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蓖麻
文/王金桩
我上小学三年级时,已上劳动课。我记得教我班劳动课的老师是一位五十多岁的男教师。他老是语重心长地说:同学们,我们要牢记毛主席的教导,要积极去到三大革命中锻炼成长……我们既要学工又要学农,要理论联系实际,要从实践中学习理论,理论必须为实践服务……当时,听得我云里雾里的。什么实践,什么理论,什么相结合……听得我迷迷胡胡的。接下来,这位男老师给我们讲种子的发芽。种子为什么能发芽?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种子发芽的意义。这才切入主题,这些内容才可以提起我学习的兴趣来:种子种到湿润的土里,在阳光的照耀下可以萌发!为什么呢?
课后,男老师给我们布置作业:选择一种植物的种子,根据种子发芽的条件,把它种在土里,观察它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回到家,我便翻箱倒柜找种子。玉米、小麦种子妈妈舍不得让我做试验。最后,爷爷抓了一把蓖麻给我,并说:学校老师不给娃好好教知识,倒让娃娃种庄稼,尽是羞他先人哩!……看着爷爷瘪着嘴,吹胡瞪眼骂人的样子真好笑。我才不考虑爷爷的感受呢,把爷爷给的蓖麻种子用废报纸包好后放在书包里,我便躺在炕上做起种子发芽的美梦来……
当时,学校注重学生的劳动实践。每个班级在校园的角角落落都开辟了实验田园。我们班实验田园被划分在校门内东侧,紧挨校门一教师宿舍的东山墙的东边便是我们班的田园。同学们利用每周三、六下午的劳动课活动时间,把这二分园地整理得有模有样。同学们用铁铣翻地,捡去杂草杂物,用铁耙把地耙平整,在田地的四边用斜插入土的青砖圈围一周,形成一个有边界的田地块。同学们再找来木杆或竹条绕边界做成篱笆墙,安一栅栏门。这便是我们班同学的劳动实验田园。
记得那是那年四月中旬一天的事。
雨过天晴,轻风拂面,空气中弥漫着一股一股潮湿的味道。那位教我们劳动课的老年老师带领我们来到实验田园,作种子发芽的实践课。他让同学们围着园地边站成一圈,他则站在园地中心,手舞足蹈、口惹悬河地又来了一场没完没了的讲课:同学们!在三大革命运动中,实践必须与理论相结合。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来证明理论的正确与否。今天,我们就来一次种子发芽的实践课……同学们等得不耐烦了,大家早已听够了老教师的,句句不离三大革命实践…所谓的理论联系实际,东方夜"谈"、巫山云雨、雾里看花式的说教!大家各自手里攥着昨晚在家准备的种子、锄头、水壶,跃跃欲试地等着下种呢!还没等教师布置好作业的甲乙丙丁卯来,男女同学三人一组,五人一伙地便开始种种子了。
同学们推开篱笆的栅栏门,蜂涌般进入园地,有的用锄头挖坑,有的拿出各自的植物种子下种,有的用水壶给坑内浇水……大家七手八脚干得热火朝天,把那位老教条般的老教师冷落在一边。老教师又是喊又是叫的,他的说教声音被同学们劳动时吵闹的声音淹没了……
我拿出爷爷给的蓖麻种,寻找到同学们挖的坑后便三五颗一个坑,三二颗一个坑地种下去,等后面浇水的同学给每个坑灌入水后,我再用湿土填平每个坑。这当儿,我看见别的同学,有的种下葵花籽,有的种下玉米,有的种下花生米,还有的种下南瓜种子……
大家都在积极地种下各自手里的种子,等待着,期盼着种子发芽,芽儿长长,长大……
大地沐着和熙的阳光 ,种子在温润的泥土里,神奇地萌发了!十数天的盼望,终于等到种子发芽后破土而出的时刻!不同植物的种子萌发有先有后,有的种子发芽四五天后便可以从土里钻出小芽来,露出细嫩的白芽,遇到阳光后种芽马上变青变绿,继而生长出绿叶来。芽头有一股无形的、神奇的力量,向着蓝天冲刺,长出叶子、枝杆、枝蔓来。阳光下,各种植物赶集似的,形态各异,有的胖,有的瘦;有的高,有的矮,它们在微风中摇摆着各自个性特征实足的绿叶,唱着歌,跳着舞长高了,开花了,结果了。大自然真奇妙,种子神奇的发芽,超乎人们的想象,真是不可思意啊!
很快到了夏季,我们实验田园里的植物们开始疯长!我种的蓖麻长成了大"树",但见深绿的五角形的叶子硕大的像一张张撑开的伞,叶柄很长,斜插在一根一根的曲折的杆上,一个一个叶柄支撑着一张一张的叶,仅管拔除了多余的蓖麻,让一棵苗一枝独秀,这棵苗还是嫌空间不够,枝繁叶茂,树冠大的让别的植物讨厌!这不,低矮的花生苗葳蕤得可以,但还是被蓖麻胖大的身影遮蔽了它一半的光线,花生的夹瓣椭圆形叶子拚命往上生长,试图摆脱蓖麻对它的不怀好意,但还是不过如此之高!旁边的玉米,向日葵杆子直而高,显出亭亭玉立的样子,似乎用它们美好的体形来压制我的蓖麻似的。南瓜则不与蓖麻争高下,它弯曲着身子,芽头探头探脑地顺着地面匍匐前进,把它的根须扎入泥土里,让根须四处吸吮着大地的养料。神奇吧!园田内的植物们如社会上的人一样,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地生长着,竞争着。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开花了,结果了,又以不同的方式没落了,死去了!伴随深秋季节到来,玉米的棒棒被同学们掰走了。向日葵被砍头,同学们分吃了洗脸盆子大的葵花盘的籽儿,日渐荒凉的田地里留下一个弯曲的高高枯杆。花生被带蔓拔起,白花花的花生被同学们分食。南瓜蔓已被霜洒后落架了,宽大的绿叶变成枯萎焦黄状,蔓上结出的一个一个大小不等的南瓜被同学瓜分了。我种的蓖麻最后捋了半书包蓖麻子。真应验了那句诗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至今回想起种蓖麻的这件事来,依然让我兴奋不已:种子有神奇的力,种子可以发芽,开花,结果。大地是多么的神圣啊!种什么,得什么。人们只要有一颗希望的种子,一定有希望的未来,一定有美好的向往!
孩子们应该拥抱大自然,从家里走出去,从课本走出去,参与认识大自然的各种实践活动。不要变成四肢不勤,五谷不辨的书呆子,学习的机器,应试的考试机!
近来,教育体制改革,给师生减负,转变教学思路,学生不能继续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老师不应该老是充当应试教育的教导员。这一导向,如一股清流,让人们心里倍感爽快,让关心、关注教育的人们看到中国教育溯本清源、知行合一的曙光!学生要多多参与社会实践话动,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充实、提高自身的基本技能。学校应该向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的方向发展。
2022年6月17日夜子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