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食以地为源,地以农为本”。“农作图”是敦煌社会生活壁画内容之一,在敦煌壁画中,从南北朝到西夏,在“弥勒经变”、“法华经变”及佛教故事中,先后出现了八十多幅,全面反映农业生产的过程,从犁地耕耘、播种管理、收割扬场直至颗粒归仓,及其相应的各式农具,如多种耕犁、耱、耙、铁锹、连枷、木锹及量具、器物等,再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面貌。
雨中耕作。绘于莫高窟第23窟《法华经变》中,是盛唐时期一幅反映生活情趣盎然的精品之作。“春雨贵如油,正是农忙时”。天上乌云密布,雷鸣电闪,大雨倾盆,在这样的环境中,有一个农夫挥鞭扶犁,仍在耕地;另一个农夫肩荷麦束,满怀丰收的喜悦,行走在回家的路上。简单的两个画面。跨越时间、空间,反映了春耕、秋收的过程。

耕种收获。榆林窟第25窟北壁《弥勒经变·耕获图》“一种七获”画面是根据鸠摩罗什译《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经文绘制,壁画采用“异时同图”的绘制手法,将耕种、收割、扬场等场景在同一画面中集中反映。一男子头戴斗笠,双手扶犁,正在犁地。一黑一黄两头健硕的耕牛拉犁前行,采用的是汉代“二牛抬杠”的农作方式。男子身后跟着一位妇女,正持筐往犁过的地里播撒种子。整个画面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再现了唐人的劳动生活。莫高窟第445窟北壁壁画同样是“异时同图”的绘制模式,画面右下角一农夫正在扬鞭挽牛耕地,他使用的就是当时最为先进的曲辕犁。这种犁在耕作时可以调节入地深浅,减少阻力,便于精耕细作。直到十三世纪,欧洲才出现了与曲辕犁类似的步犁记录。画面上部一人弯腰持镰收割,另有两人持连枷打场。扬净的粮堆旁还放着斛、斗等工具,是粮食装仓场景,旁有四人正在歇息用食。

连枷打场。粮食收获后的各种打场、扬场活动也在敦煌壁画中多次出现,打场场景有一人单打和两人对打两种形式,从盛唐莫高窟第205窟的画面来看,打场工具已经由魏晋时期的单棒槌发展为比较完善的连枷。南宋诗人范成大在《秋日田园杂兴》:“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中直观生动地呈现出农人用连枷彻夜打场的喜悦心情。
(敦煌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管理委员会:杨建强
二0二三年九月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