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刘源望,湖北省作协会员。出版诗集《月光下返青》。在《诗刊》《草堂》《特别关注》《延河》《诗歌月刊》《芳草》《长江丛刊》《中国文艺家》等数家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诗作30万字以上。诗收录多个选本。《今古传奇》当代文学年度诗人。现居武汉。

笑是带有药理的
笑,应该是人世间
带有药理的一个表情
有大小,有冷热
有深有浅
笑,是瞬间的一个意念
可自娱,可送人
包治疑难杂症
笑,转翘
你笑了,万物就是笑的姿势
眼睛,耳朵,嘴巴
充其量算个助攻
免费仰望吧
不收费的月亮
就是咱们笑的导师
文玩的核桃
叫你配个形象跟自已差不多的
你一定做得到
但你们始终走不进对方的心里
叫你相互鼓励也可以
不发生一点摩擦
包浆是第三者的事情
你们习惯于被人捧在掌上
习惯于晕头转向
或者,越转越清醒
只是不能随便开口子
内心,也没有了发芽的欲望
红了,才有人惦记
你最大的体会是
玩,是相互的
想想风有灵魂
想想一场略耍性子的大暴雨
就有那么多不安分的泥石流
说是风化了的石头
它们究竟是从哪一天开始变心的
已无从考究
它们以为由硬变软是一种进化
好比牙齿变成舌头
想想满树的叶子,纹丝不动多好
每一次风来,总要拐走几片
说去诗和远方
叶子们单纯得颤抖
而风,总是在没有方向的窟窿里
蠢蠢欲动
想想我自己,常常也是被风
吹得晕头转向
风的灵魂是惯性
而惯性,容易掏空我的主张
几个趔趄也是步伐
健步和蠕动,已不分彼此
风,像极了一个巴掌
老屋翻新
并非旧的就都需要翻新,但
一想起乡下的老屋,就会想起虽然
缺衣少食但也快乐的儿时
也容易连起对父母长辈的记忆
多少年了,爱面子的父母,在山坡上
瞧着老屋,风雨飘摇
常常托梦给异乡的儿女
总不能让残垣断壁给新农村抹黑吧
对我们而言,翻新己不再是栖息
确切说,只是为了让灵魂有个地方落脚
但我更明白,即使翻新得面目全非
只要一想起父母期盼游子的眼神
大门,还是站在它原来的位置
不能动的水是死的
只要还能动弹,哪怕一滴
我们都可以称之为河流
也如同,被日月牵动的计时器
滴答,就是水滴的声音
滴到人体里就是血液
最喜欢的,是一路酣畅淋漓
浮在上面的桃花,并不想很快生根
一旦没有了两岸的互动
被四周的栅栏圈住
就是大海,也是死的
俘虏
一个笔画是自由的
放到一个字里就不能随便左右
一个字是自由的
放到了一句话里就成了俘虏
一滴水是自由的
到了大海就只能随波逐流
也如把灰尘做成了砖
把砖砌成了墙
也如土壤里的种子
天空中的鸟
甚至地球甚至宇宙
你喜欢就是喜欢的俘虏
你厌恶就是厌恶的俘虏
你一辈子生活在俘虏的集中营里
昵称,都是作秀的
了不起是宫殿和平房的区别
光线,是最坦白的
影子,成了你最忠实的
看守
山脚下的村湾
一列列山脉
一次次歇脚
一次,就会诞生一个村湾
每一个村湾
像极了一个个爪子
每一个爪子
都要抓住树木土地和露珠
河流,像一根根吸管
渠道,深一脚,浅一脚
每一个拐弯抹角都很巧妙
或者说顺其自然
青龙白虎是一种图腾
在这里,唯有虚实
是一种挖掘
比如,让炊烟变淡后
远走高飞
把山脚,过成
日子
神农顶上的月光
七夕这晚,我正在神农顶上
这是我第一次最接近那个传说
脚下的槐树屋场空了
双岩屋、酒壶坪、太子桥空了
野人洞、青天村、雨冒尖也空了
大脚印失去了秘密
我发现只有换乘中心热气腾腾
有爬的,有飞的,有观望的
仔细听,有摩擦的声音
有碰撞的声音
连蜘蛛们都放弃了结网
他们仿佛都在抄近路,找捷径
他们避开月光的影子
都在等待一场开心的吹拂
别在雷来时高谈阔论
傍晚,有雷声
一惊一乍,万物洗耳倾听
关掉电视,把手机调到振动
不让雷声有所妒忌
雷声,有时一波接着一波,呈递进式
有时,如游丝,姗姗来迟
此时,放下手头上过于上心的事
用余光,感知天空
那片似乎接触不良的无根网灯
时隐时现的样子
也像无数次滚过楼顶的雷一样
无意与人间高谈阔论
彼时,天下已无大事。我尖着耳朵
听雨声不断加重,想着
那些本来还可炫耀几寸的花朵
被逼到了春的悬崖
怪松坡
在九宫山的咽喉处
有一片千年松树
千年风霜。练就了
不同的松语
它们用树干和树枝发声
有的像双胞胎多胞胎
有的像兄弟
有的像夫妻,像情侣
有的像爷驼孙
有的像四代,五代同堂
有的,你想什么它就像什么
枯萎,都是一种骨感
它们从来没有摆拍过
唯站在路边的,是
迎客的姿势
你打卡不打卡,它们
都在坡上
日月画的画是生长的
你画山,山凝固了
你画海,海冻住了
你画的动物植物,转眼连他们
自己都不认识自已了
你画得越多,越开始怀疑
怀疑笔法,怀疑颜色
怀疑你自己挖空心思的无限创意
突然有一天,你看了看太阳
看了看太阳照耀的万物
看了看月亮
看了看月光下的人间
终于,不再轻易
定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