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师二三事
——写在教师节来临之际
文/杨鸿丽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来临了,在这个尊师重教的日子里,我想起了我的老师,想起了奋战在教育战线上的许许多多的默默无闻的老师。也许是年龄越来越大的缘故,经常想起以前的事情,小时候关于老师的记忆特别清晰地印在脑海里,终身难忘。
记得上学的第一天,爷爷奶奶给我准备了新书包,告诉我,到校一定要听老师的话。上学第一天,老师让我们把手放在背后,挺起胸膛,我把手放在桌子上,老师走过去说了一次,过了一会,又把手放桌子上了,老师走过去没说话,让我把手伸出来,一教鞭抽在手上,痛的我大哭起来。开学第一天,我们班七个学生,就有六个同学挨了一教鞭。当我回家哭着把挨打的事告诉爷爷时,爷爷开心的笑了笑,说,孩子有福气啊,遇上了好老师。
爷爷接着告诉我,世界上只有老师是最无私的,大多职业都是师傅怕徒弟超过自己,只有老师希望自己的学生超过自己,学生越有出息,老师越开心。老师打你都是为了你好。
在以后的许多年里,我只要坐在课桌上,就会不由自主地挺起了身子。认真听老师讲课。感谢我的第一位老师,在我上学第一天就纠正了我不正确的行为。
在那个偏僻的,人口不足500人的小山村里,人们是非常注重读书的,村里出了好多读书人,比如在上世纪战乱的30年代,爷爷就把我爸爸和叔叔送到学堂读书,后来我爸爸考入平定师范,我叔叔考入太原警校。尊师重教一直是我们那里的一种风气。老百姓对老师的那种尊敬和崇拜是与生俱来的。
每年过了春节,开学的时候,学生家里的长辈会到学校请老师在哪天中午去家里吃饭,定下日期,我们那叫做“安老师”,是对老师上一年工作的肯定和感谢,老师也不会推迟,爽快答应,其实那时候家里都穷,也没有什么好吃的,自己生点豆芽,熬一锅菜,再蒸几个馒头,馒头不多,只给老师和长辈吃。家境富裕点的人家,会给老师温壶酒。饭后家长会再三叮咛老师,要对孩子严加管教,拱手告别,其乐融融。学校一共也就三十名左右的学生,安老师的饭老师能吃到农历二月中旬。每个学生家长都要安老师,这个风俗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老师再也不敢去学生家里吃饭了,可我特别怀念那个时候,老师吃了饭对学生的态度不会有一点改变,犯了错该打手板还打,有时候打的更厉害。家长会因为老师对自己孩子的严厉管教而更加感谢老师。
过端午的时候,家家户户包粽子,我们家乡人包的粽子很大,不像现在城市里卖的粽子两口能吃掉一个,包的像麦穗一样的粽子看起来就赏心悦目,里面是自己枣树上结的大枣,黄米也是自己种的,苇叶是去村子东头的苇地采的,当香香甜甜的粽子出锅以后,放上一晚上,第二天上学的时候,家长会让我们给老师带上5个。老师会把学生带的粽子放到一个桶里面,学校前面有个水井,然后再把桶放到井里面,老师早上晚上会拿出来吃,记得有一年,老师告诉我们,以后不要拿5个了,吃不了,拿3个就可以了。从那以后,我们把带给老师粽子从5个改成了3个。
过腊八的时候,每家每户都做腊八粥,地里收获的各种豆子,经过精心挑选,熬制,熬成粥以后,盛到碗里,每个学生会给老师带一碗。老师把碗里的粥冻起来,放在瓮里,想吃的时候就热一碗。那时候,我们给老师带粽子,带腊八粥,感觉是特别自然的事情,老师也觉的自然,在我们那个小村子里,每一个人都特别尊敬老师,认为老师是传授知识的人,没有老师,是不敢想象的。
现在,老师的待遇有所提高,可老师的工作量也与日俱增,当别人都休息的时候,老师还在辛勤地工作,有时候还不被一些人理解,我经常想回到过去,回到那个老师拿的教鞭教育我们的时代。回到那个老师被所有人尊敬的时代。


作者简介:杨鸿丽,网名魂。山西省阳泉市人,退休职工,爱阅读,爱写作,作品散发于多个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