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辛建祥诗三首
精华热点
辛建祥诗三首
《过不去的坎》
那道坎
不是高山深海
我
却
过
不
去
除非换掉我的血液
那是一个余生解不开的结
心疼我的人已远去
带着这个沉重的枷锁
我的人生已近黄昏
为什么
艰辛的养育了一群儿女
就那样
在恓惶中离场
经文上沒有这种注解
天道上也讲不通这种理义
别给我说什么轮回
为什么让我独自伤悲
终其一生
我不知,更不懂
那冷漠的子女
为何伤的总是父母的心
把所犯的错都归于轮回
无休止的恩怨
伤害了父母的心
上天愤怒的雷电
和那无限伤感的黄梅雨
能否告诉我
跌入儿女那深不见底的
温柔陷阱
他们奋斗一生
至死也不愿走出那座围城
百年后
那份遗恨
宛如远古山河破碎时留下的伤痕
既使在芳草萋萋的日后
那道伤痕如火山
还会涌出灼热的岩浆
诉说着幽恨
因为那个坎
我
过
不
去
我不知道我还能活多少天
我已厌倦了在这惶惑中老去的流年
抬头撞上蛛网
难道这网是我撞不破的无奈与心酸
把身后堆积着的沉重的往事
全部倒入茶壶
饮下时光的苦乐酸甜
愚钝的笔
没有灵感
描描画画
始终没有描绘出我期盼的画卷
老腿残躯披不动沉重的甲冑
挡不住炎凉尘世的饥寒
雄心长草
是谁给这老去的英雄这样的宣判
还不至于倚杖而行
但这深山
已长不出你所需要的尊严
神话故事再好
已不吸引玩着快手
看着粗俗滥片的婆娘与痴汉的眼球
冷漠,自私,无知
难道是疫魔乱了人们的心智
我不知
人们心中的菩萨
还有那善良的慧根何时发芽
这鬼魅横行的梦魇
我的后背时常感到发麻
倦缩在蛛网触不到的角落
那小小的空间
怎能开出惊世骇俗的花
戴上严密的口罩
病毒却早已侵入了灵魂
这样那样的奇闻异事
简直是惊天地泣鬼神
这样的日子
我不知
那些淳朴的前朝遗民
能否在这妖孽红尘中浴火重生
山很远很偏也很凉
远的江南的风吹不开这里的桃花
偏的若要寻个好梦
需要远走天涯
高山阴寒
一年一季的等待
才收获一次的庄稼
一切得靠着上天的施舍
所以得非常虔诚的信奉龙王与菩萨
除了祈祷龙王
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祈祷菩萨保佑
家人平吉安康,人财两旺
终于南边的风带来了江南的米香
吃了江南米的娃儿
随南去的雁去寻天河那边的织女
他们太穷了
守着穷困的山
食不裹腹,衣不暖体
靠天吃饭呀
勤劳不一定有丰盈的收获
起初外出是天灾年
熬不过饥荒的人
背着背兜
拿根打狗棍去乞讨
背回来干馍熟面全家可度饥荒
也有青壮的劳力
在青黄不接时去陕西赶麦场
肩上扛着镰刀
如壮士出山
腰里别着脑袋
爬火车,蹭料车
生于死是一场赌博与游戏
钢筋铁骨与义无反顾的勇气
让大多的人会满载而归
百十来元或三四百的丰厚收益
驱使他们赶麦场的冒险之旅
前赴后继
实在穷的没有出路
几亩薄田,一头瘦驴
七大八小吃人的嘴
这山,愁的
在深秋流出更多的泪
终于有人闯荡成功了
回家穿的是去年也没有的洋式新衣
兜里多了些钞票
嘴里说的是时髦话
唱的是流行的曲
于是来年更多的山娃子去了南方
后来
他们也满载而归
盖新房娶娇妻
再后来都走了,山空了
山里的娃儿变心了
在异地安家生息
老爷爷去逝了
老父亲故土难离
守着老屋随老屋死去
秋凉了
一片落叶打不破这远山的寂静
几个留守的孩子是最稀有的宝贝
待到春暖花开
他们也会随着父母远去
这儿徒留孤寂
那南来的燕子
还会在蛛网尘封的屋檐下
度过她们迁徙的旅行
多年以后
谁也不知哪家的烟火
可供燕子们留恋和追忆
作者简介
辛建祥,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牡丹镇人,1971年12月生人,曾为生活多处打拼,如今在家经商 之余,不忘写作和书法,系《甘肃诗词》协会会员,《东方散文》签约作者。多年以来,在《老 家新秦源》《老家红河与四邻》公众博客、《西垂文苑》《舞文弄墨时光》微信平台,《珠海传 媒》《社会扶贫》《东方散文》杂志等处发表过诗词散文作品,2021年荣获西安曲江极地公园第 三次全球华语散文优秀奖。曾应邀赴深圳、香港澳门参加过大中华文学研讨活动等。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