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心为民的山村公仆
—— 记忆中的崔献珠同志
文/山里人
已故崔献珠同志是我的同乡,大我一岁。是一位吃苦耐劳热心于干事业的共产党员,我很敬佩他,所以一见面尊称他老崔。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老崔从原籍麻田人民公社后柴城生产大队迁来麻渠沟小山村是为了给其五叔养老送终。
他的五叔叫崔雪孩,乳名小孩。是一位退伍军人,终身未娶。他也是一位老共产党员,性格刚烈,多年担任村里的护秋员。由于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刚直不阿,当时社员们给他送了个雅号“楞小孩",村里那些不守规矩、好小偷小摸的人都非常惧怕他。
老崔献珠同志与其五叔的性格非常相似,做事有勇有谋讲认真,注重干实事好亊。他从柴城迁来后不久便被推荐担任了村里的主干。他除了领导正常的生产劳动外,还着力改善群众的岀行条件和生活条件,做了四件深得民心的好事,倍受社员们的啧啧啧称赞。
他上任不久,首先领导社员整修加固了通往西安村的必经之路——箥箕岩口的崎岖栈道。通过里切外垒,拓宽路面一米多,使以前只能单人步行的危险窄道改造成了来往能推自行车和独轮车的方便道。
其二:设法为队里购买了一台农用拖拉机,修通了讲沟配套的2米宽道路,基本上解决了祖祖辈辈人们靠肩挑背扛运送肥料和庄稼的传统模式,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社员们的劳动強度。
其三:为圆社员挪村梦,费心费力。麻渠沟旧村位置偏僻,加之村前有道漳河。进入雨季拆桥路断,不仅下田劳动受阻,而且影响年轻人说媳妇成家立业。人们早有易地移村之愿望。老崔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通过与班子成员研究决定移村。首选地是西安村西的“西石溜”,并提岀优惠兑换条件。西安村领导也很同情麻渠人的苦楚。但是西安村人多地少住宅相当紧张,早已计划在西石溜这块地方修建新房。只因地盘内花椒核桃柿子果木树太多一时难以落实。鉴于此种情况,几经管委扩大会议讨论,最终婉言拒绝了麻渠村的请求。协商失败后,老崔并没灰心泄气,他凭借一股执着的毅力,另辟途径,终于搞定了现在居住地——东坡根这块地方。他亲自规划,群策群力,互帮互助,通过三年多的艰苦奋斗,终于分期分批地完成了搬迁,圆了大伙“易村梦"。
其四:为了多打粮,改善群众生活水平,老崔千方百计联系时任县水局局长的李贵富同志,共谋修滩造地种水稻之工程。水利局员工与麻渠村广大社员同心协力,苦战一冬一春,终于把一片乱石磙磙的干河滩,修成了三十多亩能种水稻的米粮田。
〔注〕:此地原名桃树滩。1963年特卡洪灾后这里成了只见石头不见土的“夾心滩”。
2023年9月上旬写於涉城镇


作者简介:路福红,笔名山里人,山西左权西安村,农民,初中文化,终身务农。晚年爱上码字写文,借以抒情交友,传承中华文化正能量。
责任编辑:雪莲
排版制作:流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