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孝道文化
文/孟义(安徽合肥)
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华孝道文化
孝,其实没有统一的标准,可以提些建议而不应以某些标准来衡量。
真正的孝,是不用说也会做到的。孝,不应是表面功夫,不是简单的表面的现象。
对父母而言,儿女真正的孝顺是自己要壮大起来。儿女自己身体健康,工作用心,生活幸福,爱惜自己,不让父母操心,能做到这些就是孝顺了。
但有一点要清楚,那就是对父母的孝,只是狭义的孝,是很浅层的孝。孝,不仅包含对父母的孝,更有对祖父母及祖辈的孝。
自古以来,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元素的“孝道”文化里,除了父母,还包括生育后代,推恩于人,孝国孝家,缅怀先祖等等,它不单单是小家之间的孝,而是一个由个体到整体,从自己修身,到让家庭和睦,再到国家和谐安定,天下繁荣昌盛的多元文化体系。
所以说,一个人,尊师也是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是孝,见义勇为做好事也是孝。
而只为父母着想,而不顾其他人的幸福、利益,只顾小家不顾大家,往往是对社会的不孝。那些“损人利己“的人,比如逢年过年,以偷窃、抢劫等手段获取财物,用以回家孝敬父母长辈的人,表面上看似是孝顺父母,但这类人就是只为小家,他们的关爱是不择手段的、有损他人的关爱,这样的行为,不是真正的孝。
所以,作为儿女,能做到不再让父母操心,能够给父母添光彩,便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便是一个孝子。
真正的尽孝在于懂得做人的道理,懂得了孝才是真正懂得生命的意义,而真正懂得尽孝的人是很强大的。须知,孝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因为,给予我们生命的祖辈是我们生命的根脉,孝,就是在根上下功夫,就好像一棵树,当做到在根部浇水施肥后,这树木就一定会长得高大的。
我们应将整个社会看成一个整体,一个大家庭,真正的孝,是关爱这个在家庭里的所有人,而不能只顾自己,如此,才是一个具备社会责任感的人,才是一个真正懂得孝的人。
能够做到从内心深处流露出的让他人(包括父母祖辈在内的身边所有的人)感到温馨的任何行为,都是传承孝道文化 的行为。所以,孝应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化在自己的思想里,然后自然而然地展现于外,由这种内在思想化出来的行为,才是真正的孝。

孝文化在当今社会的意义 和社会价值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在当今社会依然占有重要的地位。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当今社会文化的桥梁,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力量。
孝文化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孝文化可以增强家庭凝聚力,加强家庭的关系,促进家庭的和谐。孝文化的价值观,使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从而维护家庭的和睦。
孝文化能够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使人们在行为举止中体现孝道,以此来表示对社会的尊重和责任。同时,孝文化也能够培养人们的节约意识,使人们懂得珍惜资源,节约粮食,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孝文化还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使人们更加尊重老人,关怀弱势群体,拥抱多元文化,建立友爱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可以说,孝文化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促进家庭和谐,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而且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孝文化的重要性,努力把孝文化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共同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孟子孝道思想的内涵
《孟子》中舜的事迹和他的孝行,那么由此我们能否归纳出孟子思想中关于孝道的内涵呢?下面粗略地进行了归类分析。
(一)以“礼”支撑下的孝道
《孟子滕文公上》中引用曾子的话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这是曾子认为孝子对待父母应有的态度。毫无疑问,孟子对这一观点是持赞成态度的。
那么,所谓“礼”是怎样的一种行为规范呢?
“礼”应当就是一种符合礼节,礼仪的行为,而且孟子所说的“礼”应该是具体到夏商周三代的礼,因为他在引用曾子的话之后又说,“三年之丧,齐、疏之服, 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三年的丧期,这是三代以来从天子到老百姓都遵守的。
在“礼”的支撑下对父母尽孝道这是没错的,其实推及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礼”也起着巨大的作用,所谓“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都离不开“礼”的规范与支持,可以说“礼”是一种行为准则,它贯穿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礼”的支持,社会生活因而能顺利进行。
在《孟子尽心上》中,孟子又说:“不能三年之丧,而缌、小功之察;放饭流 ,而问无齿决,是之谓不知务。”这是说,不能做到服丧三年,但对三月、五月的小丧期却详细讲求;在老人面前大口吃饭、大口喝汤,极不礼貌,却还要注意是否用牙咬干肉等小过失:这就是不懂得什么是重要的事情。在孟子看来,这种不符合礼的行为,是无法归入孝道的行列的,只有用“礼”的行为规范去要求自己,去孝顺父母,这样的孝顺才是真正的孝顺。
(二)孝与仁义
《孟子尽心上》中说“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是说:亲近父母,这是仁的表现;尊敬兄长,这是义的表现。实际上,亲近父母,尊敬兄长应当都是孝的表现,孟子在这里认为它也是仁和义的表现,而关于仁和义孟子的解释有这样几个:《孟子离娄上》:“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是说:“仁,是人最舒适的住宅。义,是人生的正确道路。”《 孟子告子上》又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是说:“仁,是人根本的良心;义,是人生平的大路。”
孟子用仁与义诠释了“孝”的内涵,从内在的、精神的层面解释“孝”,要求君子“居仁由义”以“尚志”,即处于仁行于义,而使自己道德高尚,更好地去履行孝道。
再如,孟子在《告子上》中说:“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我们知道,“孝”与“悌”是我国孝道文化的重要内容,孟子要求世人必须以仁义之心去践行为人子、为人弟的职责。勿失仁义,似乎就是夫子谆谆教诲而又始终放心不下的心结,这也是对世人个体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孟子心中,仁义已然成为了联系父子、兄弟之伦常的纽带,直接反映着孝道的深层内涵。
(三)王天下的根基——孝道
孝道以“礼”为支撑,以“仁义”为深层内涵,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代代传承着,而孟子认为“孝道”甚至关系到家国天下的安危。
《孟子离娄下》说:“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只要人人都尊敬他的父母,尊敬他的长辈,天下就太平了。
《孟子告子下》说:“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认为,父子相亲,家庭和睦,天下就太平,那么国君想要称王天下,也就容易多了。
敬亲
敬亲是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强调对父母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孝不仅仅是物质供养,更是一种情感,一种根源于血缘关系的自然亲情。孔子认为,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同时,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父母。因此,敬亲是孝道文化中最重要的传统美德之一。
敬亲是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强调对父母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孝不仅仅是物质供养,更是一种情感,一种根源于血缘关系的自然亲情。
要如何孝敬父母、包容他们呢?不妨试试这么做:
第一,不嫌弃父母的唠叨
我们总是嫌弃父母太过唠叨,但有没有想过:
只有真爱我们的人,才会愿意对我们啰嗦。有一句话说得好,父母在,我们永远都是孩子。
我们大了,父母没法融入我们的世界,他们只能在生活上叮嘱我们。
其实,倾听父母的唠叨也是一种幸福。
作家张嘉佳说:
“真心对你好的人不会很多,一个也别弄丢了。”
如果有一天,父母变得唠叨了,我们一定要多些耐心。
有一种幸福叫父母健在,有一天,耳边的唠叨消失了,我们一定会很想念他们。
第二,不抱怨父母的迟缓
我们和父母的关系,就像一场双向奔赴。
孩子从起点快速冲向终点,而父母,则慢慢回到原点。
小时候,父母牵着我们的手,教我们学走路、学说话,一遍遍不厌其烦。
如今,我们长大了,父母老了,他们行动也变缓慢了。
曾经看过一个视频。
年老的父亲指着一直麻烦反复问儿子:“那是什么?”
问到第三次时,儿子忍不住一顿抱怨。
他不知道的是:
在他小时候曾问过父亲同样的问题21次,父亲每次都耐心地回答他。
为人子女,终有一天要与父母来一场角色互换。
那么,请用反哺之心去孝敬父母,用感恩之心去呵护他们吧!
第三,不嫌弃生病的父母
对于父母来说,幸福就是:
自己老了,甚至耳朵听不见了,却有孩子在身边,一句又一句和自己大声说着话。
看过一个故事:
一位中年男子背着手走到年迈的母亲面前。
问她:“猜猜我今天给你带什么了?”
还没等母亲回答,他就从背后拿出一个布娃娃,塞到母亲手里。
然后,他耐心地教母亲该怎么摆弄玩具。
原来,母亲患有阿尔兹海默病。
所以他才会经常变着法子地想博母亲一乐。
很认同一句话:
“你养我小,我陪你到老,尘世间最美的画面莫过于此。”
小的时候,父母对我们无私地奉献他们所有的爱;
父母老后,我们也要尽自己所能去回报他们的爱。
亲情,是世界上最纯净的感情,除了爱与呵护,还应该有感恩。
第四,及时尽孝,善待父母
很喜欢这样的一句话:
“不要只把礼貌和尊重,给陌生人,不要把脾气和暴躁,留给最亲爱的家人,不要总以为时间还很长,路还很远。”
家是温暖的港湾,不是情绪的垃圾桶。
父母,是最值得被温柔以待的,我们要学会包容他们。
包容他们的笨拙,教了几次才学会的手机转账,谅解他们不停的唠叨,理解他们一辈子省吃俭用的习惯……
孝敬父母最好的方式:
体谅父母的无奈、包容父母的过错、理解父母的行为、尊重父母的选择。


作者简介:孟义、男.80后、研究生学历、安徽省合肥市人、孟子七十五世孙.自幼习儒、兼修释道.孟义国学创始人.对诗词歌赋酷爱!


李耀君先生,字和光,号清明。1966年出生,陕师大毕业,中共党员,国学和家庭教育指导师,企事业文化顾问,擅长国学赋能书法。现为和谐中国网总编辑,和谐书院院长,《弟子规-人之规》现代修订传播者,组织助印赠送百万余册。从2006年起学习弘扬国学,讲授国学数百场。有弟子数十名遍布全国各地。曾担任央视《星光大道》评委,兼任台湾孔子学院等多所大学兼职教授和多个企事业单位文化顾问。中央电视台、《人民政协报》和《联合国友好画报》等媒体先后报道。他撰写的《人生修炼三部曲》和《治家四句》“孝亲积福,善家有庆;心善境美,家和福至”广为传诵。





