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贵州作家刘应举老师的佳作《晨间寄语185》「飘舞的剑」(4251辑)

晨间寄语
一段跨省卖菜的视频,看得人不得不再去体会这世间的酸甜苦辣。从湖南省怀化市到贵州省铜仁市每天有10对绿皮火车对开,最早一趟6:46分开始,到晚间新闻联播左右结束,去卖菜的菜农抓得紧的,来回可以跑3趟。由于年轻人都外出打工,这些种菜人卖菜人都是超过55岁的老年人,年纪最大的,有83岁。在当地,其土地适宜蔬菜生长,但卖菜的比买菜的人多,种出来的菜卖不了几个钱,且需求过剩,菜卖不完。而贵州铜仁这边的地理条件与怀化形成反差,本地的种植供不应求,给两地提供了互补空间。
怀化菜农到铜仁卖菜,以每担60斤起计,从家里挑到火车站,单程车费10多元,车时30分钟,再从火车站挑到菜市场,完全人工,按3个小时卖完,再除去饭钱,一担菜的销售成绩,不过三、五十元钱。如果再加上两边火车站以外的运费,那其成本就更高了。所以菜农们大筐小挑,熙熙攘攘进站出站,无不满头大汗,再加上酷暑寒冬,远远不是一句“面朝黄土背朝天”就能形容得了的。然而,一年一年,一天又一天,这些老年人一年四季都穿梭在湖南、贵州两省临近的地方,可知“盘中餐”的“粒粒皆辛苦”啊!这,难到不能代表现实底层农民的基本生活和现状吗?但是,他们的间隙,就是在绿皮火车上的那30分钟,依然有说有笑,感觉政府为之提供的交通便利,列车上允许他们的箩箩筐管,还焐得热揣在荷包里的那几十元钱……。发视频的人称道:他们那肩上的三尺扁担,挑过了春夏秋冬365,一头承载的是生计,一头担的是希望,虽不能大富大贵,但是播种了总有收获,有,总比没有好!

微信上,天天都能看到“知足常乐”的字眼,感觉最能读懂这句话的,莫过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苦民众,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以口有食,衣着体,为养育儿孙不辞辛劳为荣。只求温饱不是什么大目标,但是我们国家至今还有6000万人徘徊在温饱线上啊!全球中产以上的富人只占到百分之几呀!你说谁愿意努力了而不想富……?只是实际的情况难于列举罢了……。
中国名人、晚清重臣李鸿章是位有真才实学的人,世人公让。在南京的李鸿章祠堂里有幅对联。
上联:享清福不在为官,只要囊有钱,仓有米,腹有诗书,便是山中宰相;
下联:祈寿年无须服药,但愿身无病,心无忧,门无债主,可为地上神仙。
横批: 天天快乐。
此联寓意深刻,愿与诸君共赏!
新的一天,早安!
2023.9.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