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 市 夜 话
•秋 语•
住了多年楼房,依然没有习惯邻里之间形同陌路的感觉!有时在电梯里碰面,努力堆满笑容,却看到对方无动于衷的表情,便将呼之欲出的问候硬生生地咽了下去。脸上僵硬的尴尬,在这方窄小的空间里无处躲藏。
在火柴盒样的楼房里住久了,人的心眼儿变得越来越小,心气儿也变得越来越浮躁!孩子的蹦跳叫喊、装修的机具噪音、厕所厨房的漏水、窗户阳台的漏雨,诸如此类,都会引来不同方式的交涉,或找上门去提醒吵闹,或在微信群里不停@,甚或高举拖把在屋顶狠狠敲击,搞的邻里阋于墙,相见如仇敌,关系一团糟。

日子就在防盗门紧闭的空间里平静如水鸡飞狗跳地流逝着,手机与电视成为须臾不离的伴侣,这些发光发热却没有温度的电子产品 让生活半真半假虚实莫辨,坑害了双眼,搞垮了身体,阻断了人与人之间真实的交流!
有些事情的寻根溯源就像新冠病毒一样,一开始轰轰烈烈,到头来不了了之。我不想费这个脑筋,我对我的记忆力没有一点儿信心,就像对“风起于青萍之末,止于草莽之间”的耿耿于怀。我只记得从今年暮春或入夏前,每到晚上,楼下的一间车库门前便亮起一盏灯,年轻的母亲们带着孩子,在明亮的灯光里嬉戏追逐笑声不断。车库的男女主人在车库门口摆一张小桌,沏一壶茶,边品茗交谈,边慈爱地看着周围的一切。

不得不承认,我是个耐不住寂寞的人!某一天晚上,我假装溜达,以别人认为不经意的方式来到了车库前。男主人看到我,热情地向我打着招呼,从车库里拿出来一个小藤椅,满面春风地请我坐下,又是倒茶,又是递烟,搞得我心里暖意融融。我们俩边吞云吐雾,边互相介绍攀谈。男主人姓孙,我们一个单元,他住我楼上,看上去四十多岁的样子。这一个初识的夜晚,我们就像老朋友一样一见如故相谈甚欢,从市井百态、投资置业,到天文地理、国内外局势,一直聊到楼上的灯光大部分熄灭,才各自散去。
第二天晚上,我又携妻走向老孙夫妇的灯光里,我们互相熟络着,家长里短地唠着闲磕儿。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的队伍也越来越壮大,老段夫妇、小刘一家、小菊一家、小薛一家、闫大哥、马老师等等不一而足,都成为车库夜话的常客。今天他拿来一罐茶叶,明天你搬来一个西瓜,后天又不知是谁,从农村老家捎来新鲜的蔬菜花生毛豆。闲聊的小桌子也从一个增加到了四个。我们相互分享着彼此的一片心意,分享着张家长李家短的琐碎家事,分享着快乐与悲伤,替古人担忧,看三国掉泪。

习惯是一种不容易戒掉的天性!如今,每到晚上,我们就聚集在老孙夫妇的车库门前,男人一堆,女人一伙,各自聊着感兴趣的话题,有的眉飞色舞,有的洗耳恭听;有的小声争执,有的开怀大笑,众生百态在俯仰谈笑之间,多了一份烟火的味道,多了一份心灵的相通,多了一份世间的温暖。
无论晚上的饭局回来的多晚,即便熏熏欲醉,我都要踱到老孙夫妇的车库前,打一声招呼,讨一杯热茶,吹几句牛皮,才会心满意足摇摇晃晃地走入黑夜、走进梦乡。
——原创作者:付小秋
作于:2023年9月5日

作 者 简 介
付小秋,笔名秋语,河北省任丘市人,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沧州市作协会员。不爱做梦,珍惜当下,热爱生命。喜欢用现代诗歌形式感悟生活点滴、记录心路历程、丰盈不老心扉。
作品见于《今日头条》《都市头条》《中国诗歌网》《中国诗歌在线》《北平文学》《西部文艺网》《诗选刊》《诗中国》《中国爱情诗刊》《世界情诗天地》《中国草根》《中国先锋作家诗人专刊》《诗香南方》《三江文学》等多家纸刊和网络平台。
2020年由旅游教育出版社出版诗集《时光秋语》,2022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诗集《流韵秋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