起了微红,从平展展的谷田里,长出一弯红红的月芽,慢慢地往上拱;月芽慢慢地拱,拱成了半轮月亮,如娇羞的红颜少女半遮面;月亮缓缓地往上拱,齐刷刷的谷田上长出一轮红红圆圆的大月亮。 微红色的月光洒遍田野,夜是那么安静,只有微风吹抚着谷田,叶子发出轻微的唰唰声。我和几个小伙伴呆呆地看着谷田上的月亮,不知是谁说了一句,“我们去追月亮吧”!于是,我们沿着土路踏着月光向东飞跑。我们跑月亮也跑,一直跑出二三里地,追到了与邻村谷地相隔的大砖桥上,月亮离我们还是那么远。我们不敢跑了,再往东跑就不是我们村的地了。我们站在高高的砖桥上,看着一轮明月升上了天空。天空万里无云,只伴着几颗明亮的星星。月亮升起来了,银白色的光,照着辽阔无边的田野,照着我们的村庄,照着一个个农家院落。 我家的土院,洒满了柔美的月光。我们一大家十几口人在院中围桌而座。桌上没有酒没有菜,有生产队分的红瓤西瓜,有自己家刚摘下来的葡萄和红枣,有从邻村果园买来的黄澄澄的鸭梨,还有十几个圆圆的月饼,整齐的摆放在卓上。每个人面前放一个黑色的饭碗,碗中盛满白开水。奶奶说“先别吃!要先给月亮上贡,月亮会保佑人间团圆平安、风调雨顺”。
月饼在那个时候尽管不贵,一块钱就能买一斤,但许多家是舍不得买的。当时,五十多岁的奶奶操持一大家人的衣食。奶奶娘家是有着河北一集之称的辛集镇,嫁到了农村。奶奶虽然不识字,却有大集镇人的见识和讲究,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很有仪式感。家中平时省吃俭用,但每逢各个传统节日,奶奶总会做出每个节日的饭菜,使清贫的日子不会单调乏味。二月初二烙火烧、端午节包棕子、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炒鸡蛋等等。奶奶在每年八月十五总会买二三斤月饼,刚够每人一个。
一轮皎洁的圆月挂在天上,照耀着一家人,照着红瓤的西瓜,照着红红的葡萄,照着红红的枣,照着圆圆的月饼。每个人面前的碗里都有一轮圆圆的月亮,闪着光。
我一小口一小口地吃着香甜的月饼,还不时斜眼看哥哥姐姐吃了多少,争取最后吃完,好拿小半块月饼馋人。爷爷奶奶给孩子们讲着月宫里的嫦娥仙女,讲吴刚砍树,讲玉兔捣药的故事。哥哥姐姐们睁大了眼睛看月亮,寻找着嫦娥、吴刚和桂树。我用嘴扒着碗喝一囗水,满碗的月光就晃动起来,我就喊“你们看,我碗里的月亮会动”,一家人都笑了。
多少年来,每到中秋,我总会想起童年时那份单纯和快乐,想起村东那一眼望不到边的谷田,想起从谷田长出来的那一轮大月亮,想起盛满月光的那一碗清水,回味那一枚月饼香香甜甜的滋味。
写于2023.9.13日
作者简介
张彦君,河北石家庄,网名春风。多年从事文秘工作。喜欢文字,喜欢读书。把生活写入文字,用最纯朴的文字抒发最真挚的感情!
诵读者简介
燕归来
悦读诗苑朗诵艺术团秘书长
首钢退职人员,北京粉红丝带志愿服务队志愿者。热爱生活,喜欢诗歌、朗诵,摄影。愿用心传递爱、传递温暖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