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心若在 未来可期
——研读《艺术课程标准》的一些体会
文/云蒙山人
美术不只是画画,书法不只是写字,音乐不只是唱歌。研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并于2022年颁发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我深感这些朴素的语言最能体现艺术课程的根本特质。
关于美术和书法,前面已略有所谈。今天专门说说关于音乐课的一些心得体会。

新课标“前言”明确指出,艺术课程的主要变化,一是完善了培养目标,二是优化了课程设置,三是细化了实施要求。特别是关于课程标准,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学段衔接。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的重要课程,具有审美性、情感性、实践性、创造性、人文性等特点。

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落实核心素养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艺术活动,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丰富审美体验,学习和领会中华民族艺术精髓,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开阔艺术视野,充分发挥艺术课程在培养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中的重要作用。
艺术课程主要培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方面的核心素养。其中,艺术感知是艺术学习的基础,艺术表现是参与活动的必备能力,创意实践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集中体现,文化理解则以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

音乐只是艺术课程的内容之一,它和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共同组成艺术课程的教学内容。
音乐学科课程包括欣赏、表现、创造和联系四类艺术实践,涵盖十四项具体学习内容,分学段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并将学习内容嵌入学习任务中。根据九年一贯制的设计要求,音乐课的学习任务设置为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第三学段、第四学段,分别为1、2年级、3-5年级、6、7年级、8、9年级,并分别设置了不同的学习任务。主要包括听赏与评述、独唱与合作演唱、独奏与合作演奏、编创与展示、小型歌舞剧表演、探索生活中的音乐等五个方面。

关于教学建议,课程标准指出,艺术教学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教师要深入理解艺术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内容、学业质量,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个性特点和学习经验,设计并实施教学。
落实新课标,重点在于明确学科性质,紧扣学科任务,突出艺术特质。美术课也好,舞蹈课也好,音乐课也好,“为什么,是什么,干什么?”是教师必须要搞清楚的三个问题。
具体教学活动中,一方面紧扣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材,万变不离宗;另一方面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形散神不散。

艺术课程也是重要的课程,艺术课教师要把自己当作教师,心中始终牢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坚决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倾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艺术观,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历史和人民赋予艺术课教师的神圣职责。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美术回归美术,让书法回归书法,让音乐回归音乐,让舞蹈回归舞蹈,让戏剧回归戏剧,让影视回归影视,只有不忘初心,才能未来可期。
(文中照片为作者拍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