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喝胡辣汤去(四)
社会主义集体化旗帜
----南街村
作者:潘朝铎

从七十年代依稀开始记事时候就知道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农村有人民公社,大队,生产队。农民给集体种地,按照出勤记工分,打下粮食按照每人工分和人头分配粮食、棉花、食用油。个人不允许养殖家禽家畜,那叫搞资本主义,不但要被批斗,还要割资本主义的尾巴。种地的农民都吃不饱、穿不暖,打下的粮食还要首先交公粮支援国家......
全国各行业都学习三面红旗,那就是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都要学雷锋。不是批林彪批孔老二,就是搞阶级斗争.....
八十年代初期,邓小平复出,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分田到户,农民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种桐树,养母猪,几年变成万元户。没几年光景,百姓都吃饱、穿暖了,家家都盖起了新瓦房,新平房、二层小楼房。
大学生上学不看分数、成绩,不是靠考试,那叫推荐,改革开放后恢复了高考制度,看成绩谁考得好谁上大学......
在中国大地上还有那一抹另类,这就是华西村、南街村,依然坚持集体化道路......
南街村成了中国大地上旧体制的典型代表。
南街村通过媒体的宣传,在省内甚至国内都家喻户晓。我也早就想去亲自看看......
驾车从淮阳太昊陵到南街村外,首先看到的是横在路上边,如牌坊一般村门横梁,上书南街村欢迎您。开车进村门继续向前不远就看到一个广场,广场中央一尊汉白玉毛泽东雕像耸立云端,雕像后一个大型彩虹门,上书:毛主席思想永放光芒。记得小时候这句话是:毛泽东思想永放光芒,到这里看到了是已经被高度个人崇拜和已经高度神话了的毛泽东.......
网络搜索显示,南街村是中国集体主义经济的代名词,著名的红色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1984年,村办企业的总产值只有70万元,到1995年已经达到12亿,实现了飞跃发展,南街村集团是南街村创建的集体经济实体,下属28个企业,产业涉及食品、饮料、酒类、印刷 、包装、医药、工艺品雕刻、旅游等各个现代化产业。先后有3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和200多位将军到南街村视察指导工作,其中有朱镕基、李长春、张爱萍、刘云山等党政军领导同志;中央电视台、《朝日新闻》、美国之音等众多国内外新闻媒体对南街村作了大量报道;美、英、法、德、日等20多个国家的数十家新闻单位也都到南街村作过实地采访。
南街村总面积1.78平方公里(相当于2670亩),总人口3400。村里规划有文化园区、工业园区、高新农业园区、村民住宅游览区、文化教育游览区、广场文化展示区、珍奇植物园区和革命传统教育区八大观光内容的大型红色旅游景区,新建的革命传统教育景区,浓缩了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事件,足不出园便可领略中国革命波澜壮观的宏伟画卷,被省旅游局确定为河南省南部红色旅游村。
1991年南街村成为河南省第一个"亿元村"。
1984年,人民公社制度土崩瓦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挥巨大效力,南街村在支部书记王宏斌的带领下,坚持走集体化道路,还将学习"毛选"、念毛主席语录、召开"批斗会"等原本已消失的举动搬回到生产生活中。
1990年至1992年是中国迷茫的三年,打什么旗,走什么路,成为当时最大的政治议题。在这一背景下,对外闯市场卖产品,对内"狠抓政治教育","大力学习毛泽东思想"的南街村成为了官方扶持的典型,当地媒体开始大力宣传。先后有3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200多位将军到南街村视察,大量贷款开始向南街村倾斜。
以毛泽东思想为旗号,并获得巨额贷款的南街村迅速融入了改革开放的浪潮。这时南街村集团已下辖有26个企业,其中5个是中外合资企业。
1991年,南街村摘取了河南省首个"亿元村"称号,在村里树立起汉白玉的毛主席雕像,建起了朝阳门,仿天安门广场的"金水桥"及"八角楼"。毛主席雕像有民兵24小时守卫。每天清晨,村民们就在《东方红》的乐曲中齐齐走进工厂;又在下午的《大海航行靠舵手》乐声中走出工厂。
在南街村,村民完全依附于集体经济,如果不在集体内劳动,就丧失一切收入和福利待遇。为了体现建设"共产主义小社区"的优越性,南街村修起了城墙,将自己与其他村庄隔开。在南街村,王宏斌是领导的核心。除了任南街村党委书记、南街村集团董事长外,王宏斌于1992年开始担任临颍县委副书记,这三个职务一直就任至今。
1990年初,南街村集团雇佣的员工已逾万人,方便面厂、啤酒厂、调味品厂、印刷厂。然而,除了少数几个企业效益还行,其他企业绩效平平甚至亏损。从1991年开始,南街村的贷款额连续多年数倍于其利税,但即使多年未见效益,银行也愿意向南街村放款。
在连生产投资都主要靠银行贷款的情况下,南街村仍然大量进行非生产性投资。1993年办南街学校投资5000万元,1995年办幼儿园投资1500万元。1998年之后,南街村经济发展开始连续下滑。2004年,多条生产线停工,甚至发不出员工工资。随着宏观经济调整紧缩银根,迅速扩张的南

潘朝铎、笔名:小草。祖居中国洛阳孟津北邙脚下。法律工作者,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洛阳市司仪协会会员,孟津易学研究会会员,中国乡村作家。中华新文学联盟暨《青年文学家》杂志社理事,澳门《快小说报》编委,河南《东方今报》命名的“孝道使者”。曾就职于孟津县委政法委、孟津法院、洛阳电视台新闻部、洛阳市委政研室《领导参阅》编辑部,河南城乡经济报。作品散见于中国青年报、法制日报、经济日报、人民法院报,青年文学家、文学百花苑、小说快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大河报,河南法制报,河南农村报,老人春秋、中国散文网、学习强国等媒体。出版有诗歌散文集《北邙飞歌》,著有散文集《北邙浅吟》,中篇小说《隔离的日子》、长篇励志小说《龙山汉子》。
通讯地址: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民族路49号
电话微信号:187379262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