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搬 家
文/方秀华
第一次搬家,我才一岁多。母亲告诉我,那是1957年末,父亲从铁路机关被下放到农村。我们一家三口人,两个箱子,一捆行李,就是全部家当。刚到农村,住在生产队的大队部。没过几个月,农村开展轰轰烈烈的大跃进,大队部活动比较多,我们一家三口住在那里不方便,生产队组织一伙人,为我们盖了两间土坯房。我们才算有了自己的家。农村的房子,前面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菜园子。母亲是个读书人,也是一位勤劳的女人。家里的菜园子,母亲种了各种各样的应季的蔬菜。菜园子中间,栽了一颗李子树。没几年,李子就结满了枝头。每到夏天,菜园子和李子树下,就成了我们姐妹几个的乐园。割韭菜、挖萝卜、摘李子,姐妹几个抢着干。因为父亲是被改造对象,家里面很少有人来串门,就连小孩子,家长也不让他们和我们一起玩。好在父母都是读书人,家里存有一箱子书,所以,菜园子和书,陪着我度过了童年和少年。
1979年,父亲得到平反,落实政策,政府发放了四千多元的补偿金。当时的在市区买一户两室一厅的楼房,只需要四百元。母亲坚持要买一户平房,因为她习惯了吃自己种的菜。花了五百元,在市区内买了一户三大间平房。搬家时,父亲的单位派了一辆解放牌的大卡车,车上装的满满当当。搬家那天,左邻右舍,还有许多平时根本就没有什么来往的人,都主动的来帮助搬东西装车,车子开走了,全村男女老少都来送行,一条街上站满了人。只是,菜园子和李子树连同房子一起卖给了别人。
多年以后,我回到那个度过了20个春夏秋冬的老家。老屋的位置已经盖了新的砖瓦房。我敲开门,一位50岁左右的中年妇女迎出来,她问我找谁,我说就是来看看,我原来住在这里。她上下打量着我问,你是大方老师还是小方老师,因为我离开村学校之后,妹妹也当上了学校的老师,村里人都分别称呼我们姐妹两个为大方老师和小方老师。我告诉她,我是大方老师。她热情地把我让进屋,我不知道进来想看什么,因为我知道,这里已经找不到过去的一丝痕迹,只是地方没变而已。我问她怎么没有看到园子里李子树,她说,你们搬走的第二年,李子树就莫名其妙的枯死了。我已经没有在待下去的理由了,匆匆地道别一声,开始在熟悉而陌生的路上溜达。村子里许多人已经都不认识了。走到村口,遇到了一个老邻居,他客气地说,到我家坐坐吧,我回了声,谢谢。那一刻,我突然认识到,对这个从小长大的村庄来说,我已经是客了。
结婚第七天,因为方便上班,从婆婆家搬了出来。搬家时,车上装了衣柜、沙发、写字台,还有四套被褥,那是当时结婚必备的三大件和四套行李。婆婆去世的前一天还对我说,搬家的时候,怎么就忘记带上锅碗瓢盆了那,这样的话,婆婆已经说了许多次。刚刚搬出来的时候,夫妻两个人住在朋友的一间平房里。房子门窗四处透风。十冬腊月,怀着六个月身孕的我和丈夫一起糊窗户缝,钉门帘子。装修一番,总算是有了遮风挡雨的地方。
两年以后,单位分了福利房,就是那种一排挨着一排,前后距离不太宽,单位集中盖的公房。总算是真正有个安定家了。搬家的时候,单位派了一台东风车,车上还是那几样东西,只是添加了一些锅碗瓢盆。这个小小的平房,是我们住的时间最长,酸甜苦辣最多的一个家。孩子的出生成长,我们每天的生活、学习和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这里度过的。房子虽然小,但是,装满了一家三口的所有记忆......
儿子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我们家也买了新的楼房。搬家那天,婆家人、娘家人、亲戚朋友来了许多。二十几台车挤在楼下。当然,,这些车都是朋友的代步车,因为新房子配了新家具,新厨具,彻底的、毫不犹豫的大方了一次,喜新厌旧了一次,把过去的那些老物件都连同老房子一起,都送给了新的房主。新家被丈夫和朋友们装修的非常漂亮,这是我心目中梦想的家。可是,虽然新家宽敞明亮,总是觉得空落落的,少了许多家的氛围和感觉。因为孩子去北京读大学,突然间,家里面只剩下我们夫妻两人。原来,房子大了,孩子也大了......
退休以后,在海南买了房子。每年十月份去海南,5月份回鹤岗,过起了候鸟式的生活。第一次去海南建新家的时候,带上自己最喜欢的几件衣服和一些书,其他的用品都在海南就地取材。海南的是中国唯一的热带省,一年四季,鲜花盛开。阳光、沙滩、大海、椰风海韵,可是,走在大街小巷,没有一个熟人。这里的一切,既是美好的,又是陌生的……
每年春天,从海南回到鹤岗,家乡的亲朋好友,接二连三的接风洗尘,让我感觉到了家的温馨,同时也感觉到,自己越来越像是从他乡回家省亲的人。不知道为什么,条件越来越好,房子越住越大,家也搬来搬去,却莫名其妙的有一种找不到家的感觉了,不知道自己到究竟属于哪里。在海口的一次朋友聚餐时,尊敬的王兄说了一句话:“心安的地方才是家。”很佩服王兄的知识渊博。“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是对家最好的解释。
我开始寻找自己,丰富自己,沉淀自己,让自己的心渐渐地宁静下来。慢慢的体会到,家不仅是住所,也不仅是身边有那些人,那些风景,家是充满爱的地方,是让心灵宁静的地方,是身心栖息的港湾。一个让人时刻挂念,总是迫不及待想回去并愿意为之付出的,才是家。尽管,我已经成了永远的外乡人!
作者简介:
方秀华,女,笔名方圆,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新华社签约摄影师。现为《中外华语作家》签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