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跑在赛道前列的人
(一)
文/师存保

改革开放初期,从工人中直接任命厂长,还是个新鲜事。史立新在改革浪潮推动下走马上任,一干就是15年。在任期间,他没有辜负工人和组织的重托,与时俱进, 勇创市场,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连年上升,企业多次被省、地、县授予“明星企业”、“财政突出贡献企业”、“平陆县十大骨干企业”等。他本人于1992年8月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山西省劳动模范”。
人们都说,他一直是跑在赛道前列的人。
闯市场找米下锅
不少客户觉得,机械出了毛病,如果不找人家史立新,就觉得有种对不起的感觉。
—— 题记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轨,平陆二轻系统首屈一指的龙头老大——平陆县活塞环厂,被改革的浪潮冲击得乱了阵脚。
之前由上级下达生产任务的计划指标没了,企业生产任务没了,就连刚刚发展起来且初具规模的主导产品工矿活塞环,上级也不安排生产任务了。企业一时陷入工厂没活干,工人就没饭吃的窘境。
时任厂长潘洪序急中生智,首先开刀断了机修车间的资金后路。他给史立新下命令说,机修车间这一摊子交给你了,厂里停发工资。你想法给工人找活干,工资你给发,想法把人全部留下来,养起来,这是活塞环厂的发展资本,一个人都不能走。
从哪里找活干?40几个工人怎么养?这对翻砂工出身,整天摆弄机床的史立新来说,无异是个天大的难题。这个机修车间,在厂里本来就没有多少机械维修的活,眼下订单少了,计划没了,机修车间到了“等米下锅”的尴尬地步。看来,要让职工有活干、有饭吃,只能“下海”找市场,到社会上找出路。
史立新查看了近些年机修车间加工、维修的历史记录,看看为哪些地方干过活,为哪个厂家配过件,想摸清近年来是哪些用户养活了这个车间。他按照单子,外出走访,一家一家摸底,一户一户询问,融洽感情,加强联系,那些业务关系也承诺,有维修活一定找活塞环厂机修车间。尽管如此,他仍不放心,坚持上门服务,跟班维护,正是这样的贴心服务,感动了用户,建立了信任。他带着车间技术人员深入航运公司,到渡口,上码头;进驻县里工矿企业,入现场,守车间;既使那些零零散散的加工小作坊,他们都积极对设备问诊把脉,提供服务。通过建档立卡,摸清了机械设备的底子,也掌握了维修服务的客户。这一招很灵,不少客户觉得,机械出了毛病,如果不找史立新维修,就觉得对不起人家。通过艰苦用心的努力,终于拿到了预期的订单,机修车间又运转起来。
要真正养活起机修车间40多名工人,保证有活干,光靠送上门来的机械维修,明显不能持久,又会走到“等米下锅”的老路。只有融入市场,寻找固定的加工配件,拿到稳定的订单,才能保证车间的正常运转。为此,史立新在思考,客户需要什么,市场缺少什么,我们能做什么?他邀请老职工拉家常,问计策。有时还打一瓶散酒,弄一盘花生豆,放一碟老咸菜,和工人们圪蹴在一起,拉拉家常话,说说厂里事。说到厂里曾经组装过12马力小拖拉机,他灵机一动,觉得这可能是个大市场。他二话不说,立马带几个技术工人直奔运城拖拉机厂。

运城拖拉机厂是当时运城地区的骨干企业,那可是个大厂子。一进厂,才觉得两眼一抹黑。他和他的几个伙伴佯装订购拖拉机的,在销售科长引领下,参观了一条条生产线,想看看什么配件他们能干得了。他找到外协部主任,请求给一些配件的活,准确地说,是求人家施舍。当然,外协部是当不了家的。于是他通过外协主任找了管生产的副厂长赵晋升。赵厂长见史立新彬彬有礼,热情坦诚,豁达爽朗,谈吐不凡,说起拖拉机配件句句在行,自然把史立新当做行家里手,高看一眼。史立新也是早做足了功课,有备而来。经过洽谈,史立新拿下了悬挂总程的试产协议。配件合格后便进入批量生产,每年可供一万多套件。很快,他又签下了半轴、半轴管套等配件。运城拖拉机厂的订单占到机修车间三分之一多产值,他们终于在寻求市场上走出了新路,彻底改变了机修车间没活干的问题。当年除保证工人工资外,还上交厂里30%的利润,后来逐步变成了倒三、七,为全厂改革做出了贡献,领导和工友们赞不绝口。
我问过史立新,说当年签订拖拉机悬挂总程合同时,你心里有成功的把握吗?他说:当然有啊!我在翻砂车间“混”了几年,从配沙、制模、造型、造芯、合箱、熔炼、浇注、落砂,一直到最后的打磨、加工,哪一道工序我心里没底呢?
立新给我说,他进翻砂车间不久,就看好这份活,爱上这份活,有了做好、做精的思想。他说翻砂是一项最古老最传统的铸造艺术,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能够传承下来,至今沿用,说明了他存在的价值。因为热爱,所以就总想多操一份心,多干一点活,多吃一些苦,要把铸造这门艺术学到手。立新说,回想起他在翻砂工房经历过的那些惊心动魄的事,至今都心有余悸。有人说那是个像监狱一样的厂房,和他一同当翻砂工的,好几个都走了。要不是因为热爱,因为想学成那个最传统的工艺,谁都很难坚持到底。但立新说,他始终没有动过要走的念头,硬是坚持了下来。这也许就是他在人生的路上铸造出的最坚实的基础。
2023年7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