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南碎片
文/陈玉梅

一、西宁有雨
从嘉峪关出发到西宁,将近六百公里,走走停停,7个多小时,从最初的戈壁荒漠,再到高山峡谷、松林草甸、旖旎自然风光下漫山遍野的牛羊。一路上,经历了忽风忽雨的四时四季,然后,城市就突兀的在导航的尽头出现了。
西宁,作为青海省的省会,因其独特的地理和战略地位、多民族交流的文化商业枢纽,显的委实是有些繁华,现代化的高楼和新月熠熠的清真寺相毗邻,藏族同胞木楼外彩绘的日月祥云图和悬挂的风马旗气势不凡,高架桥上车流如织,夜幕下的车灯像一道道流动的星河,“莫家寨”的夜市热闹异常,鲜香的烤肉和各色小吃让人意犹未尽,流连忘返。
夜晚,在体育馆的雨棚下宿营,天气说变就变,白日里还晴空万里,夜半却下起了雨,西宁的雨不同于南方的雨,缠绵、丝丝柔柔、半分雅致半分忧伤,西宁的雨,像打马奔驰的藏族汉子,急促、狂野、雷霆万钧,急如爆豆,加上体育场雨棚内的回声,犹如千军万马从头顶踏过,隆隆作响,让人惊惧不已,在帐篷内听了一夜的雨,未眠。

二、冶力关的蘑菇
总是有些遗憾的,西宁的雨让远来的我们对扎尕那的仙境望而却步,吃了一碗西宁的兰州牛肉面,也算是了了西宁一日游的心愿吧。
冶力关是个好地方啊!从地名上就可看出此关在古代的战略地位,地势险要,峡长沟深,水流湍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苍茫茫的大山一去十万里,郁郁葱葱。因为有小朋友的关系,我们选择了最省时省力的游览方式,做观关车到达山顶,然后步行走下来,观关车的终点在一处溪流形成的瀑布处,因为独特的山区气候条件,这里三两天下一次雨很正常,雨水从山上留下来,一路上跌跌撞撞,在山涧里形成大大小小的瀑布,水流飞溅,如雾如烟,山风阵阵,凉爽宜人,山随水转,水随山流。十多公里长的栈道有青石和木板组成,石板上的青苔或如花,或如草木鸟兽,别有风情,栈道两边是茂密的松林和乔木,阳光透过树隙落在毛茸茸的草地上,浅绿,深绿,墨绿,斑斑点点,中间夹杂着不知名的粉色野花,“粉墨登场”这几个字突然就从脑海里冒了出来,不知道那位文人把它贬义了呢?亮晶晶的露水挂在红嘟嘟的野草莓上面,甜美的滋味丰富着味蕾,滋润了心田。木道湿滑,当妹妹发现第一颗蘑菇的时候,所有人的注意力便全部放在了寻找蘑菇的这件事上,美味的蘑菇面片汤便成了执念,小黄蘑总是散在生长,均匀的分布在离树根较远的地方,星星点点掺杂在绿色的苔藓里,鸡腿菇杆粗肉厚,藏在松树下面的草丛里,只要发现一颗白色的顶,扒开草丛和腐土,就能出现一大片,密密簇簇的,松蘑没找到,树蘑倒是有不少,但都挂在高高的树干上,只能远观,不得不承认,采蘑菇真的很是解压。许是树多吧,氧气含量充足,上山下山这么长的路竟然不觉得累 ,眼前豁然一亮,不知不觉竟然走出了浓阴匝地的松林大山,傍晚的阳光照射在对面的山峦草木上,渡了一层靓丽的金边,如诗如画,心旷神怡。

三、临潭的“老炒和手抓”
去往卓尼大峪沟的路上,是重重叠叠的崇山峻岭,十万大山,莽莽苍苍,道路曲折,山路一百八十弯,惊险万分,一道道的山一道道的岭,兜兜转转,曲曲绕绕。满眼都是深浅不一的绿色。暮色四合,青山阴影绰绰朦胧苍茫,村寨奇少,偶能遇到一两辆赶路的车,在这样的山区夜间行车是极不安全的,便决定在离卓尼最近的临潭县住宿休息。
因是旅游旺季,临潭的宾馆也水涨船高,一宿难求,马路两边的饭馆门口多挂着“XXX老炒”的招牌,便对这些个“老炒”充满了好奇和期待,好不容易找到了合意的宾馆,匆匆安顿好,便直奔离我们最近的“香满园老炒”,味道果然没有失望,面条软糯,粉条劲道,羊汤鲜香浓郁,面条上面盖一勺炒好的羊肉臊子,半汤不干,对中午只吃了一顿自热米饭的我们最是合胃口,“老炒”果然名不虚传。
清晨是在摊贩们此起彼伏的吆喝声里醒来的,临潭县城不大,回族和汉族人数较多,混合一部分藏族民众,饮食也多样化,尤其是回民的手抓羊肉味道一绝,热腾腾刚出锅的羊肉五十元一斤配上蒜片再沾上秘制的酱料鲜美无比,椒麻鸡麻辣鲜香,不柴不腻,外表金黄的大锅魁麦香味十足,吃饱喝足的我们直奔离卓尼县三十多公里的大峪沟。

(一)、大峪沟之阿角沟风情
大峪沟的门票很有点意思,可以游玩48小时,我问票房的工作人员,“在里面逛两天,看什么?”“看山看水喽!”好吧,便期待满满。
大峪沟内河流被高山所阻,一分为二,分别流人阿角沟和旗布沟,高山险骏,湖泊棋布,森林覆盖面百广,方圆百里的阿角湖,像镶嵌在在深峡里的一面翡翠明镜,蓝天白云倒影期间,美轮美奂,周围群山环报,牧草像绿色的毯子铺设开来,狼毒花肆意的开放,清澈的山泉沿着地势被分成几股或大或小的溪流奔腾而下,流人山脚的农田,村庄和牧场,这里的土地肥沃,牛羊成群,流水淙淙,伴随着木制的栈道曲折蜿蜒,随处都是令人惊叹的美景,溪流清浅,河边的大小石头被流水冲刷出不同的形状,或光滑圆润,或奇行异状,青的白的褐红色的石头沾了水一个个亮晶晶的像宝石,小朋友不怕泉水冰凉在水里挖沙捡石玩的不亦乐乎,岸边的石头被太阳晒的温热,趟在上面看头顶的湛蓝和白云悠悠,心中清明一片,忘记了那些个城市里的烦恼和喧嚣,很是惬意。
如此美景,不忍离去,何不在此住宿一晚呢!问了一下景区一位戴着红袖章,正在和同事们捡垃圾的小阿妹,阿角沟有没有住宿的民宿,小阿妹长的甜甜的很可爱,热心的告诉我阿角沟没有民宿,另一边的旗布沟有一个旗布林措的村寨,可以住宿,如果我们决定住的话她给联系一下,这样的消息对我们这些外乡来的人真的是太好了,扫码加了这个名叫D.n的小阿妹的微信,一边欣赏美景一边等信息,一会儿的功夫,小阿妹发来了一个电话号码,让我跟这个号码的主人联系,电话那面的一个中年人应该是个藏民,操着不太流利的汉语,让我们在景区门口等他,带我们去旗布林措村住宿,并告诉了他的车号,让我们下山后和他联系。下山的路上有一条横跨河面的观音桥瀑布,河面水流飞溅,气势宏伟,腾起白色的浪花,水流声震耳欲聋,白色的观音菩萨像座落在水中央,三头三面,或怒或嗔,双目微闭,手持净瓶扬柳,仿佛凌波微步,巡游这人间仙境。
藏族大哥很守信用,一下车就看到一辆小型面包等在那里,看看车号也是对的,便走过去交流了一些相关的问题,看这个大哥也是个实在人,应该可信,便跟着他的车开往旗布林措村。

(二)旗布沟的卓玛
和阿角沟不同,旗布沟这边的山势没有那样凌冽,看起来温柔了很多,山脚下有农田,种着青稞和胡麻,半青不黄,还没到收割的时候,沟涧里泉水蜿蜒,形成一个小小的湖心岛,长满了绿植,河坡上大大小小的石头,开满了不知道是人工种植的还是自然生成的虞美人,色彩艳丽,热烈浓郁。车子在一个看起来很是干净整洁的村子停了下来,村口的大长椅上坐着好几个穿着藏服的老阿妈,精神矍铄的样子,碎石铺就的路面,湿漉漉的,雕窗红墙的小巷悠长,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大哥家的院子很大,墙角有一个小花园,花团锦簇,经过中门,是一个天井 ,中间摆有一个大圆桌和些许椅子,正对着的堂屋门楣半掩,可看到影影绰绰的立柜物式,左右两边是客房。和大多数藏族民居一样,木制的阁楼和窗框上绘有彩色的祥云图案,客房也很干净整洁,墙上甚至还挂着小主人的婚纱照,两位新人拉着手奔跑在山间田野,巧笑嫣然,房间中充满了幸福的味道。
穿着藏族传统服装的大嫂接待了我们,仓拉卓玛,是她的名字,四十多岁,有些羞涩,有些腼腆,用不太流利的汉语问我们可还满意,是否用餐,然后到厨房为我们准备晚餐,晚餐是羊肉面片,配了四个山里的凉拌野菜 ,每人还给了一小碟自己家淹的酸豆角,很有家的味道,按兰州话说:吃的很是满福。
山村的夜黑的很快,夜幕降临的时候,温度也急剧下降,听到外面有人唱着藏族民歌跳着锅庄,一向不喜欢热闹的我静静的坐在院子里看幽蓝天幕上的满天繁星,月亮纯粹干净,给远山披上了一层朦胧神秘的面纱,悠长的藏族小调,仿佛天籁之音,让我沉睡不起。
清晨,卓玛为我们做了一顿标准的藏族早餐,酥油奶茶加炒面、曲拉、花卷,即便是再怎么不喜欢酥油那腥膻的味道,我还是喝了满满的一大碗,入乡随俗吧,味道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样难喝,还是挺不错的。
今天的行程是游览旗布沟,仍然要坐很远的观光车,途中经过了旗布寺,典型的藏寺风格,穿着绛红色藏袍的僧人,一手打着佛号,一手转动着金色的转经筒,缓缓的穿过长长的走廊,阳关照着金色的庙宇,金碧辉煌。路边时不时会出现或大或小的湖泊,碧绿幽深,每一个湖泊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让人时而悲伤,时而欢喜,浮想联翩 。
如我所愿,租了一件藏服,做了一次卓玛,不得不说少数民族的服装确实是有一种独特的美,穿着它行走在青山绿水间,像鸟雀回了笼,猛禽归了山,自然而又从容,一路上三角石看了,乌龟爬山也没拉下,众鸟孵蛋的意境还是有的,跌岭横雪因为小朋友的关系有些远没能到达,有些许的遗憾。山泉瀑布飞流直下,白浪腾翻、水雾弥漫,山风吹散了水雾,落在头发少,眉梢上,湿了衣裳,润了心田。
回程,竟然在出口处遇到了带着孙女的卓玛,我们像老朋友一样打着招呼,挥手说着再见。其实,有些人,一转身,也许就再也不见了。江山不改,风景依旧,我不知道这个地方我还会不会再来,会不会仍然住在卓玛的家,但那个温婉的藏族女人和她的家,在今后的日子里,却是我记忆中的一根线,偶然的风吹,便会想起。

五、兰州的吐鲁沟
去土鲁沟也是偶然随性,回程的时候,受一位在海石湾上班的好友之邀,到吐鲁沟一游。在我有限的知识里,兰州这个地方两山夹一水,黄河上漂流的羊皮筏子和古老的水车充满了年代感和历史的色彩,五泉山和白塔山也是爬过的,并不是很出彩,离兰州仅仅几十公里的吐鲁沟并没有让我充满多大的期待。
一路上也有高大的山脉,稀稀拉拉的植被并不茂盛,漏出斑斑点点土黄色的山体,山沟里也有一条河流,白光光的水面像一面银镜,悠闲的缓慢的流淌,河边是农田和村庄,时不时出现一片小镇,很多大卡车轰隆隆的驶过,扬起一路的尘土飞扬。
景区门口有一条怪石嶙峋的石沟,清泉潺潺,绕过一座座相连的崇山峻岭,在山涧里欢快的流淌,沟深峡长,越往深处走,植被及树木越为繁茂,參松林立,灌木浓密,野花开满了峡沟的两侧,有轻雨飘落,似雾似潇,却只是湿了发梢,沟长十八公里,只能坐摆渡车进入,中途可下车游玩。浓阴绿匝的深峡寒气逼人,白雾弥漫在山巅,奇峰异石若隐若现,车道时不时的与下山的车辆相会,惊险十分。清湛湛的泉水在峡沟的尽头汇聚成湖,湖光山色倒影其中,如梦似幻,有藏族同胞隐居其中,鸡犬相闻,现代化的商业旅游模式仍然在这个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落地生根,一辆红色的敞篷小火车为这神秘幽远的高山峡谷增添了独特的意境,坐着小火车,一路向上,高大的松林渐渐的退出了视线,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重重叠叠的高山草甸,铺满了整座山丘和牧场,一群群黑色的黄色的褐色的牦牛悠闲的吃着鲜嫩的牧草,清澈的大眼睛打量着游人,白色的羊群点缀期间,天空湛蓝,大朵的白云似最为优质的棉絮倒挂天空,仿佛伸手可及,红色的不知名的浆果像一粒粒晶莹剔透的玛瑙镶嵌在灌木枝头,摘一颗尝一尝 ,丝丝的清甜。不知道是我们甘肃人民太低调了,还是旅游宣传不到位,如此美景,却知之者甚少,我却庆幸,看到的是今日最原始的风景,若干年后,当这里被开发为旅游热点的时候,该是另外一种味道吧,
一个人在一个地方生活的久了,总是会生出些许的不耐和厌烦,总喜欢到别人生活过的地方看一看,似乎这样,就能从别人的生活中找到有别与其他人的优越或不足,然后,带着回味细细的品尝,匝出那些不一样的味道来,在未来的日子里慢慢的回忆,等消化完了那些个经历和过往,便会再次蠢蠢欲动的奔向新的目标和风景,找寻曾经走过的路和那些擦肩而过的人,我想,旅游就是心灵和身体最好的归宿吧。
作者简介:
陈玉梅,甘肃省嘉峪关市作家协会会员,现就职于嘉峪关市第一人民医院,爱好写作与阅读,有多篇散文及诗歌发表于当地文学报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