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 扇
文/潘培宽

搬家那天,一把多日不见的蒲扇找出来。儿子说:“老爸,扔掉吧,留着没什么用了。”我嘴上“嗯”一声,还是悄悄地找一个红色塑料袋包起,放小车后备箱带走了。
这把蒲扇,扇面微黄;扇柄油光锃亮。母亲用了两三年。她从镇上花一元五角钱买回来,一进门,就找出针线、布条,顺着竹篾丝扎的边镶了一圈。好看、便宜又耐用,我还用圆珠笔写上名字。
母亲与蒲扇形影相随、寸步不离。做饭时,它成了碗盖。生火时,它成了“鼓风机。”闲聊拉呱时是手中的把玩,更搞笑的是从邻居家捧来一蒲扇菱角,说让兄弟几个尝尝鲜。
那时的夏天,仿佛比现在更燥热。大人们白天干活,晚上都乘凉到十点、十一点才愿意回屋睡觉。我和弟弟躺在凉床上,一边数星星,一边听母亲讲故事。讲的什么呢?无非是牛郎织女,嫦娥奔月,孙悟空闹天宫的故事。母亲年轻,记忆力好。她娓娓道来,我们听得津津有味。母亲坐在竹椅上,手里的蒲扇轻轻摇动,赶走了蚊虫,送来了清凉。我们也在故事中进入了梦乡。
电视剧《济公传》播放那会儿,全村只有村东头潘老师家有一台黑白电视机。济公活佛幽默、诙谐、爱打抱不平。我和小伙伴都喜欢看。回家的路上,有人摇着蒲扇,学着济公的样子,唱“鞋儿破、帽儿破、一把扇儿破。”也有唱,“扇子扇凉风,扇夏不扇冬。欲要问我借,待到八月中。”乡村的夜晚,月亮高高地挂在天空,四周虫鸣蛙呱,几只萤火虫飞过来,大家争相用蒲扇去扑。嘻嘻哈哈,好不快活。
没有电扇,空调的年代,尽管酷暑难耐。我们兄弟都没有中过暑,也没长过痱子、疖子。我知道这都归功于母亲的蒲扇。它象有了魔法,轻轻一摇,摇来了妙趣横生的童年,摇来了恬淡悠然的生活,也摇走了年华如水的光阴。
作者简介
潘培宽 南陵县弋江镇人。出租车司机。业余喜读书看报,写家乡情怀。作品多见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