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英雄传(小说连载之一八一)
杨浩然 偶然著
一八一、有牛使牛 没牛使犊
今天晚上,马家峪党支部召开的这次党员会有些特别。主持会议的是马家峪公社革委会主任兼马家峪村革委会主任马祥子。而参加会议的,除了他媳妇宋英子与他年龄相仿外,几乎都是他的长辈。
最奇葩的是,马家峪第一个党员、首任党支部书记瞿小康;第二个党员、原百十一师参谋长徐大;原沂蒙游击总司令、现解放军少将副军长马三;原马家峪乡乡长、蒙东革委会主任徐能;原马家峪乡乡长、蒙东副县长马克斯等,均作为普通党员参加了这次会议。
会议的主要内容有三项。一是传达上级文件,把斗、批、改推向高潮,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二是响应县革委号召,如何支持“小三线”建设问题;三是如何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号召,接纳更多知识青年下乡就业问题。
第一个问题无须讨论,该批斗的批斗,该喊口号的,喊就是了。
第二个问题不办不行,自从小三线建设会战打响以来,根据地人民纷纷参战,一座座工厂正拔地而起。
可问题是,各村的整壮劳力大多被抽走了,又一次出现了大炼钢铁时的状况,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副面影响。
是啊,抓农业生产,光靠识字班的确不行,她们虽热情高涨,但体力不支,重活累活还得靠男劳力顶大台。
当然,有利就有弊。虽然大量整壮劳力的流失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困难,但却给村里带来了滚滚财源,这一点毋容置疑。
如:目前,马家峪参加小三线建设的有九十八人,每人每天挣一块两毛五,除每人留下五毛零花外,剩余的七毛五是上交集体的,一天下来就增加七十三块五毛钱,每年可为集体增加两万六千多元的收入呢,这可不是个小数目。
第三个问题不好推拖。自共和国成立以来,为了解决城市中的就业问题,政府就开始组织动员城市中的年轻人移居到农村创业了。
特别是毛主席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号召后,各地纷纷响应,中共中央为此还特别设立了一个领导小组呢。
文革爆发后,高考停止。于是,矛盾来了,好多中学生既无法进入大学深造,又无力为其安排工作。毛主席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后,为防情况失控,便授意《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文章。
其中,就引用了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这就是为什么六九年许多年轻人因此下乡的原因。
伴随着全国轰轰烈烈地、有组织地将中学生向农村转移运动的兴起,各级革委会积极动员,要求有条件的村子一律向城市中学生敞开怀抱。马家峪作为公社驻地,自然就成了安置学生的重点单位。
前些年,马家峪曾接纳过二十名大学生。一开始,大伙儿并没看好那些白白净净的学生,甚至对他们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嗤之以鼻。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渐渐对白面书生们有了好感。
特别是他们将书本知识嫁接到农、林、牧、副业;帮村里办起了夜校和宣传队后,更是赢得了广大贫下中农的无比信赖,有的当了民办教师,有的当了赤脚医生,有的还当上了村干部呢。支援小三线建设的基建连连长邓文章就是个大学生,他带领全连每年都为村里创造两万多元的收入呢。
可中学生毕竟年龄小,干农活肯定不行。要还是不要呢?大伙儿议论纷纷。
马三没参入讨论,一直静静地听。当听到大家众口一词,均表示不接收或有限接收中学生时,他发话了:“我觉得,可以接纳,而且越多越好。俗话说,有牛使牛,没牛使犊,大牛是小牛长成吗。
你今天喜欢大牛,可大牛总有一天会老的,像我们这帮老家伙,还能拉动犁吗?所以,我建议多养小牛,假如说一头犍子能拉张犁的话,一具牛犊不见得拉不动一张犁。
这就跟人一样,整劳力能挑一百斤,两个半劳力照样也能挑一百斤吗。再者说了,人多力量大,个别强壮的中学生,也许很快会成为中坚力量的。到时,多挑些支援三线建设去。有钱为什么不挣?
国家之所以将那么多三线厂迁至莲花山地区,一方面是为了国防安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反哺根据地人民。
厂多好就业,就业可脱贫。可没人就什么业?没人,咋进一步支援三线建设?连抽几个人支援三线建设都困难了,老幼残疾们能把农业生产搞上去吗?”
一连串的问号提出后,先是沉默,继尔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